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和理解相应的数学思想,达到渗透数学思想的目的.直观板书能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合理板书能渗透模型思想,有序板书能渗透归纳推理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板书;数学思想;渗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是从数学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既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归纳推理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的主阵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和策略非常多,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从教材处理和组织学生活动等角度出发的.而在数学课堂中,板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了一节课中教学的精华,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因此,我在参考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思考着从课堂板书这个角度渗透数学思想.我在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后发现,在充分发掘教学素材中的数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各种恰当的方式进行板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和理解相应的数学思想,达到渗透数学思想的目的.
一、数形互助,直观板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相结合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思想方法可以借助板书直观呈现.
(一)利用板书以形得数
“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它能呈现更具体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形”出发,找到相应的“数”,通过板书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以“形”思考“数”,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在学生探究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
5×4 3×4=(5 3)×4
如果只是板书右边的算式,学生通过计算只是知道了5×4 3×4和(5 3)×4的结果相等,而有了左边图形的帮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左边长方形面积 右边长方形面积=整个图形面积,而5×4是左边长方形的面积,3×4是右边图形的面积,(5 3)×4是整個图形的面积,因此,就可以利用直观的图形理解抽象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我继续修改上面板书中的数值,如把5改为6,3改为4,4改为5等,让学生理解这个式子的一般性,学生从这个动态的板书中就能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既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又体会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利用板书以“数”想“形”
“形”虽有直观的作用,但必须有准确抽象的“数”加以确定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性,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以“数”定“形”更为重要.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例5: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我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学生在经历了画和数的过程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如下:
为了让学生准确找出规律,我让学生从“形”入手,从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开始,依次递增1个点,再数出得到的线段条数(以“数”定“形”):2个点连成1条线段;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 2=3(条);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 2 3=6(条);5个点连成的线段条数:1 2 3 4=10(条)……规范的板书能让学生直观而清晰地看到点数与线段总条数的构成情况及规律,通过各种颜色的线段区分增加条数的情况,再把增加的条数和图形对应起来,就能清晰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魅力.
二、理清本质,合理板书,渗透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郑毓信教授在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也说到,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基本思想的真正新意,在于对一些新的理论思想的突出强调.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伴随着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模型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小学生还处于形成模型思想的起始阶段,对于较复杂的模型情况比较难于理解,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模型思想直观地板书出来,对学生将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一次数学老师招考面试中,我一共听了30位老师讲四年级上“积的变化规律”的导入和新授环节,这个环节需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面既有函数的数学思想,也有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大部分老师都突出强调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几是相同的数”这四个方面,而缺乏建立模型的过程.但有一位老师与众不同,她通过求一个长10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开始,不断增加宽的长度,得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如下:
……
【关键词】小学数学;板书;数学思想;渗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是从数学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既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归纳推理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的主阵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和策略非常多,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从教材处理和组织学生活动等角度出发的.而在数学课堂中,板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了一节课中教学的精华,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因此,我在参考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思考着从课堂板书这个角度渗透数学思想.我在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后发现,在充分发掘教学素材中的数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各种恰当的方式进行板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和理解相应的数学思想,达到渗透数学思想的目的.
一、数形互助,直观板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相结合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思想方法可以借助板书直观呈现.
(一)利用板书以形得数
“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它能呈现更具体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形”出发,找到相应的“数”,通过板书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以“形”思考“数”,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在学生探究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
5×4 3×4=(5 3)×4
如果只是板书右边的算式,学生通过计算只是知道了5×4 3×4和(5 3)×4的结果相等,而有了左边图形的帮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左边长方形面积 右边长方形面积=整个图形面积,而5×4是左边长方形的面积,3×4是右边图形的面积,(5 3)×4是整個图形的面积,因此,就可以利用直观的图形理解抽象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我继续修改上面板书中的数值,如把5改为6,3改为4,4改为5等,让学生理解这个式子的一般性,学生从这个动态的板书中就能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既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又体会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利用板书以“数”想“形”
“形”虽有直观的作用,但必须有准确抽象的“数”加以确定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性,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以“数”定“形”更为重要.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例5: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我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学生在经历了画和数的过程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如下:
为了让学生准确找出规律,我让学生从“形”入手,从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开始,依次递增1个点,再数出得到的线段条数(以“数”定“形”):2个点连成1条线段;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 2=3(条);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 2 3=6(条);5个点连成的线段条数:1 2 3 4=10(条)……规范的板书能让学生直观而清晰地看到点数与线段总条数的构成情况及规律,通过各种颜色的线段区分增加条数的情况,再把增加的条数和图形对应起来,就能清晰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魅力.
二、理清本质,合理板书,渗透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郑毓信教授在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也说到,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基本思想的真正新意,在于对一些新的理论思想的突出强调.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伴随着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模型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小学生还处于形成模型思想的起始阶段,对于较复杂的模型情况比较难于理解,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模型思想直观地板书出来,对学生将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一次数学老师招考面试中,我一共听了30位老师讲四年级上“积的变化规律”的导入和新授环节,这个环节需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面既有函数的数学思想,也有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大部分老师都突出强调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几是相同的数”这四个方面,而缺乏建立模型的过程.但有一位老师与众不同,她通过求一个长10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开始,不断增加宽的长度,得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