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会所及陈设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lery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地处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位于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古“丝绸之路”上,长长的栈道将一个个石窟连接在一起,洞窟内绘满佛教题材的壁画和彩塑,有飘舞灵动的飞天,肃穆端庄的佛影。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本次设计的选题是以甘肃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为主题的私人会所及陈设设计,设计通过市场调研、文献研究、元素提取、演变,将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与室内空间及陈设品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氛围的室内陈设艺术。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 佛教艺术 会所空间 展示、陈设品设计
  一、市场调研
  根据本选题对甘肃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艺术历史文献的研究,收集、梳理和掌握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精华,将中国传统汉传佛教文化艺术的精髓引伸到室内陈设装饰设计中,为个性化、艺术化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本选题对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陈设设计的要求,重点对现有室内陈设品艺术的市场进行调研,采用查找网络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了解、分析、研究和掌握市场趋势,对佛教文化艺术产品设计现状进行研究。
  (一)敦煌历史背景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历史调查以及对唐代家具的研究,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提取了佛教建筑、佛像、须弥座、宝相花以及唐代家具造型等元素,作为本设计题材应用的选择。
  1.佛教建筑: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上自十六国,下迄唐宋,虽不齐全,但每个时代的都有,其中尤以唐代的建筑形象最多而且完美(如图1)。
  2.唐代家具:唐代家具在造型上独树一帜,大都是宽大厚重,显得浑圆丰满,具有博大的气势、稳定的感觉(如图2)。
  3.宝相花:宝相花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装饰元素,又称宝莲花、宝仙花,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是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如图3)。
  (二)基地调研
  委托者十分热爱佛教文化,希望将收藏的甘肃地区敦煌莫高窟文化类的展品展示出来,基地选址位于杭州天竺三寺旁一个佛教氛围浓重、竹林密布、安静隐秘的地方。根据委托者对收藏品和场所定位要求,为收藏甘肃敦煌地区的壁画及雕塑藏品而设计的私人会,希望弘扬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主题。会所空间要求满足接待、展示、休息、会客、冥想等功能需求。本设计目标人群是会所主人及其不定期举办的小型私人聚会的朋友们。
  二、文献研究
  根据选题设计的理论知识要求,对国内外传统宗教文化与室内空间及陈设品的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对文化元素的提取、演变进程研究,为本设计中的陈设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与壁画及彩塑的图文资料以及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和主题会所设计的相关案例资料。重点在对传统纹样的运用与再设计进行研究:画面形式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设计中国传统图案在纺织品和家具装饰中的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图案。
  (一)传统文化传承意义分析
  在中国当今文化复兴热潮汹涌的时代,甘肃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遗产,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提高,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它蕴藏的深厚美学语言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在国内室内环境设计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继承传统文化和空间装饰设计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分析
  甘肃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是现代佛教艺术设计灵感的出发点和精神来源。建立和谐的社会体系,倡导“人间佛教”的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由此衍生的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传统精神成为艺术借鉴和汲取的主要内容,这是人们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
  (三)空间美学、陈设品设计分析
  陈设设计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崛起的行业。通过挖掘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艺术中优秀的传统纹样,在陈设设计中推敲造型、提取色彩、研究材质,通过特色会所设计项目将具有我国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特色的陈设品设计应用到环境中,使室内充满浓郁的汉传佛教艺术氛围。
  (四)对最终设计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佛教的建筑,敦煌的壁画以及唐代家具造型等方面的解读,为会所及陈设品设计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素材,对于后期的设计实施环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典型的元素是宝相花、联珠纹,营造一种宗教气氛的空间。
