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成语境和文化背景,许多不同的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美学观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有激进的,也有保守的。这一时期的美学被后人概括为启蒙美学和人生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家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为世界美学画上了辉煌的一笔。
  一、中国现代美学的产生
  普遍来说中国现代美学产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从严格意义来说,中国有“美”有“学”的历史,要到20世纪初才算真正开始。中国现代美学是20世纪中国政治和文化变革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它与古典美学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尊重人类审美活动的独立价值和审美人生观念的确立。对中国现代美学从何开始这一问题,学界主要集中在戊戌变法、王国维、李大钊、梁启超几个观点上。这些观点有的以历史事件为依据(如戊戌变法、“文革”);有的则以历史人物为依据(如王国维、李大钊)。
  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是以民主、民生为基调的,它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阐述和批评中国的文艺作品和审美意识,而且开始把审美教育纳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治国方略中。这种现代性倾向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面貌,开启了中国美学新的历史。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基调构成了中国现代美学完全不同于封建时期古典美学思想的实质,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声,这也是中国现代美学得以确立的基础。
  二、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人
  王国维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启蒙的第一人,他的启蒙意义在于他开启了美学学科进入中国的大门。王国维美学思想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起点,对20世纪中国的美学发展具有方向指导性的意义。它开创了现代色彩的美学精神,初步建立了现代美学研究的模式,并将审美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构建了现代美学学术体系。王国维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的全面转型,同时也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为世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态度。
  王国维美学思想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起点,它不但与中国古典美学血脉相连,而且还深受西方美学艺术的强烈冲击,既涉及到现代美学发展不断提出的基本问题,又给中现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王国维美学思想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古典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之后的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美学思想里,审美问题的提出是与人悲剧痛苦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他在意识到人生的悲剧的同时,仍执着于凭借艺术的感悟来宣泄它,表达它,从而超越它。在他看来,人们的生活中需要发现美,需要创造艺术;而美和艺术也正因为人生有欲望和痛苦才有价值和意义。在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上,王国维美学思想涉及到现代审美关系的独立化,以及现代审美与认识和实践这两种关系重建关联的动向。
  王国维的生活经历和自身性格决定了他必然寻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他认为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是相通的,并把审美境界作为人的理想境界。
  三、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美学从审美意识和形态上来讲,其产生的根本逻辑在于对审美无功利性的渴望中开始萌发的。“存在始于鉴别,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都是从强调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质、独立价值开始的。因而,确认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价值,努力把审美从宗教或政治伦理教化功能中解放出来,标榜艺术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独立自足,便成为美学得以产生、独立的逻辑起点。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先驱的美学活动正式遵循了这一学科建立的逻辑,都不约而同地极力强调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1]
  正是这种对于审美超功利性的追求,才使中国现代美学得以摆脱了古典美学以来的“文以载道”等为代表的追求功力性的传统,从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宽广更为纯粹的空间。聂振斌认为:“近代美学的发展,是以超功利主义美学与功利主义美学为基本矛盾,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圆圈。第一个否定,即超功利主义否定传统的功利主义,使认识提高了一步……因为它忽视甚至抹煞了文艺、审美与其他事物如政治、道德、物质生产的关系,因而受到新的功利主义美学的否定。这个否定,也是有积极意义的。”[2]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和发展,都是以感性为主要的、无功利性的审美追求为标志的。这不但是一次在美学上新的尝试,而且还是美学的发展中功利性与超功利性辩证统一不断上升的过程,更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重新审视。这样一种超功利性的审美价值倾向,在王国维等许多美学家的思想理论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20世纪的中国美学中,王国维美学无疑是最具现代性特征的美学,他主张审美无利害性、艺术即游戏、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等等,这些都是具有典型现代性特征的美学观点。王国维之后,蔡元培、朱光潜等人也着力传播西方现代美学,他们的美学思想在总体上属于现代美学的范围。但是,蔡元培在强调审美无利害性的同时,由于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又强调美育在改造人性和社会上所具有的工具价值,从而使他的美学现代性显得不那么纯粹。朱光潜在全盘接受西方现代美学之后,又坦率承认它过于片面……由此可见,现代美学在中国从一开始就不那么纯粹。”[3]彭锋在这段的最后一句话道出了现代美学的重要表面特征形态,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中国现代美学的审美形态产生在无功利性的追求背后还有着更加丰富的意识形态制约,这使得无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在中国现代美学开端就呈现出相互矛盾相互统一的状态,因此也就“不那么纯粹”。
  四、中国现代美学对世界美学的贡献
  中国现代美学是中国美学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美学百花竞艳的花园里的一株富贵典雅的牡丹花。它植根于古典文学的传统中,同时又具有现代的神韵;它生长于本土,同时又吸收了外来的营养。所以说中国现代美学是独具特色的,它所存在的价值是不能被替代的,它对世界美学的贡献也是不能被磨灭的。
