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境”的营造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h1978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茶道艺术,作为一种以喝茶为纽带的艺术形式,涉及景观、建筑、书画、工艺美术等领域,其把日常生活,提升到一个与哲学、宗教、艺术相融合的境界。鉴于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重要影响力,本文尝试从“茶庭、茶室、茶具”三个角度,来阐释日本茶道通过对品茶环境的精心营造,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独特的茶道空间,使得茶道参与者,从推开木户的那一刻起,规范自己的行为,收敛自己的心性,共同构建“和敬清寂”饮茶环境。
  关键词:日本茶道 茶境 营造
  引言
  “茶道,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有独特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茶道文化把日常生活与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人们平凡的生活,提高到美学的境界。茶道是生活中的文化,也是有文化的生活,起着充实人们精神境界的作用。”茶道将艺术融入社会生活中,使之与某些特定的生活范式相关联。而这种关联,通过茶庭、茶室、茶具等物质媒介,将其背后隐藏着特定的概念系统和意义体系传递给受众,日本人追求“和敬清寂”之境的审美偏好,在茶道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茶道艺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民族审美风尚的承载媒介,“在社会文化范围内,艺术不是被动的,恰恰相反,它们是形成行为、规整行为和引发行为的行动系统(action systems),也是高度有效地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symbolic systems),是知识、价值和表现多方面人类特性的、极为丰富的宝库”。茶道作为一种以“品饮”行为为纽带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景观、建筑、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媒介,把日常生活的喝茶,提升到一个与哲学、宗教、艺术融合的境界,作为日本国家“软实力”的承载形式,茶道艺术有着不容小觑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宏观层面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独立与文化自信;微观层面可以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道德价值、行为方式等。
  鉴于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重要影响力,本文尝试从“茶庭、茶室、茶具”三个角度,来阐释日本茶道通过对品茶环境的营造,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独特的茶道空间,使得茶道参与者,从推开木户的那一刻起,規范自己的行为,收敛自己的心性,共同构建“和敬清寂的”茶道氛围。
  一、茶庭——景观之美
  茶庭,是进入茶室之前的露地,是—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园林样式,是人们进入茶室之前的精神准备的场所,为来客到达茶室之前营造寂静和顿悟的氛围。茶庭与茶室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茶道空间。
  日本的茶庭分为三种:禅院茶庭、书院茶庭和草庵式茶庭。但是无论是那一种茶庭风格,庭院中景观设计都要求种类不能混杂,不追求华丽漂亮,适应土地和气候条件,布局不偏向—方要平衡雅致自然。景观要求干净、整洁、洗练、清幽,营造一种“和、敬、寂、清”的茶道氛围与禅宗的意境。
  茶庭的设计要素根据茶道的功能流程来布局,主要有木户、露地、飞石、雪隐、蹲踞、石灯笼、尘穴等,其功能如下:
  木户:进入茶庭的门,将茶庭与外界边界清楚地隔离开来。
  露地:景观设计要求自然,其作用有些像潜水艇的减压舱,让进入庭园的人的身心卸掉世俗烦恼。在佛教中,露地表示的是“清净无垢、超凡脱俗”的世界,为参茶者营造出—种在自然中顿悟的精神准备空间。
  飞石:脚下踩的、指向茶室的石头(见图1)。
  石灯笼:受禅宗思想影响,营造茶庭古德肃穆之美且有照明功能。其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见图2)。
  尘穴:放置落口十、垃圾的地方(见图3)。
  蹲踞:由石盆和长柄勺构成,整块石头打凿砌成的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见图4、5),目的是为了使身心都得到清洁。
  总之,茶庭设计意境以静幽整洁为宗旨,否定形式上浮夸喧闹的设计元素,强调内心淡定和坚强,寻求内心和精神上的宁静。为进入茶室的精神准备场所,通过形式上的规划,强调人们参与和体验的审美过程,将茶道的意境体现于使用者进入茶庭后的各种行为当中。为茶境的营造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过渡空间。
  二、茶室——建筑之美
  茶室,是举行茶道的专用建筑。受到日本传统禅宗文化的影响,日本现代茶室建筑的内外都体现着清素淡雅空间意境。由于现代茶室要适应各个阶层的需求,在禅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兼容世俗性及观赏性,发展成为一种陶冶情操、修养身心的休闲之所。茶室的外观和内部的构造都力求表现大道至简的美,这种审美观亦是具有禅宗色彩的道教理想的传承。
  室内装饰要求简单静肃,追求简素美。日本当代的茶室设计大师藤森照信(见图6)认为,体现茶室精神最根本的三要素是小空间、躏口和火炉。
