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语堂的小品散文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谈及人生与社会,这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式的“闲适笔调”,从而形成林语堂的散文创作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
关键词:小品散文;闲适幽默;表现形式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的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自我”、“性灵”、“闲适”、“幽默”这些特点,构成了林语堂提倡的闲适小品的基本风格,而它们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关联的,共同构成了林语堂关于性灵文学的美学追求。
一、林语堂与三十年代的小品散文
小品文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在现代中国,二十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三十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鲁迅等人强调小品文的现实战斗性和审美愉悦感的统一,倡导生活速写、讽刺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和历史小品文,坚持和发展了现代小品文的现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后,闲适性小品文趋于衰落,敏锐感应社会现实的小品文获得很大发展。建国后小品文的类别和风格日趋多样化。
三十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报纸副刊纷纷开辟专栏,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当时,对小品文的范围,看法不尽相同。有的仍指包容各种体式的文学散文,有的侧重於指夹叙夹议的杂感随笔,还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写之类的叙事散文。一般来说,此时和以后所谓“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篇幅短小的杂感文字,它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生动精练地叙述一件事情,其特点是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并往往有幽默感和讽刺力量。
三十年代前期,文坛上风行的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幽默大师”林语堂推动了这一风气,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引入注目的现象。林语堂先后创办的《论语》、《人间世》与《宇宙风》商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几种刊物都很畅销,并一度吸引过众多作家写稿。经常为《论语》撰稿的就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等等。鲁迅、茅盾也曾在该刊发表文章。在《论语》、《人间世》的影响下,还出现过《逸经》、《谈风》、《西风》以及《文饭小品》、《天地人》等同类性质的一批杂志,更助长了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风气。一时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
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三十年代小品散文以描写“自我”为要义。在内容上,这种小品文以描写民“自我”为主。他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 在林语堂看来,“自我”就是“性灵”,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个人笔调”和性灵文学的命脉,也是整个现代文学与狭义的古典文学的区别所在。可见林语堂已经将是否抒写“自我”、抒写“性灵”作为是否在文学的重要标准,这也成为闲适小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林语堂小品散文的闲适幽默特征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品散文主张“闲适笔调”。在文体上,主张“闲适笔调”。他曾经在《论小品文笔调》中信得过这样的解释:“故西人称小品笔调为‘个人笔调’……余前译‘闲适笔调’,约略得之,亦可译为‘闲谈体’,‘娓语体’,这种以谈话风侵入小品文,造成了林语堂等人所追求的一种散文形式,即“取较闲适之笔调语出性灵,无拘无碍”
亲切有“我”、漫不经心、语而不论和厚实平易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超越的观念、过人的智慧以及较为恬淡的心境、闲情逸致和浓浓的生活趣味,融成了林语堂闲谈散文的整体风貌。它反映了一般闲谈散文应有的共同要求以及文学陶情、消遣、启人心智等另类功用。它以闲适为主调。“闲适”是对“娓谈笔调”、“个人笔调”等等的总括,也是一切闲谈散文的基本美学特征。此特征使闲谈散文区别于战斗的那一类,也区别于感伤颓唐或偏于热烈抒情、幻想的那一类。林语堂曾认为“无论题目是多么严重,牵涉到祖国的惨变和动乱,或文明在疯狂政治思想的洪流中的毁灭,使人类失掉了自由、尊严,和甚至于幸福的目标,或甚至于牵涉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问题,这种观念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度表现出来。”
