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与探新设计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k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南京南站的候车层为例,提出塑造具有苏南省域聚落特色的铁路车站环境的若干设计思路,包括延承金陵古城的中央轴线、重塑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语言、挖掘苏南微观层面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传达南京南站“人文、博爱”的车站文化精神。旨在对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传承与探新设计的同时,将南京南站打造成为功能更合理、文化特色更鲜明、设施更完善的高品质铁路客运站。
  关键词:苏南 传统建筑装饰 南京南站 传承
  引言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作为吴文化和金陵文化故乡的苏南地区,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具有独特的省域区划特质和重要的沿承价值,其是在苏南辖区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这五处亚文化区的地方文脉影响下形成的。其依运河而居的城镇聚落、多雨潮湿的江南气候、环太湖与沿江文化圈、金陵文化与吴文化交相辉映的文脉特色,逐步塑造出古朴秀美的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表现在南方官式与江南民间交融的装饰风格、“香山帮”匠师的装饰技艺、洗练秀美的装饰外形、清雅淡逸的装饰设色等方面。
  南京南站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地处长江与京沪铁路的交汇处,位于南京城市发展主轴。其建筑面积45.8万㎡,于2011年启用,每天客流量达十多万人次。作为新的城市中心和地标性交通门户,南京南站承载了苏南地方性的历史文脉,是对苏南传统装饰文化进行传承和探新的典型案例,目前已成为打造苏南传统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前期快速建设和后期商业运营中,南京南站设计和施工上的仓促应对造成了各项问题的出现。因此,上海铁路局委托本设计团队对其候车层的环境进行了优化设计,旨在将南站打造成功能更合理、文化特色更鲜明、设施更完善的高品质铁路客运站。
  考察现场后,我们剖析了现存问题:1.助能问题:候车区平面布局不合理,特殊乘客的交通流线不够便捷,贵宾乘客缺乏私密性。服务设施数量少,功能设施配备不完善。2.文化问题:未突显苏南地域文化特色,未成功传达“人文、博爱”的车站精神。3.商业问题:商业用房布局零散,距候车区过远,营业额不理想。4.空间问题:特大尺度的站房空间使乘客感觉大而空。
  在综合考虑候车层的功能、文化和业态后,我们将此次设计定位在营造具有苏南建筑装饰风貌的現代铁路站房上。需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解决功能、商业和空间问题的同时体现苏南传统装饰的文化特质?二是除运用苏南传统装饰语言外,如何深入挖掘其他设计元素?三是怎样将苏南传统装饰文化恰当地融入到铁路客运站中,在体现场所精神的同时塑造地域文化品牌?本项目通过以下四个设计思路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一、延承金陵古城的中央轴线
  (一)在南北中轴线上增设文化服务区
  金陵古城的中央轴线是在2480余年建城史中形成的用于组织古城空间结构布局的城市主要街道。作为见证古城历史肌理变迁的“中央脊梁”,在设计中,我们延承了金陵古城“新街口一中华门一雨花台一南京南站一秦淮新河—东山”的这条城市发展主轴,以此作为贯穿候车厅南北向的中轴线,沿此中轴线增设文化服务区,反映南站室内外空间与城市轴线契合的场所文化精神。具体来说,沿中轴线建立一条中心带并布置多个空间节点,包括南北问询处、客服中心、特色文化展区和特色景观四类,强化中心轴线形成纵向空间序列,(如图1)平面图中的红色区域所示。一方面,为分区解决乘客问询、客服和救助三项需求,在中轴线的北端、中点、南端分别设置北间询处、客服中心和南问询处,并在轴线东侧配备医疗救助站。另一方面,在问询处与客服中心之间分段布置文化展台和特色景观,形成次要空间节点,在体现“古城新站”和“山水城林”理念之余,展现苏南传统装饰的文化形象。
  (二)沿中轴线对称设置商铺区和普客候车区
  为体现金陵古城布局的秩序性和主要建筑的庄严感,古都主城区以中轴线贯穿大型建筑,两侧建筑群沿中轴分区划片地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形式,以强调传统宗法制度的严密性。在平面规划中,我们沿用了该形式,一是将夹层商铺搬迁到中轴线两侧,对称地设置成四列商铺区,按照每户50㎡,引入食品、百货、书店、人寿、数码、服饰和名表七类商家,对商铺进行统一设计,(如图1)的中央黄色区域所示。在改善空间过长感之余,避免购买客流、观赏客流和候车客流之间相互干扰。二是适量减少普客候车区的坐席,将原“U形”的普客候车区改造成“一字形”,靠近商铺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有效地提升了营业额。
  二、重塑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语言
  (一)移植苏南地区的传统装饰构件
  为展现苏南传统历史风貌,我们选择不同时空的典型性苏南传统装饰构件,将其移植到候车厅内,打破原有装饰形制的束缚,吸引更多乘客关注文化展区。一是在北问询处的景墙设计中,将苏南传统室内空间中的圆光罩,以传统照壁的形式结合服务台和特色景观,用作遮挡视线和分流乘客(如图2)所示。二是在江苏卫视展台设计中,运用苏南传统建筑中“窗花格构”的装饰构件,将苏南民居的封火墙与不同形状和纹样的漏窗嫁接在一起,做部分围合性展示,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的氛围(如图3)所示。
  (二)运用当代装饰材料和工艺重新演绎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可再生的人工合成装饰材料得到广泛运用,在替换传统材料之余,模仿苏南传统装饰的原有形式,追求异材同质的效果。如北问询处的圆光罩外框用砂光不锈钢饰面置换传统实木,以四块钢化清玻替代木格栅,并用磨砂工艺在清玻上制作歌颂苏南传统文化的诗词。又如江苏卫视的展台,以现场装配预制化的水泥花格窗替换木质格心,用深色饰面砖代替传统青砖,体现工业化的时代感。
  (三)采用金色和棕红色反映“金陵王气”
