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而这种矛盾冲突又必然导致其自我意识的偏差,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偏差,如不加以引导和调节,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与心理健康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心理健康;调节
在个体的社会化中,无不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密切地联系着。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他们都有独特的自我,总是把自我想象成完美无缺的,即把自己设计成一个“理想自我”。然而,“现实自我”有时又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阻力与障碍。这两种自我的矛盾冲突常常使青少年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诸多的社会原因,人们往往很注重现实,这样,青少年学生也就常常屈从于现实的自我。这种态度也就必然地会造成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本文中,笔者专门就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与心理健康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理论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它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及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父母、子女、配偶等。它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和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据此,我们可以把自我概括为: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可相对分为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物质的自我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它的中心部分是个体的躯体,因而也叫生理的自我,它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个体对自已的躯体与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期”。社会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中心部分。在这一时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其他个体特别是个体所重视的他人或群体的关注、爱护和尊重,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影响着个体的自我;非现实的他人或群体为个体所意识,也构成可能的社会自我或理想的社会自我,因而,他们可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些青少年学生甚至于无故取闹,他们反传统,轻规范,处处标新立异,原因之一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正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客观写照。这一以社会自我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称为“客观化时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精神的自我是个体对心理活动的知觉,即个体能够觉知与调节自已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精神的自我是个体自我的核心,它使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观点,并用自己的观点去认识他人和外部世界,对人生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独立意识很强烈,很注重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它使个体根据主客观的需要,调节、控制自已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已的经验和观念,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上述三个阶段和个体生理发育的成熟,青少年学生以心理自我为内容的自我意识也日渐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意识的分化:即由抽象、笼统的“我”分化为两个“我”,一个是作为社会客体而存在的“现实的自我”(me);另外一个是作为“理想自我”的设计者和塑造者的我(I)。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也就必然会产生冲突。
二、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表现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是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着这种矛盾与冲突,他们也试图加以解决,从而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但在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他们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统一,此时,他们往往并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是否定理想自我,屈从于现实自我,这种态度必然会造成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1、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方面的偏差
“人贵有自知之明”。因此,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个体,首先应该进行自我认知。所谓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及对自己与现实世界关系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外部活动与情境因素、社会比较、自我暴露、自我欺骗等方式达到自我认知,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自我评价。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也会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过,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态度偏激,要么把自己看成是十全十美,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视而不见,却把别人看得是一无是处,正所谓“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要么是痛恨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常常抱怨和自责,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极易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嫌弃,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同时,由于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对自己缺乏信心,也常常会使青少年学生出现愤世嫉俗,甚至于自我绝望而导致自杀。
2、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
前面我们谈到了自卑感与自尊心的冲突,其实,这也是自我体验的两极性表现。这在每一个青少年学生身上都普遍的存在着,其本身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心理活动行为的动力,它包括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多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既尊重自已人格,又尊重别人,也不向别人卑躬屈膝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自我体验,但它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古人云:“知耻而后勇”、“登高必自卑”,这说明,消极的自我体验也会激发人的勇气,并催人奋进。
其实,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心理的未成熟性决定了他们的自尊心常常是脆弱的,他们好面子,图虚荣,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批评,其自尊心根本就经不起伤害。如果他们的过强的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以后,就会感到无脸见人,使过强的自尊心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自卑,继而产生严重的自责、自怨等挫折反应。
3、自我意向方面的偏差
(1)存在过分独立的意向。如前所述,随着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他们多出现自强自立、独立思考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自我完善的标志之一。但是,少数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意向过强,表现出极端的特点:如用逆反心理反抗规范和舆论,面对舆论和规范,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孤芳自赏,处处树立对立面;要么其行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等。
(2)过分的依赖心理。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活泼,但在学习和生活上却过分依赖。
(3)以自我为中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追求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意独立思考、独立观察、分析和体验社会,这充分说明,他们正在长大,其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有时这种自我意识过了头,造成了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以老大自居,目中无人,盛气凌人,最后独立无援,成了孤家寡人。
(4)不当的从众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或叫从众行为。应该指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这种从众行为如果不加引导,其后果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自已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而成长较慢,甚至于无意中与大多数人一起犯错误。
三、自我意识偏差的矫治
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自我意识的诸多矛盾、冲突和偏差,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且是无法回避的正常现象。但是,对此我们不应求全责备,而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去塑造他们健全的自我意识,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青少年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自我意识偏差的调节。
1、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青少年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往往会走上要么过于自满、自负;要么过于自卑、自贬这样两个极端,这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必须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首先,进行必要的自我观察和自省。即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把自己作为认知的对象,进行全面地观察和客观评价。同时,还应把观察的对象直接指向自己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真正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其次,正确分析自己的外部活动及其情境因素。个体仅通过自我观察和自省来认识自己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其它的方式,这主要可以通过对自己外部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及其情境因素来分析。如个体可通过观察他在行为情境中的活动,达到对自己内心状态的认知,或通过活动在自己周围的的他人和事物来认知自己,进而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2、树立自尊和自信
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有效地纠正青少年学生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极其丑陋的面孔或残缺不全的五官,如果经过整形手术,他几乎立刻就体验到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所以,只有树立自尊和自信,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才能完全地抛弃自卑,直面自己的人生,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来。
3、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提高自控能力
针对自我意向的偏差,青少年学生应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过分的依赖心理,深刻剖析自已,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提高自控能力,做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4、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
青少年学生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随着一组组矛盾的化解,一个个偏差的纠正,其自我意识也在一步一步朝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前进,但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否定旧我,塑造新我,并慢慢地从“小我”走向“大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溶入到为他人、为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过程中。