从风格上讲,林语堂散文的最大特色亦显示出其闲适幽默。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二十年代他就积极提倡“幽默”,但应者不多,没有形成气候。三十年代《论语》创刊以后,他又重新强调“幽默”,并大力创作幽默闲适小品文,这一次则得到了较多人的呼应。最初他只是把“幽默”当作一种语言风格来看待。后来他则把“幽默“理解成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林语堂的所谓“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而是幽默中有睿智,洒脱中显凝重。
三、林语堂小品散文的表现形式
林语堂的小品散文有其取材范围,多谈及和讨论文化和人生哲学。“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一开始就受到英国随笔(Essay)或者如郁达夫说的“英国各散文大家所惯用的那一种不拘形式家常闲谈似的体裁”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的笔记、小品,尤其是主张独抒性灵、信手信腕的晚明小品保留着较多的联系,且在体裁、笔调十分多样的前提下,一种写得更加自由、更加接近聊天的散文在“五四”和“五四”以后出现并成熟起来就势在必然。其实,鲁迅、周作人、陈西莹、梁实秋、张爱玲、梁遇春等人的散文都带相当浓厚的闲谈味。但鲁迅虽嬉笑怒骂任意而谈却又尖锐凌厉,陈西莹思想不够洒脱且趣味有限;张爱玲和梁遇春学问尚未大成,无论所谓“清谈”还是“快谈”,多以隽健而非“自在”动人;梁实秋已如前说,其作品雅致有余而灵动飘逸不足。故他们的文章若作为闲谈散文来看,或不够典型,或达不到林语堂的境界,也无林语堂的写作自觉,这种自觉包含了林语堂对散文的全方位思考。林语堂与周作人较接近,他们的闲谈小品散文才真正道地、圆熟而具备了大家气象。“林语堂和周作人都是现代散文闲话风一派的宗师。”
林语堂说:“凡是学者文章艰深难识,大半在搬弄名词,引经据典,深入而未能浅出,只掉书袋而已。此乃学问有余而识不足之故。见道明,事理达,得天地之纯,自然可以说出浅显易明的道理来。”此特征使闲谈散文区别于战斗的那一类了,也区别于感伤颓唐或偏于热烈抒情、幻想的那一类。林语堂曾认为,“无论题目是多么严重,牵涉到祖国的惨变和动乱,或文明在疯狂政治思想的洪流中的毁灭,使人类失掉了自由、尊严,和甚至于幸福的目标,或甚至于牵涉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问题,这种观念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度表现出来。”
林语堂的小品散文不仅思想独异,发论近情,且涉及广泛,知识丰富,大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小到抽烟、喝茶、买东西,真是无所不包,笔触贯通中外,纵横古今。具体到一篇文章,则放开手脚,上下勾连,集中起一个高密度的材料群,知识群。林语堂读书多,博闻强记,先有学者的学问功底,所以能谈,耐谈,而一谈辄灵光焕发,左右逢源。他那些谈文化的散文,知识量更大。林语堂的闲谈散文充实腴厚而能以平易出之。语言上朴实无华,不堆砌,不追新,干净质朴,口语化程度很高。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文》《论语》第28期 1933年11月1日
[2]林语堂 《论性灵》《宇宙风》第11期 1936年2月16日
[3]刘勇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4]夏传才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 上》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通讯地址: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21)
关键词:小品散文;闲适幽默;表现形式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的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自我”、“性灵”、“闲适”、“幽默”这些特点,构成了林语堂提倡的闲适小品的基本风格,而它们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关联的,共同构成了林语堂关于性灵文学的美学追求。
一、林语堂与三十年代的小品散文
小品文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在现代中国,二十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三十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鲁迅等人强调小品文的现实战斗性和审美愉悦感的统一,倡导生活速写、讽刺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和历史小品文,坚持和发展了现代小品文的现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后,闲适性小品文趋于衰落,敏锐感应社会现实的小品文获得很大发展。建国后小品文的类别和风格日趋多样化。
三十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报纸副刊纷纷开辟专栏,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当时,对小品文的范围,看法不尽相同。有的仍指包容各种体式的文学散文,有的侧重於指夹叙夹议的杂感随笔,还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写之类的叙事散文。一般来说,此时和以后所谓“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篇幅短小的杂感文字,它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生动精练地叙述一件事情,其特点是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并往往有幽默感和讽刺力量。
三十年代前期,文坛上风行的幽默小品与闲适小品,“幽默大师”林语堂推动了这一风气,活跃了散文创作,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引入注目的现象。林语堂先后创办的《论语》、《人间世》与《宇宙风》商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几种刊物都很畅销,并一度吸引过众多作家写稿。经常为《论语》撰稿的就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老舍、郁达夫、丰子恺等等。鲁迅、茅盾也曾在该刊发表文章。在《论语》、《人间世》的影响下,还出现过《逸经》、《谈风》、《西风》以及《文饭小品》、《天地人》等同类性质的一批杂志,更助长了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风气。一时间幽默之风盛行文坛。
