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的蒋风教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专家。2015年10月25日,蒋风教授从事儿童文学事业七十周年纪念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举行。我们进行了采访。
蒋教授您好!首先,祝贺您九十大寿!您从事儿童文学事业已有七十周年,荣获过许多国内、国际奖项,对此,您有什么感触?
记得2003年,当我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发表获奖感言时,曾说过:“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为儿童文学事业做了点我应该做的工作。我把自己当作一只丑小鸭,我也从未想过有一天变成白天鹅。我只相信人生是短暂的,何必与人比长短,丑小鸭只求有一个自己生存的空间,能做一点有意义的工作也就心满意足了,从不企求别人的点赞。”2011年初,我主编的修订版《玩具论》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11月获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这是社会对我的评价,是人们对我半个多世纪来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肯定。但我要声明:在中国,把儿童文学构建成一门学问,有了世界顶尖的儿童文学理论,是成千上万人经过几代的努力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先驱者在倡导,在努力,经过百余年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才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我至多也只是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的一名小卒而已。
我始终把自己看成一只丑小鸭,是儿童文学理论大军中的小卒。获奖是件高兴的事,我感到幸福,但确实感到受之有愧。这个荣誉应该是属于集体的,因此我把百万日元交给浙江师范大学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理论奖,按国际格林奖的做法,每两年在全中国评出一名获奖者。
那么,您是怎样与儿童文学结缘的呢?
我与儿童文学结缘说来话长,我的童年时代,母亲常常要我跟随她背诵唐诗宋词,也许就在我心田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三年级的斯紫辉老师声情并茂给我们讲《爱的教育》,让我迷上了儿童文学作品,成了个读书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947年大学毕业,我在上海老《申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三个孩子因读了宣扬封建迷信的小人书,受到那些得道成仙的连环画的影响,就结伴去四川峨眉山求仙学道,最后在山顶跳崖飞落,粉身碎骨。这一惨剧,使我的心里深深撼动,深感童年读的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于是我也想为孩子们写点健康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教儿童文学后就一生与儿童文学结缘。
您在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教学中,搜集了几万首儿歌,积累了大量的儿童文学资料,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童谣和儿歌是最古老的儿童文学样式,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节奏鲜明,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有很强的韵律感。我一生在教学研究儿童文学时,曾做了大量收集整理工作,曾出版过《中国传统童谣选》《中国创作儿歌选》,也曾著有《儿歌浅谈》《儿歌论》等。
最近参加周翔作品研讨会,《一园青菜成了精》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童谣。
这是一首流传在山东的童谣。它通过称王、挂帅、出兵、打仗,把一园青菜描画得活灵活现,热热闹闹的。洋溢诙谐味,充满幽默感。而且情节生动,有着浓郁的故事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它新奇的想象……生动形象极了,只有合乎逻辑和物性的想象才是有艺术魅力的想象。这首童谣活脱脱好似真的能在现实世界发生一般。
您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将中国儿童文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交流过程中,您觉得我国儿童文学有哪些特点与不足,国外的儿童文学有哪些可以供我国借鉴的地方,可否就儿童文学“走出去”与“引进来”问题谈一谈?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深刻的艺术变革。不仅在题材方面有了许多新开拓,表现手法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童文学的主体性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移和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作家的启蒙主义立场,到90年代的个性化艺术,到新世纪“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取向,儿童文学的内在性特质显然经受住了考验,一直得以保持甚至得到飞跃。
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日渐严重的“快餐式”现象,确实令人担忧。我们把写作说成创作,就是作家执笔写每一个作品都应该是创新的作品。只有创新的精品才能“走出去”,感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出版家在引进国外儿童文学作品时也应慎重,多引进一些真正的优秀作品,才有借鉴的意义,才有利于小读者的健康成长。
您1994年离休之后,开办了免费的研究生班,进行函授和面授,培养了数百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可以和我们分享其中的趣事吗?
我离休后感到自己仍然思维清晰,身体健康,于是单枪匹马创建了一个民办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招收华人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我每年招一届。至今已20届,近600名学生。我为了播撒更多儿童文学种子,招生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只要你想学愿意学,不受国籍、学历、年龄等限制。
因此,我招过四位比我还大的老学员。例如孙毅,他本来就是资深儿童文学作家,当过《儿童时代》的总编辑,他坚决要求报名参加学习,我一再婉言拒绝,但最后也答应了。后来他把结业证书连同授证的照片登在他的诗集里。
您用自己的离休金创办了一份《儿童文学信息》报,是否考虑扩大这份报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与非学历儿童文学学生联系,我在1995年创办了《儿童文学信息》报,一年四期,每期3000份。从组稿、编校,到一份一份邮寄出去,基本上由我一个人操作,除分给学员外,也免费赠予儿童文学界的朋友和爱好者,坚持至今,已有20年了。
有人看我太辛苦,劝我出电子版,我不会电脑操作,未能改版,但岁月不饶人,我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最近也在探索办个网站出个电子版,期待早日完成改版。
您对中国儿童文学可谓做出了一生的坚持和努力,也得到了国际认可。可否谈谈您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展望?
社会在进步,中国儿童文学也在发展,读者对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要求越来越高。儿童图画书的发展势头非常勇猛,但是引进的多,中国原创的少,且良莠不齐。
我建议出版界能多出版一些有趣的、好玩的、想象力丰富的、有意思的高质量图画书,如引进的《爷爷变成了幽灵》《野兽出没的地方》《好饿的毛毛虫》《母鸡萝丝在散步》等。我期待中国原创图画书能超过它们,我也相信比它们高质量的原创中国图画书一定会在神州大地诞生!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蒋教授您好!首先,祝贺您九十大寿!您从事儿童文学事业已有七十周年,荣获过许多国内、国际奖项,对此,您有什么感触?