  为改变候车厅色调单一和色彩灰暗的现状,反映南京“六朝古都”和“金陵王气”的文化意蕴。—方面,适量减小灰色调的面积,以顶部藻井的金色为基调,在适当的部位上增加两极色,即白色的亮色调和棕红的深色调,以拉大各种色彩在明度和对比度上的差别,强调近、中、远之三层空间的层次关系。另一方面,其他小面积色彩的选取注重与不同层次的“金”色色调进行搭配,使建筑室内外的色彩整体而和谐。   三、挖掘苏南微观层面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引入南京市徽辟邪和市花梅花作为装饰要素
  南京市徽的辟邪形象源自南朝萧景墓神道处的瑞兽石柱,作为金陵文化的标志动物,我们在南北问询处的景墙设计中,再现了这一苏南特色装饰要素,在砂光不锈钢外框的两侧放样辟邪图案,抛光后形成镜面不锈钢效果,力图引发人们“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的感慨。此外,我们还选取另一个象征苏南文脉的装饰元素,即南京市花梅花,将其图案印制在各文化展台四角灯柱的亚克力透光板上,寓意“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如图4)所示。
  (二)选取苏南地标性建筑作为装饰题材
  苏南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是吴文化和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的发源地,留有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质性建筑文化遗产。作为苏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高淳陶瓷的景墙设计中,我们选取苏南地区六朝、明朝、民国和现代四个辉煌时期的地标性建筑,以壁画的形式加以展现,试图引发乘客“楼台烟雨中,千古已沧桑”的共鸣(如图5)所示。以萧景墓石柱、栖霞寺塔和鸡呜寺塔展现“六朝烟雨”风貌,用明故宫、朝天宫、中华门和挹江门表现“明朝遗韵”主题,以中山陵、总统府、外交部大楼和下关火车站体现“民国风情”面貌,用南京长江大桥、南京南站、奥体中心和紫峰大厦传达“现代风貌”主题。
  (三)采用高淳当地陶瓷材料作为装饰载体
  苏南传统装饰之所以具有显著的省域区划特质,与其选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下盛产的特色材料有著一定关联。在高淳陶瓷的景墙设计中,我们选用当地烧制的炻器——“石胎瓷”材料作为装饰载体,添加各种色釉和彩饰,烧制成八面壁画以传达苏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图5)为高淳陶瓷商铺。
  四、传达南京南站“人文、博爱”的车站文化精神
  (一)针对三类乘客采用不同的环境优化措施
  对三类乘客采取不同措施,将人文关爱意识融入到设计中。一是针对特殊乘客,缩短残疾乘客和母婴乘客的出行距离,保证无障碍路线的畅通,并设置专门的候车区,在候车区和公共厕所内配备儿童和残疾人专用的设施。二是针对普通乘客,增设各项自助设备,主要包括信息设备、充电设施、取款设施和寄存设施。三是针对贵宾乘客,设置VIP候车区,缩短其乘车距离,在保证候车私密性的同时,增设各项商务设施。
  (二)结合环境展示苏南文化精神
  为树立苏南地域文化形象,此次设计既要展现铁路站点的场所精神,塑造安全快捷和恢弘开敞的交通空间形象,又要给人以“苏南的、现代的”高品质车站文化的美好印象。因此,一是完善文化展示设计在文化展区内布置多个与苏南文化相关的空间节点,包括“三创三先”江苏精神展台、江苏卫视展台、高淳陶瓷展柜和南站博爱展台等。二是在中轴线上增设多媒体文化广告设施,兼有文化宣传和信息查询的功能。三是沿中轴线两侧设多个高位多媒体广告标牌,在改善垂直空间比例的同时,用作高位照明和文化传播。
  (三)区分各类商铺进行二期商业更新
  首先,将原设置在候车夹层上销售日常小件商品的商铺,集中搬迁到普客候车区的就近位置并沿中轴线两侧布置成四列,对商铺进行统一设计(如图6)所示为艾叶艺品商铺。旨在缩短原冗长的消费路线的同时,使商铺的营业额得到明显增加。其次,将餐饮商业用房集中统一布置在原北侧商铺和候车夹层上,对每个商铺面积进行有效控制,设置自动上下行扶梯,使上下层交通最大限度地变得方便与陕捷,并做好相关配套的商业广告标识和无障碍设计。最后,考虑到南侧商铺人流稀少,将原南侧封闭式的商铺设计变更成开敞式岛状布置的自由购物路线,以尽可能地吸引到更多乘客来此消费。
  结语
  伴随当前城镇化建设和智慧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交通枢纽站房由于前期快速建设和商业运营开通带来的各项矛盾日趋突出,同时面对“百站一面”车站文化的同质化现状,如何在设计中传承地域性文脉特色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南京南站候车层为例,从方法学层面上为塑造具有苏南省域聚落特色的铁路枢纽站房环境提出一些设计思路,希冀对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传承与探新。
其他文献
摘要:社区街道作为城市的“公共起居室”,是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街道活力的准确评估是社区街道建设与改造成功的关键。文章以北京市天通苑社区为例,通过现场调研与后期数据分析,探索社区街道活力的构成关系与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订改善策略,为北京市社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区街道活力 影响因素 提升策略  引言  社区街道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街道
期刊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独特、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是建筑形象展示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结合建筑色彩理论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其设计的创意与特色,以期对我国建筑色彩设计起到启示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色彩设计 建筑空间 上海自然博物馆  引言  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是具有冲击力且最富有感情的。著名的“七秒钟色彩”理论指出,人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件商品的认识,可以在七秒
期刊