  2.将唐代的家具造型通过新型材质的替换及造型的提炼运用,为其富有新生命。
  3.最具代表的敦煌莫高窟佛像的背光,我们对其进行造型的提取及推敲。
  4.敦煌莫高窟的石窟,我们也企图将这种粗糙石窟的质感融入到室内空间的墙面装饰中。
  这些都是我为会所及陈设品设计提炼出的设计元素。对这些元素的设计提炼及运用过程,就是会所及陈设品的主题表达过程。
  三、设计说明
  根据本选题设计的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私人会所及陈设品设计要求,策划了一套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展示空间及陈设品设计方案,设计创意是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及雕塑造型、图案、色彩、材料等内容的深入研究,元素提取、演变,将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与室内空间及陈设品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氛围的室内陈设艺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作为我国以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的精华,对它蕴藏的深厚的美学语言研究和开发,可为目前国内室内环境設计中多元化、个性化的传统文化传承和空间装饰设计的运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像彩塑及佛教建筑形式,也是本次毕业设计灵感的源泉。   (一)风格定位
  经过对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纹样元素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认为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最适合本次高端私人会所的定位,所以最终确定以唐代为切入点。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传统的壁画、佛教建筑、佛像彩塑等。提取其中的佛教建筑、佛像、须弥座、宝相花以及唐代家具造型作为空间塑造的元素(如图4)。
  (二)功能与平面布置
  在会所平面的推敲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外私人会所平面功能的研究,及委托者的要求,在原始平面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展示空间及会所主人的私人休闲空间即展厅、冥修室等,以满足委托者既要有私密的休息空间,又要有公共的展示区域的要求。
  根据与客户沟通与相关资料的调查,得知委托人有大量的收藏品及佛教书籍与经书,他们希望有序地陈设在空间中,同时将相关的展品分层收藏。在一层平面中调整了接待空间,通过地台的拾高强调了私密性和围合性,同时将正对入口处设置一处供有佛像的对景,同时增加了一堵墙区分了卫生间与门厅、接待室空间,使整个空间一进门便能感受到浓重的佛教氛围。将入口处接待室拾高150mm,既沿袭了唐代传统低座型的空间格局,又划分了接待室与门厅这两个空间的界限。通过门厅的落地罩进入由原来的卧室改成的展厅,并将卧室移至二层。将卧室空间的墙打通,同时设置落地罩,将入口空间与展示空间分离,使其产生虚空间。新开辟的展示空间中主要放置展柜和占地面积较小的旋转楼梯,将原始的—层空间纵向延伸,同时把展示空间延伸到二楼。因此,一层平面主要供较多的朋友参观展品及接待聊天、喝茶使用。展厅三面均放置了展柜存放经书及一些小饰品,正对落地罩这堵墙同样也设计了一处对景,使整个一层平面设计十分合理(如图5)。
  二层是由卧室、客厅、冥修室以及藏品展示区组成的半开放、半私密及私密空间。二层空间主要供会所主人自己休息、看书及冥想用,偶尔用来接待较为亲密、重要的朋友。将藏品展示区、冥修室及客厅这几个半私密公共空间放在靠近旋转楼梯入口处,而较私密的卧室则放在二层平面离楼梯最远的区域。冥修室用珠帘及纱幔进行半围合的处理,故意不将空间完全阻隔,保证了这个面积有限的空间的完整性,同时也将其与半公共的藏品展示空间区分开来(如图6)。
  (三)色彩分析及材料运用
  翻阅了大量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及佛像彩塑,从中寻找敦煌艺术最精华的色调,在反复研究和分析后,最终从壁画中提取本次设计空间的色彩基调定位:以黄色为空间的主色调,并用红色作为局部墙面的点缀色,辅加以绿色、蓝色、黑色的陈设品装饰应用方案。
  在材质应用上,大量运用仿旧木制品、装饰陶器以及棉麻、丝绸纺织品和墙纸,将绘制有敦煌莫高窟装饰纹样的彩陶镶嵌在木头上来装饰陈设品。将陈设品的造型与材质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的私人会所,营造出既有现代美感又具有佛教氛围的空间。一楼接待室的莲花座用竹、藤编织,门厅立面的墙腰线以下以木雕板装饰,腰线以上部分运用红色肌理漆,仿照石材装饰面的效果,打造出敦煌莫高窟佛教氛围。旋转楼梯间将敦煌壁画拓印到斑驳的墙面上,并用实木装饰线收边,每当通过楼梯时仿佛置身与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内,营造出极具历史感的空间效果(如图7)。
  (四)陈设品元素及造型提取
  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唐代家具元素的研究得到灵感,将敦煌莫高窟壁画、藻井、千佛洞、地毯等图形打乱、重组、套色处理后运用于单个陈设品及空间中(如图8、9、10、11)。
  (五)設计效果图(如图12、13、14)
  结语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佛教文化的研究,对其壁画、佛像彩塑的造型、材料、色彩的提取和运用营造出具有佛教氛围的室内空间。从最初的平面到立面空间到最后的效果图及版面设计,一直围绕着这一设计的中心思想——佛教氛围出发。
  不断提取敦煌壁画里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运用到陈设品设计中去,从色彩、灯光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及材料的质感给人的触觉感受营造一种具有浓重宗教氛围的特色空间,最终不仅仅能够体现佛教氛围,还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通过色彩、造型、灯光营造的视觉效果和材料、质感营造的触觉感受,这两方面给宾客带来前卫的体验,塑造一种敦煌莫高窟佛教氛围,使宾客在这种氛围中自发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性以及对传统文化喜爱程度。
其他文献
摘要: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在客观上加剧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在当下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这一失衡状态越发凸显。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失衡、人地关系急剧变化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以此为背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索一条能整合社会资源、发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潜力,促进城乡互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乡村社区营造为研究内容,以台中埔里镇桃米社区为典型