  进入茶室的躏口(见图7)很小,高宽均不足一米,进入茶室的人们也必须弯腰屈膝,才能由室外进入茶室,其设计目的在于寓“意”于“形”,让进入茶室的人,抛去现实世界身份的高低贵贱,回归本真,体验无我的谦卑和万物平等的精神。
  茶室内部空间,追求凝神静思的氛围。在非常有限的空间中,细节的设计极度用心。“如今,虽然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有许多在虚饰繁杂的城市生活中创造出一片自然的大地。为了模仿深山幽谷的气氛,使茶室能表现出山村茅舍的特点,茶室中所选用的材料都是自然的。用弯曲带有节疤的带皮木柱,带树皮的木板,墙壁则是糊有泥巴的篱笆墙、草顶、纸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权,用粗糙的芦苇席做隔断等。在选用自然材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特性,如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不同的编结组合方式等来达到丰富细部处理的目的。”
  综上,茶室内的区域选材多来自于自然,陈设物品只有字画和瓶花,有一种以少见多的禅意。特殊的窄小的入口,使得茶室中的人自然滋生私密感和亲近感。自然光透过窗户(见图8、9),作为茶室的光源。营造出一种脱离世俗生活,体会深山幽谷的意境。
  三、茶具——工艺之美   茶道的用器有很多种,其中很多是优秀的手工艺美术品(见图10、11)。
  我们拥有的物品,反映出我们自己所经历的时光。“所有物之间的关系却空泛的多。但如今我们和新设计师精心创造物品的外观,我们拥有的物品,反映出我们自己所经历的时光,但如今我们和新所有物之间的关系却空泛的多。“设计师精心创造物品的外观,那吸引力却禁不起实际的接触,它盛开的魅力凋萎得无比迅速,几乎一等售出,热情就已消逝,早在物品还没用旧之前,欲望就已经褪色。产品设计已经变得像整形手术一样,就像注射在额头上的肉毒杆菌,暂时压抑了抬头纹,创造美的假象。”而日本茶道艺术一系列的茶具用器,在使用者眼中是有生命的,不可以随意舍弃,每一件茶道用器都是值得尊重的、有故事的。器皿的制作材料取自大自然,看重材质本身的纹理之美,历久弥新。这些携刻着时光与记忆的良器,帮助人们在毫无秩序的宇宙中找出某种秩序,成为人们定义自己是谁、又不是谁的途径。
  日本茶道用具的品类繁多,材质各异,但是追求的都是材料本来的质感和原生之美。作为茶道艺术中的用器,日本茶道器皿风格自然粗朴,造型简练内敛,表现出一种拙朴有趣、方圆整齐、率真奔放的艺术趣味,造型丰满而有韵律。这些器皿镌刻着这个民族的“和敬清寂”审美习惯和文化偏好,对于茶道艺术“和敬清寂”的意境营造,至关重要(见图12、13、14茶文化交流展参展作品)。“可以想象美术是师、是父,但工艺(日用)是伴侣、是兄弟姐妹,同处一家共度朝夕,并且能够助我一臂之力,使我们乐意享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温暖。每天为工艺所围绕,来度过这世上的每一日。……这里不是严峻、崇高、遥远和需要仰望的世界,而是一个亲密无间的领域。工艺有心将滋润与亲和融入情趣的世界中。……良器能够纯化周围的一切。”
  结语
  茶道文化中的茶具、茶室、茶庭,作为茶道艺术的物质载体,将饮茶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品茶环境。作为体验艺术与过程艺术,茶道艺术最大的无媒介特点体现在幽静环境的营造、简朴的器皿使用,通过整体环境互相配合,调动人的“视、听、味、嗅、触”五感,使茶道文化的參与者,在文化理解基础上,实现情感与其现实际遇暂时分离,进入一种纯粹之境、宁静之境、自我之境。就像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在饮茶所营造的“茶境”之中,人内在的超我与本我、困惑与纠结实现了和谐。在“一叶一菩提”的禅意中,审视内心,寻找到了自己与自己的和解之道。沉浸于茶道文化传达出的质朴天然、随性自在、静思淡泊的茶境中,让人们在喧嚣的尘世,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本真的归属。
  茶道最终传递的不仅仅是饮水解渴的实用性,也不仅仅是“景幽、室清、器美”工艺之美,而是通过对茶庭、茶室、茶具的综合布置,营造出“和敬清寂”的东方式“茶境”,使得茶道艺术的参与者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通过器物和空间艺术之间的学问和故事,打动人心,这也许正是日本茶道的传播优势与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艺术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前现状不佳,而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方向。文章通过展示《APP界面动效设计》教学单元实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与创新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资源共享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如何深度应用展开探析,为同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提供
期刊
設计说明:这是一款可弯曲的链锯,灵感来源于自行车链条。产品名称为链锯。与以往的锯工具有很大不同,利用车链条刚中带柔的特性,这一创新点来设计此款手持工具。在形式上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基于以往市场上存在的锯工具,体形过大,使用局限性等问题,进行改良设计。结构上锯齿之间的连接采用铆接连接在一起,形成链条的状态,且可以更换链条,循环使用。在使用的时候可自由弯曲,针对死角位置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也便于存放
期刊