摘要: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在客观上加剧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在当下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这一失衡状态越发凸显。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失衡、人地关系急剧变化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以此为背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索一条能整合社会资源、发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潜力,促进城乡互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乡村社区营造为研究内容,以台中埔里镇桃米社区为典型
期刊
摘要:符号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广州市“美丽乡村”莲麻村的视觉形象标志进行了解构,并对其受众定位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符号莲麻村标志设计  引言  莲麻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部,隶属从化区管辖,村委会在G105国道附近。该村面积约4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人口逾1500人。莲麻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经济模式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种植三季李、水稻等)。近年来,村委
期刊
摘要:汉代作为我国灯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灯具以种类丰富、造型独特著称,雁足灯可视为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文章对雁足灯的发展背景和类型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以汉代方座雁足铜灯为例,从造型、功能、文化等方面对之进行设计分析。  关键词:设计 汉代 雁足灯  引言  灯的出现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它是由食器中的豆转化而来的,发展到战国时,灯具便發展出许多式样了。尽管灯具式样繁多,但也可分为:豆形灯、
期刊
摘要:意大利贝尔托尼博物馆的设计,着重探讨在數字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如何继承工业设计大师贝尔托尼“向自然学习”的设计哲学。在当代,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从建造的角度,数字技术让博物馆空间更丰富化;从展示的角度,数字技术使一部分展示内容虚拟化,与空间本体分离开来,让空间更纯粹化,突出馆藏实物展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博物馆 自然 数字展示 叙事 互动  一、米兰
期刊
摘要:从人类造物行为的开始到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设计的发展更加全面化、多元化,而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学。人设计行为的本质是满足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在室内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中,室内设计中的“格式塔”现象比比旨是,格式塔理论中的“行为”与“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室内设计的过程,加深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无论在设计方法论上还是空间材质的应用方面,其意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艺术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前现状不佳,而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方向。文章通过展示《APP界面动效设计》教学单元实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与创新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资源共享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如何深度应用展开探析,为同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提供
期刊
設计说明:这是一款可弯曲的链锯,灵感来源于自行车链条。产品名称为链锯。与以往的锯工具有很大不同,利用车链条刚中带柔的特性,这一创新点来设计此款手持工具。在形式上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基于以往市场上存在的锯工具,体形过大,使用局限性等问题,进行改良设计。结构上锯齿之间的连接采用铆接连接在一起,形成链条的状态,且可以更换链条,循环使用。在使用的时候可自由弯曲,针对死角位置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也便于存放
期刊
民族的自信源于对自身的了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之路。国家制定的“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要树立国人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我们也必须要拥有中国文化的发言权,去主导和引领世界未来的设计潮流。  有学者表示,“传统技艺”之所以成为过去,是因为不再执生活方式之牛耳;“再设计”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我们“尊重”她(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