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气玉佩铭,原为刻在一块十二面体的小玉柱上的铭文。它是一份记述战国时期气功修持过程的珍贵史料,也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的文物。铭文原系大篆,共45个字,经郭沫若考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应该怎样理解这段铭文的具体修习过程呢?下文试作阐释。
一
首先要探讨的是,铭文记述的是简单的一个呼吸回合,还是一个分阶段修习,将呼吸之气和内气结合起来的联动过程?
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一些专家认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即深吸气,自上而下运行至下腹(从“行气”至“定则固”);再深呼气,自下而上运行至头顶(从“固则萌”到“退则天”)。但从铭文的具体记述看,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它应该是一个分阶段修习,由呼吸之气和内气联合运行的过程。这可以从下述几方面看出来。
1.从“蓄”、“定”、“固”等词的内涵看:“蓄”是蓄积的意思。蓄积显然需要一个过程,它要依靠多次吸呼来激发腹脐部位的气机。如果一次深吸气便达下腹部,那是“蓄”不起来的。“定”和“固”同理。呼吸之气连同激发、蓄积起来的内气,联合运行至下腹部,此时停下来,再通过多次吸呼,激惹下腹部气机,使之不断酝酿、巩固、壮实,待时机成熟,内气才会萌动随呼气向脊背逆行而上。
2.从铭文的行文句式看:铭文采取了“……则A,A则B,B则C……”这样的句式。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前句的结果是后句的原因或条件,只有具备前面的原因或条件,才有后面的结果;而后面的结果又是再后面的原因或条件。因为深吸气,才有腹脐部位气机的萌发和蓄积;因为腹脐部位内气的蓄积,才导致气机的下伸,才可能在下腹部停留,稳定下来,对下腹部进行激惹;因为气机在下腹部的停留和稳定,才可能不断壮实、巩固;因为不断壮实、巩固,才能在一定时候萌动逆行而上脊背。据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过程必须通过分阶段修习并和内气联动才能实现,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一个呼吸回合”就能奏效。
3.从行动方式看:统观《行气玉佩铭》全文,其内容显然是在记述神息相依,气通任督的修持过程。它是道家内丹术特别是周天功的早期雏形。同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内经·素问》即有任脉、督脉沿胸前、脊背运行的记述。铭文的练功方法显然是受到它的启发和影响。古人在健身实践中摸索到气通任督,将可活跃全身气机从而强健身体、延年益寿。他们发现通过主动性的呼吸,可以激发内气并促使内气循经运行,而内气的萌发、启动、运行则需要一个积聚的过程,于是他们便采取分段修持,不断蓄积内气,让呼吸之气和激发起来的内气联动并循经运行。这样的修持过程是比较平稳、扎实和具有实效的。唐宋以后出现的周天功,如明胡文焕《类修要诀》所录的“小周天”,采取四字诀(撮、抵、闭、吸),仅以一次长吸气来完成周天运行,这就显得较局促,不易掌控,且只是意念配合吸气进行,初始阶段是不可能出现内气循经运行的。《行气玉佩铭》所显示的,则是吸呼之气与内气分阶段联动运行。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当代气功家李少波创编的“真气运行法”,结合呼气分5个阶段修炼,通过不断积聚真气来促使呼气与内气联动,从而实现气通任督,颇合古法。(待续)
〖编辑:迟昊〗
一
首先要探讨的是,铭文记述的是简单的一个呼吸回合,还是一个分阶段修习,将呼吸之气和内气结合起来的联动过程?
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一些专家认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即深吸气,自上而下运行至下腹(从“行气”至“定则固”);再深呼气,自下而上运行至头顶(从“固则萌”到“退则天”)。但从铭文的具体记述看,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它应该是一个分阶段修习,由呼吸之气和内气联合运行的过程。这可以从下述几方面看出来。
1.从“蓄”、“定”、“固”等词的内涵看:“蓄”是蓄积的意思。蓄积显然需要一个过程,它要依靠多次吸呼来激发腹脐部位的气机。如果一次深吸气便达下腹部,那是“蓄”不起来的。“定”和“固”同理。呼吸之气连同激发、蓄积起来的内气,联合运行至下腹部,此时停下来,再通过多次吸呼,激惹下腹部气机,使之不断酝酿、巩固、壮实,待时机成熟,内气才会萌动随呼气向脊背逆行而上。
2.从铭文的行文句式看:铭文采取了“……则A,A则B,B则C……”这样的句式。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前句的结果是后句的原因或条件,只有具备前面的原因或条件,才有后面的结果;而后面的结果又是再后面的原因或条件。因为深吸气,才有腹脐部位气机的萌发和蓄积;因为腹脐部位内气的蓄积,才导致气机的下伸,才可能在下腹部停留,稳定下来,对下腹部进行激惹;因为气机在下腹部的停留和稳定,才可能不断壮实、巩固;因为不断壮实、巩固,才能在一定时候萌动逆行而上脊背。据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过程必须通过分阶段修习并和内气联动才能实现,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一个呼吸回合”就能奏效。
3.从行动方式看:统观《行气玉佩铭》全文,其内容显然是在记述神息相依,气通任督的修持过程。它是道家内丹术特别是周天功的早期雏形。同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内经·素问》即有任脉、督脉沿胸前、脊背运行的记述。铭文的练功方法显然是受到它的启发和影响。古人在健身实践中摸索到气通任督,将可活跃全身气机从而强健身体、延年益寿。他们发现通过主动性的呼吸,可以激发内气并促使内气循经运行,而内气的萌发、启动、运行则需要一个积聚的过程,于是他们便采取分段修持,不断蓄积内气,让呼吸之气和激发起来的内气联动并循经运行。这样的修持过程是比较平稳、扎实和具有实效的。唐宋以后出现的周天功,如明胡文焕《类修要诀》所录的“小周天”,采取四字诀(撮、抵、闭、吸),仅以一次长吸气来完成周天运行,这就显得较局促,不易掌控,且只是意念配合吸气进行,初始阶段是不可能出现内气循经运行的。《行气玉佩铭》所显示的,则是吸呼之气与内气分阶段联动运行。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当代气功家李少波创编的“真气运行法”,结合呼气分5个阶段修炼,通过不断积聚真气来促使呼气与内气联动,从而实现气通任督,颇合古法。(待续)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