  其一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美学学说,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有“成一家之言”和“立言”的优良学术传统,中国现代美学家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孜孜以求,竞立新说。例如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境界说”,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美感说”,蔡元培美学思想的“美育说”,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艺境说”等等。这些学说都是中国现代美学家在学术上的创新,它不仅对中国美学做出了突出贡献,更对丰富世界美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二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审美对象的“三大形态”理论。自黑格尔以来,西方美学将审美对象都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之内。后来,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强调了“社会”的审美价值。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的传统美学观念,“艺术”在美学中独占鳌头的现象依然根深蒂固。
  中國现代美学从一开始就兼容并蓄,想改变这种现状。经过长时间的美学研究,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形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界的共识,并被建构在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了。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改变了西方美学“艺术”独占上风的狭隘格局,为世界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注释:
  [1]薛富兴著,《20世纪中国美学的辩证运动》,《思想战线》1998年第6期
  [2]聂振斌著,《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3]彭锋著,《前现代、现代、后现代?——20世纪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语境中的理论定位》,《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弟三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服装表演的舞台美术设计主要是指舞台背景、台面、周围环境的装饰与舞台造型设计,通过舞台美术设计和灯光的运用、音乐的选择等手段,可以创造出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表演气氛。而大型服装文艺晚会则属娱乐性演出,不光是服装表演的演出,中间还穿插了文艺节目的演出,而舞台美术设计的效果对其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很深的影响。所以说,好的舞美设计也可以成为服装表演的亮点。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大型服装文艺
期刊
【摘要】: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彝族历史族源、宗教祭祀、人生礼仪、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的记录,成为传播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利用网络传播彝族民歌是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社会中的必然选择,而网站传播作为网络信息传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理应成为传播彝族民歌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彝族民歌;信息社会;网站传播  彝族文化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期刊
【摘要】:《鸿雁》是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所表演的男子群舞,曾荣获第八届荷花奖。《鸿雁》作为一个蒙古族的舞蹈,豪爽洒脱、气势磅礴,其舞蹈音乐将蒙古族的特点更完美的衬托出来。《鸿雁》中的音乐分为三部分,由最初的平静到高潮,再归于淡然。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高低起伏,使人动容。其一、三部分以蒙古族代表音乐长调为主,节奏自由,音调嘹亮;第二部分的音乐激烈昂扬,节奏较快,展现出蒙古族人民如鸿雁般坚忍不拔的精
期刊
【摘要】: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书画发展史上,精英荟萃,我们的先祖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书画作品。为了保证艺术的正确发展方向,真正领会先人们千锤百炼而发掘出的艺术之精神,便不能忽略书画鉴定的价值,也是书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书画鉴定的明确一点,是辨别作品的真伪,而不是品格高下。因此,掌握艺术家的整体绘画风格便成为书画鉴定的第一步,最可行的方法便是多看。  【关键词】:书画;价值;鉴定   在
期刊
【摘要】: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现今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关键词】:安迪·沃霍尔;约瑟夫·波依斯;波普艺术  1.1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开始于1945—1970年之间的纽
期刊
【摘要】:《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晚期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未完成的剧作。剧中主人公泰门由慈善贵族沦为憎恨人世者,最终以自杀结局。泰门的性格呈现两极化的趋势:极度的爱和极度的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看,泰门未能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找到一个置衡点,即失去了自我,其人格具有两重性,这也是导致泰门最终毁灭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角度来分析泰门性格的两重性。  【关键词】:《雅典的泰门》;
期刊
【摘要】:水族墓葬石雕,是水族民间的雕刻艺术。以坚硬的青石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水族石雕应运水族民间习俗存在,它借助绘画、雕刻等形式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内容,记载了水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变迁。内容丰富的石构墓葬和造型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水族古墓群被称为水族百科全书式实物遗存,是水族独特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又是帮助研究水族文化的有力载体。  【关键词】:水族;墓葬
期刊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告别蛮荒的标志,现如今还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就只剩下汉字,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同时文字是一个抽象的有具体意义的符号,汉字图案是在我国上世80年代兴起的,汉字文化和服饰图案文化,同时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汉字艺术为主的服饰图案也应运而生,汉字用自己独特的抽象结构在服饰图案中表现出了独特的美,是含有文化底蕴的美,使服饰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历代服饰色彩、面料和款式这三个服装基本构成要素的分析,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传统美学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从而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历代服饰;影响  美学(aesthesis)这个词语是一个舶来品,,最早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他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来的,意思为“对感观的感受”。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
期刊
【摘要】:中国民间装饰艺术是与我国宫廷艺术并行的一条传统艺术发展统绪,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为当代的包装设计提供了无尽的宝藏。西汉扬雄论及文学发展提出了“因” 、“革”的见解,南朝梁刘勰在其所著《文心雕龙》中发挥为“通变”之说,意即强调继承与创新的紧密关系,包装设计服务于生活,亦是文化服务行为的一种表现,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变则其久,通则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