记得2003年,当我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发表获奖感言时,曾说过:“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为儿童文学事业做了点我应该做的工作。我把自己当作一只丑小鸭,我也从未想过有一天变成白天鹅。我只相信人生是短暂的,何必与人比长短,丑小鸭只求有一个自己生存的空间,能做一点有意义的工作也就心满意足了,从不企求别人的点赞。”2011年初,我主编的修订版《玩具论》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11月获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这是社会对我的评价,是人们对我半个多世纪来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肯定。但我要声明:在中国,把儿童文学构建成一门学问,有了世界顶尖的儿童文学理论,是成千上万人经过几代的努力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先驱者在倡导,在努力,经过百余年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才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我至多也只是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的一名小卒而已。
我始终把自己看成一只丑小鸭,是儿童文学理论大军中的小卒。获奖是件高兴的事,我感到幸福,但确实感到受之有愧。这个荣誉应该是属于集体的,因此我把百万日元交给浙江师范大学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理论奖,按国际格林奖的做法,每两年在全中国评出一名获奖者。
那么,您是怎样与儿童文学结缘的呢?
我与儿童文学结缘说来话长,我的童年时代,母亲常常要我跟随她背诵唐诗宋词,也许就在我心田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三年级的斯紫辉老师声情并茂给我们讲《爱的教育》,让我迷上了儿童文学作品,成了个读书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947年大学毕业,我在上海老《申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三个孩子因读了宣扬封建迷信的小人书,受到那些得道成仙的连环画的影响,就结伴去四川峨眉山求仙学道,最后在山顶跳崖飞落,粉身碎骨。这一惨剧,使我的心里深深撼动,深感童年读的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于是我也想为孩子们写点健康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教儿童文学后就一生与儿童文学结缘。
您在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教学中,搜集了几万首儿歌,积累了大量的儿童文学资料,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童谣和儿歌是最古老的儿童文学样式,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节奏鲜明,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有很强的韵律感。我一生在教学研究儿童文学时,曾做了大量收集整理工作,曾出版过《中国传统童谣选》《中国创作儿歌选》,也曾著有《儿歌浅谈》《儿歌论》等。
最近参加周翔作品研讨会,《一园青菜成了精》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童谣。
这是一首流传在山东的童谣。它通过称王、挂帅、出兵、打仗,把一园青菜描画得活灵活现,热热闹闹的。洋溢诙谐味,充满幽默感。而且情节生动,有着浓郁的故事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它新奇的想象……生动形象极了,只有合乎逻辑和物性的想象才是有艺术魅力的想象。这首童谣活脱脱好似真的能在现实世界发生一般。
您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将中国儿童文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交流过程中,您觉得我国儿童文学有哪些特点与不足,国外的儿童文学有哪些可以供我国借鉴的地方,可否就儿童文学“走出去”与“引进来”问题谈一谈?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深刻的艺术变革。不仅在题材方面有了许多新开拓,表现手法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儿童文学的主体性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移和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作家的启蒙主义立场,到90年代的个性化艺术,到新世纪“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取向,儿童文学的内在性特质显然经受住了考验,一直得以保持甚至得到飞跃。
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日渐严重的“快餐式”现象,确实令人担忧。我们把写作说成创作,就是作家执笔写每一个作品都应该是创新的作品。只有创新的精品才能“走出去”,感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出版家在引进国外儿童文学作品时也应慎重,多引进一些真正的优秀作品,才有借鉴的意义,才有利于小读者的健康成长。
您1994年离休之后,开办了免费的研究生班,进行函授和面授,培养了数百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可以和我们分享其中的趣事吗?
我离休后感到自己仍然思维清晰,身体健康,于是单枪匹马创建了一个民办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招收华人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我每年招一届。至今已20届,近600名学生。我为了播撒更多儿童文学种子,招生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只要你想学愿意学,不受国籍、学历、年龄等限制。
因此,我招过四位比我还大的老学员。例如孙毅,他本来就是资深儿童文学作家,当过《儿童时代》的总编辑,他坚决要求报名参加学习,我一再婉言拒绝,但最后也答应了。后来他把结业证书连同授证的照片登在他的诗集里。
您用自己的离休金创办了一份《儿童文学信息》报,是否考虑扩大这份报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与非学历儿童文学学生联系,我在1995年创办了《儿童文学信息》报,一年四期,每期3000份。从组稿、编校,到一份一份邮寄出去,基本上由我一个人操作,除分给学员外,也免费赠予儿童文学界的朋友和爱好者,坚持至今,已有20年了。
有人看我太辛苦,劝我出电子版,我不会电脑操作,未能改版,但岁月不饶人,我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最近也在探索办个网站出个电子版,期待早日完成改版。
您对中国儿童文学可谓做出了一生的坚持和努力,也得到了国际认可。可否谈谈您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展望?
社会在进步,中国儿童文学也在发展,读者对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要求越来越高。儿童图画书的发展势头非常勇猛,但是引进的多,中国原创的少,且良莠不齐。
我建议出版界能多出版一些有趣的、好玩的、想象力丰富的、有意思的高质量图画书,如引进的《爷爷变成了幽灵》《野兽出没的地方》《好饿的毛毛虫》《母鸡萝丝在散步》等。我期待中国原创图画书能超过它们,我也相信比它们高质量的原创中国图画书一定会在神州大地诞生!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