期刊
摘要:符号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广州市“美丽乡村”莲麻村的视觉形象标志进行了解构,并对其受众定位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符号莲麻村标志设计  引言  莲麻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部,隶属从化区管辖,村委会在G105国道附近。该村面积约4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人口逾1500人。莲麻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经济模式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种植三季李、水稻等)。近年来,村委
期刊
摘要:汉代作为我国灯具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灯具以种类丰富、造型独特著称,雁足灯可视为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文章对雁足灯的发展背景和类型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以汉代方座雁足铜灯为例,从造型、功能、文化等方面对之进行设计分析。  关键词:设计 汉代 雁足灯  引言  灯的出现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它是由食器中的豆转化而来的,发展到战国时,灯具便發展出许多式样了。尽管灯具式样繁多,但也可分为:豆形灯、
期刊
摘要:意大利贝尔托尼博物馆的设计,着重探讨在數字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如何继承工业设计大师贝尔托尼“向自然学习”的设计哲学。在当代,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从建造的角度,数字技术让博物馆空间更丰富化;从展示的角度,数字技术使一部分展示内容虚拟化,与空间本体分离开来,让空间更纯粹化,突出馆藏实物展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博物馆 自然 数字展示 叙事 互动  一、米兰
期刊
摘要:从人类造物行为的开始到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设计的发展更加全面化、多元化,而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学。人设计行为的本质是满足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在室内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中,室内设计中的“格式塔”现象比比旨是,格式塔理论中的“行为”与“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室内设计的过程,加深对这一过程的研究,无论在设计方法论上还是空间材质的应用方面,其意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艺术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前现状不佳,而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方向。文章通过展示《APP界面动效设计》教学单元实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与创新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资源共享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如何深度应用展开探析,为同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提供
期刊
設计说明:这是一款可弯曲的链锯,灵感来源于自行车链条。产品名称为链锯。与以往的锯工具有很大不同,利用车链条刚中带柔的特性,这一创新点来设计此款手持工具。在形式上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基于以往市场上存在的锯工具,体形过大,使用局限性等问题,进行改良设计。结构上锯齿之间的连接采用铆接连接在一起,形成链条的状态,且可以更换链条,循环使用。在使用的时候可自由弯曲,针对死角位置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也便于存放
期刊
民族的自信源于对自身的了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之路。国家制定的“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要树立国人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我们也必须要拥有中国文化的发言权,去主导和引领世界未来的设计潮流。  有学者表示,“传统技艺”之所以成为过去,是因为不再执生活方式之牛耳;“再设计”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我们“尊重”她(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摘要:文章以南京南站的候车层为例,提出塑造具有苏南省域聚落特色的铁路车站环境的若干设计思路,包括延承金陵古城的中央轴线、重塑苏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语言、挖掘苏南微观层面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传达南京南站“人文、博爱”的车站文化精神。旨在对苏南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进行传承与探新设计的同时,将南京南站打造成为功能更合理、文化特色更鲜明、设施更完善的高品质铁路客运站。  关键词:苏南 传统建筑装饰 南京南站
期刊
设计说明:  该方案主要面对的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潮汕新农村的缺陷。由于对城市人力资源的吸引力,原有的城乡流水逐渐消退,逐渐减弱,导致世代相传的当地风景(当地原始风格)脉络逐渐出现断裂的缝隙。由于现在的条件下降,新农村与农村之间必然会形成一个边界,边界可以更加浓厚,使其两边永久性地不连通,边界彼此走向极端。  我们选择的地点位于中国的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村,那里的街道上充满了居民,他们之间的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