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美丽的罂粟花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都向往完美、追求圆满、憧憬辉煌,可《破碎的美丽》一文的作者——乔叶,却偏偏喜欢破碎、欣赏残缺。在她的眼里,“景物”由完整到凋残,“人生”由华丽到残破,乃至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生命,只有破碎之后才是最美丽的!审美观点十分奇特!
  的确,残缺美,往往会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或多或少地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比如,艺术中的“残缺”,常常会令我们“官知止而神欲行”,激发我们的审美想象,使精神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之中。维纳斯的残臂就是在人们的遐想中,任心所成,在每个人心中再创造出了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整体美”,从而让断臂的维纳斯达到了朦胧神秘、至善至美的境界。又如,非常讲求意境的中国画,画卷上也常常恰到好处地留有空白,这种笔未到而意已至的留白,不仅可令作品虚实相生、含蓄雅致,还给观画者留出了遐想的空间。观画者通过想象,可不同程度地悟出画面中的隐逸之美,从而使作品的意境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提高。
  与此类似,本文作者一开篇,便运用排比,列举了生活中种种残缺的“景物”、“景象”:“我喜欢断树残根……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在专注的凝视中,作者深深沉醉了,因为她在自由神驰的想象中,领悟到了“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读到此处,读者的心弦也被轻轻地拨动了。错落长短的句式、清新细腻的表述、生动活泼的行文、轻快唯美的文笔,也是本文能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
  但正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这篇文采飞扬、见解独到的散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人们欣赏残缺美、悲剧美,是因为我们在欣赏中产生了同情、悲伤、激动等情绪,激起了我们对假、丑、恶的厌恶和痛恨,唤起了人们对命运、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甚至对自身的弱点的深刻思考。这种美感体验往往只在欣赏自然景色、工艺制品或文学作品时才能获得,可作者却在文中写道:“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作者所获得的“令人心悸的快感”、享受的“别致的幸福和欢乐”,竟然是建立在别人流血的痛苦上的!对她的这种审美观念和情感体会,我实在不敢恭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冷漠、自私,让人感受到的是颓废的气息和道德的缺失,读来令人心寒!
  是否破碎的东西真的美丽?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那些场面是够壮观的,但那种破碎能称之为“美丽”吗?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一刹那,能让人感到“幸福和欢乐”吗?林黛玉的“破碎”,确实给人一种凄美的情感体验,可那是文学,我们姑且不论。但像三毛、凡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机械识记的方式学习,即使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也往往是低水平的而非真正的、实质性的理解。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并没有达到真正掌握事物的精神实质层面,并没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应归之于某些教师可能对“理解”这一概念缺乏科学意义上的把握。他们以为,只要学生听懂了,就是理解了。诚然,理解是需要听懂,但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赢得创新便赢得未来,而培养民族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问题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迫
为了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引导全县中小学教师聚焦教学、研究课堂、提高质量,会宁县教研室2009年确立了“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第一教研片区的优质课决赛由笔者所在的乡镇承办,共有六名语文教师参加片区决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所授课文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绿》,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结合本次优质课竞赛,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如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是一种教学策略。    策略一: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1.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前提。教师不是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好的开头和结尾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它直接影响这篇作文的分数。    一、闪亮开头,吸引眼球    如何有好的开头呢?基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设置场景,展示人物活动的大舞台。  这种写法比较适合在以写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人们对陶渊明的景仰,并不仅仅在于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而更在于他的人格素养。这种人格素养在陶渊明一生所喜欢的菊花中反映出来。  用花草来拟人并非陶渊明首创,早在《诗经》和《离骚》产生的时代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爱国大诗人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离忧
生活是我们最大的写作宝库,打开生活的大门——喜怒哀乐、真假丑美,以其炫目的光彩展现在我们面前。写作必须扎根生活的土壤,要求学生能写真事、绘真人、抒真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琐碎,体味无声处的真情,领悟平凡中的伟大。可是,在学生实际的写作训练中,我发现他们的作文不仅材料雷同,甚至连写法也基本一样。例如,在以“母爱”为题的作文里,大都是写母亲“雨夜送医”、“冒雨送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有篇课文叫《〈论语〉十则》,它的第三则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这一则是十则中最难理解的句子,对初中生来说,尤其容易理解简单化甚至理解错误。鉴于此,本文谈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想。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其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学生简单理解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英语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互动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注意教法的灵活性以及评价的科学性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拉近距离,创设互动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法要有三个转变,即备课向设计转变,不仅仅满足于此前的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上课向情境转变,不仅仅停留于此前的冷漠灌输;作业向对话转
长期以来,学生英语作文呈现“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不少教师对英语写作也有畏难情绪,学生更是“谈写色变”,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言规律,导致语法零散、杂乱,不成系统,不成体系。其实,英语学习和母语学习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大量地接触,大量地贮存,大量地接受。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能力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能力,用外语描述或表达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