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三十年代小品散文以描写“自我”为要义。在内容上,这种小品文以描写民“自我”为主。他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大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它以真情和独见,构成了林语堂的“个人笔调”。 在林语堂看来,“自我”就是“性灵”,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个人笔调”和性灵文学的命脉,也是整个现代文学与狭义的古典文学的区别所在。可见林语堂已经将是否抒写“自我”、抒写“性灵”作为是否在文学的重要标准,这也成为闲适小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林语堂小品散文的闲适幽默特征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品散文主张“闲适笔调”。在文体上,主张“闲适笔调”。他曾经在《论小品文笔调》中信得过这样的解释:“故西人称小品笔调为‘个人笔调’……余前译‘闲适笔调’,约略得之,亦可译为‘闲谈体’,‘娓语体’,这种以谈话风侵入小品文,造成了林语堂等人所追求的一种散文形式,即“取较闲适之笔调语出性灵,无拘无碍”
亲切有“我”、漫不经心、语而不论和厚实平易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超越的观念、过人的智慧以及较为恬淡的心境、闲情逸致和浓浓的生活趣味,融成了林语堂闲谈散文的整体风貌。它反映了一般闲谈散文应有的共同要求以及文学陶情、消遣、启人心智等另类功用。它以闲适为主调。“闲适”是对“娓谈笔调”、“个人笔调”等等的总括,也是一切闲谈散文的基本美学特征。此特征使闲谈散文区别于战斗的那一类,也区别于感伤颓唐或偏于热烈抒情、幻想的那一类。林语堂曾认为“无论题目是多么严重,牵涉到祖国的惨变和动乱,或文明在疯狂政治思想的洪流中的毁灭,使人类失掉了自由、尊严,和甚至于幸福的目标,或甚至于牵涉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问题,这种观念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度表现出来。”
从风格上讲,林语堂散文的最大特色亦显示出其闲适幽默。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二十年代他就积极提倡“幽默”,但应者不多,没有形成气候。三十年代《论语》创刊以后,他又重新强调“幽默”,并大力创作幽默闲适小品文,这一次则得到了较多人的呼应。最初他只是把“幽默”当作一种语言风格来看待。后来他则把“幽默“理解成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林语堂的所谓“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而是幽默中有睿智,洒脱中显凝重。
三、林语堂小品散文的表现形式
林语堂的小品散文有其取材范围,多谈及和讨论文化和人生哲学。“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一开始就受到英国随笔(Essay)或者如郁达夫说的“英国各散文大家所惯用的那一种不拘形式家常闲谈似的体裁”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的笔记、小品,尤其是主张独抒性灵、信手信腕的晚明小品保留着较多的联系,且在体裁、笔调十分多样的前提下,一种写得更加自由、更加接近聊天的散文在“五四”和“五四”以后出现并成熟起来就势在必然。其实,鲁迅、周作人、陈西莹、梁实秋、张爱玲、梁遇春等人的散文都带相当浓厚的闲谈味。但鲁迅虽嬉笑怒骂任意而谈却又尖锐凌厉,陈西莹思想不够洒脱且趣味有限;张爱玲和梁遇春学问尚未大成,无论所谓“清谈”还是“快谈”,多以隽健而非“自在”动人;梁实秋已如前说,其作品雅致有余而灵动飘逸不足。故他们的文章若作为闲谈散文来看,或不够典型,或达不到林语堂的境界,也无林语堂的写作自觉,这种自觉包含了林语堂对散文的全方位思考。林语堂与周作人较接近,他们的闲谈小品散文才真正道地、圆熟而具备了大家气象。“林语堂和周作人都是现代散文闲话风一派的宗师。”
林语堂说:“凡是学者文章艰深难识,大半在搬弄名词,引经据典,深入而未能浅出,只掉书袋而已。此乃学问有余而识不足之故。见道明,事理达,得天地之纯,自然可以说出浅显易明的道理来。”此特征使闲谈散文区别于战斗的那一类了,也区别于感伤颓唐或偏于热烈抒情、幻想的那一类。林语堂曾认为,“无论题目是多么严重,牵涉到祖国的惨变和动乱,或文明在疯狂政治思想的洪流中的毁灭,使人类失掉了自由、尊严,和甚至于幸福的目标,或甚至于牵涉到真理和正义的重要问题,这种观念依然是可以用一种不经意的、悠闲的、亲切的态度表现出来。”
林语堂的小品散文不仅思想独异,发论近情,且涉及广泛,知识丰富,大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小到抽烟、喝茶、买东西,真是无所不包,笔触贯通中外,纵横古今。具体到一篇文章,则放开手脚,上下勾连,集中起一个高密度的材料群,知识群。林语堂读书多,博闻强记,先有学者的学问功底,所以能谈,耐谈,而一谈辄灵光焕发,左右逢源。他那些谈文化的散文,知识量更大。林语堂的闲谈散文充实腴厚而能以平易出之。语言上朴实无华,不堆砌,不追新,干净质朴,口语化程度很高。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文》《论语》第28期 1933年11月1日
[2]林语堂 《论性灵》《宇宙风》第11期 1936年2月16日
[3]刘勇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
[4]夏传才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 上》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通讯地址: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