(作者通讯地址: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意识;偏差;心理健康;调节
在个体的社会化中,无不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密切地联系着。自我是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产生的,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又推动着个体的社会化。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他们都有独特的自我,总是把自我想象成完美无缺的,即把自己设计成一个“理想自我”。然而,“现实自我”有时又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阻力与障碍。这两种自我的矛盾冲突常常使青少年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诸多的社会原因,人们往往很注重现实,这样,青少年学生也就常常屈从于现实的自我。这种态度也就必然地会造成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本文中,笔者专门就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与心理健康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自我意识的一般理论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它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及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父母、子女、配偶等。它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狭义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和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据此,我们可以把自我概括为:自我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可相对分为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物质的自我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它的中心部分是个体的躯体,因而也叫生理的自我,它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个体对自已的躯体与外部世界中属于他的那一部分的反映,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期”。社会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中心部分。在这一时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其他个体特别是个体所重视的他人或群体的关注、爱护和尊重,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影响着个体的自我;非现实的他人或群体为个体所意识,也构成可能的社会自我或理想的社会自我,因而,他们可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些青少年学生甚至于无故取闹,他们反传统,轻规范,处处标新立异,原因之一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正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客观写照。这一以社会自我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称为“客观化时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精神的自我是个体对心理活动的知觉,即个体能够觉知与调节自已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精神的自我是个体自我的核心,它使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观点,并用自己的观点去认识他人和外部世界,对人生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独立意识很强烈,很注重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它使个体根据主客观的需要,调节、控制自已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已的经验和观念,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上述三个阶段和个体生理发育的成熟,青少年学生以心理自我为内容的自我意识也日渐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意识的分化:即由抽象、笼统的“我”分化为两个“我”,一个是作为社会客体而存在的“现实的自我”(me);另外一个是作为“理想自我”的设计者和塑造者的我(I)。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也就必然会产生冲突。
二、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表现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是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着这种矛盾与冲突,他们也试图加以解决,从而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但在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他们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统一,此时,他们往往并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是否定理想自我,屈从于现实自我,这种态度必然会造成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产生偏差,从而导致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1、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方面的偏差
“人贵有自知之明”。因此,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个体,首先应该进行自我认知。所谓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及对自己与现实世界关系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自己的外部活动与情境因素、社会比较、自我暴露、自我欺骗等方式达到自我认知,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自我评价。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也会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过,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态度偏激,要么把自己看成是十全十美,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视而不见,却把别人看得是一无是处,正所谓“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要么是痛恨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常常抱怨和自责,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极易受到别人的排斥和嫌弃,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同时,由于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对自己缺乏信心,也常常会使青少年学生出现愤世嫉俗,甚至于自我绝望而导致自杀。
2、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
前面我们谈到了自卑感与自尊心的冲突,其实,这也是自我体验的两极性表现。这在每一个青少年学生身上都普遍的存在着,其本身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心理活动行为的动力,它包括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多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既尊重自已人格,又尊重别人,也不向别人卑躬屈膝的自我体验。而自卑感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自我体验,但它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古人云:“知耻而后勇”、“登高必自卑”,这说明,消极的自我体验也会激发人的勇气,并催人奋进。
其实,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心理的未成熟性决定了他们的自尊心常常是脆弱的,他们好面子,图虚荣,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批评,其自尊心根本就经不起伤害。如果他们的过强的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以后,就会感到无脸见人,使过强的自尊心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自卑,继而产生严重的自责、自怨等挫折反应。
3、自我意向方面的偏差
(1)存在过分独立的意向。如前所述,随着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他们多出现自强自立、独立思考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自我完善的标志之一。但是,少数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意向过强,表现出极端的特点:如用逆反心理反抗规范和舆论,面对舆论和规范,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孤芳自赏,处处树立对立面;要么其行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等。
(2)过分的依赖心理。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活泼,但在学习和生活上却过分依赖。
(3)以自我为中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追求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意独立思考、独立观察、分析和体验社会,这充分说明,他们正在长大,其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有时这种自我意识过了头,造成了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以老大自居,目中无人,盛气凌人,最后独立无援,成了孤家寡人。
(4)不当的从众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或叫从众行为。应该指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这种从众行为如果不加引导,其后果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自已的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而成长较慢,甚至于无意中与大多数人一起犯错误。
三、自我意识偏差的矫治
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自我意识的诸多矛盾、冲突和偏差,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且是无法回避的正常现象。但是,对此我们不应求全责备,而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去塑造他们健全的自我意识,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青少年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自我意识偏差的调节。
1、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青少年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往往会走上要么过于自满、自负;要么过于自卑、自贬这样两个极端,这是十分有害的,所以,必须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首先,进行必要的自我观察和自省。即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把自己作为认知的对象,进行全面地观察和客观评价。同时,还应把观察的对象直接指向自己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真正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其次,正确分析自己的外部活动及其情境因素。个体仅通过自我观察和自省来认识自己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其它的方式,这主要可以通过对自己外部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及其情境因素来分析。如个体可通过观察他在行为情境中的活动,达到对自己内心状态的认知,或通过活动在自己周围的的他人和事物来认知自己,进而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2、树立自尊和自信
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有效地纠正青少年学生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极其丑陋的面孔或残缺不全的五官,如果经过整形手术,他几乎立刻就体验到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所以,只有树立自尊和自信,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才能完全地抛弃自卑,直面自己的人生,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来。
3、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提高自控能力
针对自我意向的偏差,青少年学生应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过分的依赖心理,深刻剖析自已,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提高自控能力,做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4、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
青少年学生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随着一组组矛盾的化解,一个个偏差的纠正,其自我意识也在一步一步朝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前进,但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否定旧我,塑造新我,并慢慢地从“小我”走向“大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溶入到为他人、为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过程中。
(作者通讯地址: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