民族的自信源于对自身的了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之路。国家制定的“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要树立国人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我们也必须要拥有中国文化的发言权,去主导和引领世界未来的设计潮流。  有学者表示,“传统技艺”之所以成为过去,是因为不再执生活方式之牛耳;“再设计”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我们“尊重”她(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摘要:文章以南京南站的候车层为例,提出塑造具有苏南省域聚落特色的铁路车站环境的若干设计思路,包括延承金陵古城的中央轴线、重塑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语言、挖掘苏南微观层面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传达南京南站“人文、博爱”的车站文化精神。旨在对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传承与探新设计的同时,将南京南站打造成为功能更合理、文化特色更鲜明、设施更完善的高品质铁路客运站。  关键词:苏南 传统建筑装饰 南京南站
期刊
设计说明:  该方案主要面对的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潮汕新农村的缺陷。由于对城市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原有的城乡流水逐渐消退,逐渐减弱,导致世代相传的当地风景(当地原始风格)脉络逐渐出现断裂的缝隙。由于现在的条件下降,新农村与农村之间必然会形成一个边界,边界可以更加浓厚,使其两边永久性地不连通,边界彼此走向极端。  我们选择的地点位于中国的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村,那里的街道上充满了居民,他们之间的活动
期刊
摘要:中国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地处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位于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古“丝绸之路”上,长长的栈道将一个个石窟连接在一起,洞窟内绘满佛教题材的壁画和彩塑,有飘舞灵动的飞天,肃穆端庄的佛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本次设计的选题是以甘肃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为主题的私人会所及陈设设计,设计通过市场调研、文献研究、元素提取、演变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古镇保护现状分析,对古镇文化保护与公共设施设计关系要素的梳理,探讨了古镇文化保护与公共设计结合的可行性。并以山西大阳古镇为例,对其古镇文化进行勘察与整理,在实地调研原驻民与游客行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与设计流程。试图将古镇文化与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设计相统一,为维护古镇风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古镇保护 公共设施 大阳古镇  前言  历史
期刊
摘要:嘉兴市公共自行车棚一般采用固定式,且景观与设计简易、没有体现地方特色。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通过对嘉兴市公共自行车棚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它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自行车棚一般采用固定式,不能达到共享和便捷;其二,设计单一、千篇一律、缺少美感;其三,整体创意设计不高,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等特点。基于此,我们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及文献查询等方法,结合水乡地域文化特色对嘉兴市公共自行车棚景观从地
期刊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设计公共场所母乳喂养工具一“妈咪哺乳伞”。“妈咪哺乳伞”以制伞原理为基础,通过改进伞面形状,并增加可控式手环装置改善功能,为母乳妈妈在公共场所进行母乳喂养提供相对隐私的环境。  关键词:妈眯哺乳伞 研究设计 母乳喂养  前言  随着全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和母乳喂养意识的提高,更多的女性步入妊娠、分娩及母乳喂养阶段。如何在公共场所为母乳妈妈提供相对隐私的哺乳空间,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
期刊
摘要:本文在浅谈东巴纸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考察的调研方式,以东巴纸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生存发展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由于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所适从的传统手工艺如何在市场构成、适用场所都变迁的社会环境下转换的存续状态。本文将重点从产品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三方面详细阐释丽江东巴纸坊的存续模式。  关键词:现代生产 东巴纸坊 传统工艺 存续状态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