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高师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阴霾”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和各大高师面临的课题,其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岗位有限、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此外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各种心理压力也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笔者认为,引导高师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更新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倾注人文关怀,方可有效帮扶毕业生及时缓解就业期间的各种心理压力。
  关键词:高师毕业生 择业就业 心理压力 缓解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关乎高师毕业生的人生大事,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人力市场需求变化、毕业生自身素质高低的影响,也受到来自于家庭、社会、个人就业目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该校毕业生就业期间心理压力产生的前提,及其心理压力的成因进行解读探析,旨在引导高师毕业生驱除就业的“心理阴霾”,走出就业的心理困境,理清正确的就业思路,实现成功的就业梦想。
  一、解读高师毕业生就业期间心理压力产生的前提
  (一)就业人数众多与就业岗位偏少的矛盾日益凸现
  前些年,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人才市场每每呈现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大于求”的尴尬场景。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30万人。而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 820万人,比2017年增加约25万余人,中小学教师需求总量逐年递减。”可见,高师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而对口的就业岗位却越来越少,就业压力堪比山大,导致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令人堪忧。
  (二)“凡进必考”招聘制度的全新改革
  近年来,随着“凡进必考”招聘制度的深入实施,由于高师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高有低,良莠不齐,阻挡了他们顺利考入公办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步伐。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技巧、就业目标、心理准备等方面,也没有真正意识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多渠道就业。遗憾的是,他们大多还在各类公招考试中“摸爬滚打”,哪怕是“遍体鳞伤”,也坚持“从头再来”,其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差异大
  近年来,由于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高师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大城市去打拼,导致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过剩,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域和农村却由于难以招聘人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各地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虽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毕业生由于专业不对口、薪酬待遇要求高等原因,也加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导致就业压力陡增的现实。
  二、剖析高师毕业生就业期间产生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客观因素诱发
  一是“公职岗位”连年递减。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员都在缩减,加之各地实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致使众多下岗分流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寻找就业岗位,导致原本稀少的岗位更是“僧多粥少”。其次,人为设置就业障碍。有些地方的“公职岗位”招考,通过限制外地生源、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和资历要求等条件,致使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更窄,机会更少。
  二是当前高师由于缺乏师资,大多教师主要精力只在进行理论教学,对毕业生难以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转型实践的机会。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模式,势必导致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难以与“社会接轨”。高师院校对学生开设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时相对较少,授课人数太多,只是指导学生大致掌握就业的基本程序和一般途径。没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对毕业生个性化地“量身定做”,致使不少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观望不前、消极从众。
  三是家庭环境熏陶感染,力不从心。现在许多高师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含辛茹苦把他们培育长大,所以他们对父母“唯命是从”。受父母至亲“在家百日好,出门一朝难”的影响,有些毕业生抛开了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有些来自农村的家长要求毕业生子女绝对不能“打道回府”,要力争考入城市的国家单位“做白领吃皇粮”……这些因素必然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力不从心。
  (二)主观因素导致
  目前,不少高师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师院校的许多专业知识的更新有其规律,大多6个月为一个发展变化周期,若不主动到社会上去实践学习,所学专业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甚至过时。此外,高师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不尽对口,专业知识难以转化成实际操作能力,就业渠道相对窄小,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就业前景越发渺茫。
  调研中发现不少高师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他们认为自己文化层次、智力水平相对较高,所以“白领”成为他们的就业首选,而这些堪称“时代精英”所选的就业岗位,大多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当他们面临就业选择时,才猛然发现自身的实际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各种要求相差甚远,内心非常害怕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时,就更加忧心忡忡、焦躁不安,擔忧自己难以对接就业岗位的需求。
  三、引导高师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的相关对策
  (一)科学研判,引导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一是加快适应角色转变。高师院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把自己从“高校毕业生”这一角色转变为“普通劳动者”,通过参加职业见习,深入实践,融入社会,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过硬的综合实力,积极参加“双向选择”,加快适应角色转变,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顺利开启人生航船,正确把握人生航向。
  二是正确理性认识自我。首先要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潜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强项和不足,理性地研判自己,知晓自己具备哪些潜在的就业特质和可行的就业能力。其次,面对就业难题时,要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水平,明白自己最适合的具体岗位等。第三要客观冷静地想想“我究竟能干什么”,既不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也不垂头丧气自暴自弃,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值,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二)多措并举,注重培养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素质
  一是积极面对就业竞争。引导毕业生坚信自己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定能迎接就业单位的选择、新时代的挑战,敢于通过自身综合实力的比拼与公平竞争,实现成功就业。同时彻底摆脱“等一等、看一看”等消极的就业心态,促使自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和主力军。
  二是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就业期间,毕业生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难题。此时应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要明白“彩虹总在风雨后”的道理,绝不能自暴自弃,丧失信心,而应学会走出就业心理误区。第一消除跟风心理。每当看到同学找到工作时,不少毕业生开始效仿,产生跟风从众的不良心理。然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个体差异决定其发展方向各异,发展前景不一。因此,毕业生应充分挖掘自己的就业潜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长才干,逐步培养自己遇事不慌、从容淡定的良好心态,彻底消除从众跟风的心理。第二克服挫折心理。首先要懂得“只有经历了挫折,克服了困难,才能使人成长进步”的道理,毕业生经历过就业失败后,就会反思就业得失,倍加珍惜眼前的各种就业机会。其次要学会善待挫折,只有善待磨难,毕业生才会更加理性地改变自己现有的就业思维和就业模式。第三克服胆怯心理。就业期间,毕业生不要过多地关注和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论,因为别人的褒贬也不全对。反之,要坚信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业就一定能如愿以偿。同时要在社会大舞台上历练成长,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在历练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
