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关联词的训练,本文主要探讨四个方面:首先对比关联词语中的发现,其次讲述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感悟关联词语,再次运用关联词语,以检验掌握的程度,最后重点写在语言的积累处练写关联词语。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关联词 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其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训练逐步形成的。
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每篇课文字词句篇的训练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学习十分丰富的内容,是很难办到的。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我认为“训”就是教导、教诲,“练”就是反复地学习、操作,这两方面紧密相连、交错进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练”而“训”,学生要依据教师的“训”而“练”,训中有练,练中有学。总之,能力在训练中形成,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思维在训练中发展,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认识在训练中加深,质量在训练中提高。
现在,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关联词语的训练谈谈看法。
一、对比关联词语中的发现
有些句子可以抓住转折词“却”、“可是”明确分句关系,要求学生用“虽然……但是……”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说说练练。这样,能使学生根据句子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关联词。
当然,有些关联词是不可以互换的,因为会影响文章的意图及读者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如我运用“引导—发现”教学法的对比方式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一句:“你只要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新鲜红嫩的果肉。”如果换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就……”也读得通,但把两个句子放在一起仔细比较,就会发现用“只要……就……”突出了咬开杨梅,就能感受到果肉的新鲜红嫩,作者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故两词不宜换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认识到“一词”之差,谬以千里的道理。这样,找准一个发现点,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必能有所发现。
二、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感悟关联词语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教每篇课文前,都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趣”促进教学中的学,是推动学生不懈追求的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积极的兴趣,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让学生感悟关联词语。
如《蝙蝠与雷达》中“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的教学,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蝙蝠的夜间飞行,让学生质疑,接着我提出问题:“你看到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呢?”让学生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蝙蝠夜间飞行的两句话,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现蝙蝠飞行本领之绝,通过学生的反复感悟、朗读,从中发现语言表达的技巧,即作者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样的语言,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表现了出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关联词语的好处,不仅起到强调、突出作用,而且一句包括了所有情况,另一句假设在极困难条件下的一种情况,多方位地、较全面地描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这一番比较,区分了两个关联词语的不同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语句的内容(得意),更明白了这些内容是怎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得言),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的一种习得。在学生理解了这两组关联词的作用后,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利用这些关联词夸一夸蝙蝠,将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践(得法),在想象和仿写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习得(得能)。
三、运用关联词语,以检验掌握的程度
文章前后的句子之间总存在一定联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文中的语句,用上相应的关联词,揭示内容之间的特定关系。如《西门豹》一文,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填关联词语的题目:“西门豹认识到()先破除迷信,使百姓认识到生活幸福靠自己双手创造,他们()安心生产,繁荣邺地。”在已经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地填上“只有……才能……”。这句话揭示了西门豹先破除迷信,后开渠引水的正确思想,表现了西门豹的智慧和才干。
再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中“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选择关系的句子时,我用采访的方式创设了情境。我扮演记者角色,首先发问:“你认为人们探路靠的是什么?”采访三四个学生后,得到的结论是:人们总以为探路靠的是眼睛。(课件出示)此时,我将话题一转:“那你来谈谈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学生从文中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件出示)我紧接着问:“这位小才女,你想用哪个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连接起来。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不是……而是……”这个关联词。就这样,学生都明确了蝙蝠探路工具的与众不同,这一反一正的说明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在语言的积累处练写关联词语
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经常抓住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串珠引线,以文中的人物或事物为题材写一段话。如《电脑住宅》描绘的是一栋实验性的电脑住宅,许多功能都是为实验而设计的,所以用了较多的假设句表现这一特点。如:“如果电脑确认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即便知道密码也无法将大门打开。”“如果想一回家就能洗上热水澡,可以给家里的电脑发指令,告知使用浴室的时间,到时候浴缸里便会放满热水,做好洗浴的准备。”
我在学生自主学习了这些句子后说:造句对我们来说太容易了。现在让我们来个“造段”怎么样?即写一段话,用上这两组关联词,写什么呢?就以电脑住宅为题材写一段话。别忘了,要用上这两组关联词。