  (三)倾注关怀,切实加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高师毕业生之所以会产生就业心理压力、走入就业误区,是因为他们对就业环境不熟悉,没有职业规划,盲目择业,导致心理失衡。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和积极的引导。一是高师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引领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尽早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二是人社部门要强化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并对他们进行相关就业知识培训;三是家长应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理性分析和正确处理就业期间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就业建议,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引领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成功破解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四)形式多样,注重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
  高师毕业生的实践技能,譬如管理技能、协调技能、操作技能等技能的培训与提升,可以促使他们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能力,对帮扶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舒缓紧张身心,释放过大压力,增强就业底气,增添成功机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师院校要在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对其综合技能进行有的放矢地的培养和提升。譬如,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基地实习、职业见习、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引领毕业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就业形势与职业分布的实际状况,减少不适合自己的就业选择,保持昂扬向上、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
  总而言之,高师毕业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挑战,彻底摈弃“只抱铁饭碗”的就业观念,驱除各种“心理阴霾”,不断强化竞争意识,逐渐完善心理素质,积极主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多渠道多行业实现成功就业,并为之努力奋斗,在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同时,切实提升自己的择业获得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李其林.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探析[J].科学时代,2012(18).
  [2]王刘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3]彭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4]朱莉娅·贝里曼等.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一个班集体中,不会个个都是优秀学生,或多或少有少数差异生,他们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某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这些弱势群体,作为班级的一分子,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学习等方面的权利,拥有各种美好的梦想。“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我们不能歧视和放弃差异生,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不能把他们和其他学生同等对待,而要实施特别关注、因材施教。“霍桑效应”
期刊
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一些家长便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方式教孩子学计算,比如“1+1=?”此类简单计算。随着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正式系统的数学学习,计算也就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诸多学生在计算中总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做事细致、认真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精细化工作的基础。让学生从小学好计算,让计算成为数学学习中最美的音符,成了教学的追求之一。  一、
期刊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  一直以来,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普遍较弱,不愿意主动思考和提问,不利于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提问的想法,促成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行为。  例如,在学习Unit 5 Signs时,教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制作成了PPT,在上课开始时,展现在學生
期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做好了“热身运动”,做足了课前功课,才能更加自信地走进课堂,更加顺利地融入课堂,从容面对新知识。为了避免预习被架空,在实际教学中,在预习任务的设计上格外用心。通过激活预习内容,活化预习形式,丰富展示平台,认真设计预习任务,真正开展预习活动,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  一、任务信封,指明预习方向  预习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放手
期刊
摘 要:教师广泛应用优质资源是提高教学点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三网深入融合中,Iptv系统能较好地为资源推送、资源应用、资源生成等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以教学点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分析Iptv的特点及化解上述问题的优势,探讨基于Iptv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策略,对于持续推进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Iptv 数字资源 教学点  加快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
期刊
摘 要:加强德育教育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標,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德育管理中借鉴儒、道、法家的智慧,在仁爱上下功夫、在无为中有为、在赏罚中明确对错,使德育润化心灵,收获成效。  关键词:学校德育 仁爱 克己复礼 无为 奖惩  当今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的核心素养,把德育渗透进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学校和班主任不能回避的工作。  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
期刊
电子白板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形式,它以强大的交互性、动态性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撑,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电子白板不仅方便、灵活,而且对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很有帮助,它让课堂导入更加有趣,让学生自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更易培养,让教学难点更易突破,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小学生年龄小,好
期刊
一、带入情境,感悟师爱  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课文1~6小节,然后创设“捉蜻蜓——议蜻蜓” 这样的情境。  首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捉蜻蜓”的情境,问:“陶老师从村里走出来,看见了一群小朋友在捉蜻蜓,你们能想象和描述捉蜻蜓的情景吗?”让学生担当角色,成为课文中天真无邪的孩子,感受到捉蜻蜓的快乐和艰难。再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此艰难地捉到蜻蜓,孩子们一定会视如珍宝不舍得放掉。如果是其他老师或许会疾言
期刊
为了让学生能够听懂英语、会说“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英语是外来语,缺少一定的实际交际环境,小学生学习起来不免会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能够极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例如在教学Unit 6 Colo
期刊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地组织阅读活动,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一、运用问题开启活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活动的得力武器。在英语阅读中,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从阅读中获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过程。教师借助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有趣的语言,促使学生的大脑快速转动,锻炼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