五分钟后,多数学生写好了,我当堂作了评改。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想搞科学发明,有创新意识很重要,如果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那么肯定是什么新成果也不会诞生的。如果让我设计一种电脑住宅,我一定要添加一种飞行功能,让它可以伸展翅膀在蓝天飞翔。哈!住宅也就是飞机!”因为“造段”有新鲜感,又有老师的提示,所以学生写起来并不困难。学生通过迁移性练习,不仅积累了这两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语,而且对课文思想内容加深了理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关联词 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其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训练逐步形成的。
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每篇课文字词句篇的训练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学习十分丰富的内容,是很难办到的。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我认为“训”就是教导、教诲,“练”就是反复地学习、操作,这两方面紧密相连、交错进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练”而“训”,学生要依据教师的“训”而“练”,训中有练,练中有学。总之,能力在训练中形成,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思维在训练中发展,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认识在训练中加深,质量在训练中提高。
现在,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关联词语的训练谈谈看法。
一、对比关联词语中的发现
有些句子可以抓住转折词“却”、“可是”明确分句关系,要求学生用“虽然……但是……”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说说练练。这样,能使学生根据句子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关联词。
当然,有些关联词是不可以互换的,因为会影响文章的意图及读者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如我运用“引导—发现”教学法的对比方式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一句:“你只要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新鲜红嫩的果肉。”如果换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就……”也读得通,但把两个句子放在一起仔细比较,就会发现用“只要……就……”突出了咬开杨梅,就能感受到果肉的新鲜红嫩,作者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故两词不宜换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认识到“一词”之差,谬以千里的道理。这样,找准一个发现点,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必能有所发现。
二、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感悟关联词语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教每篇课文前,都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趣”促进教学中的学,是推动学生不懈追求的一种内驱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积极的兴趣,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让学生感悟关联词语。
如《蝙蝠与雷达》中“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的教学,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蝙蝠的夜间飞行,让学生质疑,接着我提出问题:“你看到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呢?”让学生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蝙蝠夜间飞行的两句话,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现蝙蝠飞行本领之绝,通过学生的反复感悟、朗读,从中发现语言表达的技巧,即作者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这样的语言,把蝙蝠的飞行本领表现了出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关联词语的好处,不仅起到强调、突出作用,而且一句包括了所有情况,另一句假设在极困难条件下的一种情况,多方位地、较全面地描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这一番比较,区分了两个关联词语的不同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语句的内容(得意),更明白了这些内容是怎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得言),这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的一种习得。在学生理解了这两组关联词的作用后,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利用这些关联词夸一夸蝙蝠,将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于实践(得法),在想象和仿写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习得(得能)。
三、运用关联词语,以检验掌握的程度
文章前后的句子之间总存在一定联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文中的语句,用上相应的关联词,揭示内容之间的特定关系。如《西门豹》一文,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填关联词语的题目:“西门豹认识到()先破除迷信,使百姓认识到生活幸福靠自己双手创造,他们()安心生产,繁荣邺地。”在已经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地填上“只有……才能……”。这句话揭示了西门豹先破除迷信,后开渠引水的正确思想,表现了西门豹的智慧和才干。
再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中“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选择关系的句子时,我用采访的方式创设了情境。我扮演记者角色,首先发问:“你认为人们探路靠的是什么?”采访三四个学生后,得到的结论是:人们总以为探路靠的是眼睛。(课件出示)此时,我将话题一转:“那你来谈谈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学生从文中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件出示)我紧接着问:“这位小才女,你想用哪个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连接起来。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不是……而是……”这个关联词。就这样,学生都明确了蝙蝠探路工具的与众不同,这一反一正的说明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在语言的积累处练写关联词语
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经常抓住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串珠引线,以文中的人物或事物为题材写一段话。如《电脑住宅》描绘的是一栋实验性的电脑住宅,许多功能都是为实验而设计的,所以用了较多的假设句表现这一特点。如:“如果电脑确认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即便知道密码也无法将大门打开。”“如果想一回家就能洗上热水澡,可以给家里的电脑发指令,告知使用浴室的时间,到时候浴缸里便会放满热水,做好洗浴的准备。”
我在学生自主学习了这些句子后说:造句对我们来说太容易了。现在让我们来个“造段”怎么样?即写一段话,用上这两组关联词,写什么呢?就以电脑住宅为题材写一段话。别忘了,要用上这两组关联词。
五分钟后,多数学生写好了,我当堂作了评改。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想搞科学发明,有创新意识很重要,如果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那么肯定是什么新成果也不会诞生的。如果让我设计一种电脑住宅,我一定要添加一种飞行功能,让它可以伸展翅膀在蓝天飞翔。哈!住宅也就是飞机!”因为“造段”有新鲜感,又有老师的提示,所以学生写起来并不困难。学生通过迁移性练习,不仅积累了这两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语,而且对课文思想内容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