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生为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ughty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广,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如何创设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已成为初中物理老师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以生为本 教学情境 创新意识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探究事物发展规律、揭示事物本质。初中物理相对其他课程具有抽象、难理解的特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初中学生实际知识水平,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比如:把生活常识带入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增加趣味故事等方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情”和“境”的融合,把物理教学变得趣味化、生活化、具体化等,同时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生活常识创设教学情境
  教材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这样学生认为的一些抽象概念就会变得具体。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探索[2]。比如:学习力学“力的平衡”时,教师课前准备好与内容联系的工具,可以带着两个塑料挂衣钩,让一名同学在教室玻璃窗户上吸住,另一名同学在粗糙不平的墙上吸住,看看这两位同学的塑料挂衣钩哪一个吸得结实。通过两名同学的演示实验,同学们很容易发现吸在光滑玻璃面上的挂衣钩更结实,这个结论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我们用塑料挂衣钩时,一定要选择光滑的墙面,从而引入重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受力平衡。另外,学习“惯性”这节课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体育课跳远时,同学们要先跑一段路再跳,为什么好多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刻停下来,尤其短跑运动员最后冲刺后还要跑很长一段路。不能立刻停下来是因为“惯性”的缘故,从而引入“惯性”这一概念。利用生活常识创设教学情境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发现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抽象的物理概念,另外,一些复杂的物理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直观明了物理现象和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音效等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学习“物态变化”这一节,教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冬天白雪茫茫,树上和房屋上都是白色的雪,户外人们不停地搓手,用手哈气,人们之间说话时嘴里都带着“白气”,戴眼镜的小姑娘进入暖和的屋里,眼前一片模糊,她摘下眼镜发现上面一层模糊膜,很快变成小水层,这个时候屋里水壶的水开了,冒着白气等,这样的画面比较温馨,学生顿时对课堂教学充满极大好奇心,到底教师要讲什么内容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说话时嘴里会有“白气”?为什么小姑娘进入暖和的屋里先摘去眼镜?为什么眼镜上有水层?水壶开了为什么会冒气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物态的变化。通过讲解水蒸气、水、冰三态变化图,进一步解释这一现象(见图1)。
  三、利用实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实验探究,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物理现象,寻找规律,最后揭示实验本质。学生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记忆深刻[3]。如学习“浮力大小”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做这样几个实验:1.相同质量的木块,一个木块圆形,一个木块长方形,把它们同时放入水里,哪一个木块在上面浮着?2.两个大小一样的圆球,一个是金属铁球,一个是塑料球,把它们同时放入水里,哪一个圆球在上面浮着?3.相同质量的圆铁球和塑料球,把它们同时放入水里,哪一个圆球在上面浮着?学生通过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总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形状、材质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死海不死,死海的水和平常的水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
  四、课堂教学中增加趣味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通过增加趣味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都喜欢听一些有趣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挖掘物理现象知识,有益于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比如:国王让阿基米德帮他检验皇冠的真假,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好几天也没有想出好办法,但是一天他去洗澡,发现进入洗澡盆后,洗澡水往外溢出很多,同时感觉在水中身体往上浮,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排水量的方法确定金冠的密度,最后他通过把王冠和相同质量的金块放在盛满水的盆子里,比较哪一个盆子里溢出来的水多,发现王冠盆里溢出来的水多,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质量的金块大,从而证明王冠里有其他金属。学生通过这个故事,知道物体的浮力大小与体积、质量等因素有关系。
  结语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一些物理现象,并且进行探究学习,最终使物理教学不再抽象、枯燥无味,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和谐,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手的学习习惯[4]。
  参考文献:
  [1]操化.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新课程学习,2013.12.
  [2]张亚娥.浅析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2015.67.
  [3]彭志辉.新课程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若干思考[J].2016.01.
  [4]李学军.创设情境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2.11.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学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高中生掌握历史的重要阶段。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建立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有效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学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知历史荣辱,才能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才能知道国家兴亡,才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生成性教学是面向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作者从构建生成性课堂理念出发,结合自己的历史课堂教
摘 要: 所谓生本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将学生当成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摆在学习主体地位,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改变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纲为中心的局面,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很多教学问题,所以初中思想品德
摘 要: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探索性实验是近几年来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一种新型实验方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项新型教学实验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探索性实验 设计理论  物理探索性实验,在物理教学领域虽然是一项新型实验方式,但是它对于培
摘 要: 学生学习物理时常常表现出不得法,实际上是学生不会应用物理思维方式思考物理问题。本文从课堂实验环节、课堂提问及将“生活化”带入课堂三方面入手,浅谈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方式。  关键词: 物理思维方式 课堂实验 问题意识 生活化  学习物理的宗旨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学习物理的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维逻辑,从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摘 要: 随着生本教育改革的推进,建设生本课堂,必须改革历史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本文对历史生本课堂过程性学习评价的构成、维度、原则作了粗浅的探索,以期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本课堂 过程性学习评价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约因素很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
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在注重传统内容的同时,实现形式上的创新。做好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评价,在评价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评价多元化。结合历史课堂的实际,阐述分析“死去活来
摘 要: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三大定律之一,也叫作惯性定律,确立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奠基石,为后面学习共点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牛顿定律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 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 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放在运动学和力学内容之后,教材安排合理,知识点紧凑,但是很多教师在讲这节内容时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起源讲解得比较少,因
摘 要: 高中教学中,物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对学生科学素质进行培养的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活动需要行之有效的发现教学方法辅助,保证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高中物理教学品质最大限度发挥,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能力。文中具体对发现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为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发现法 高中 物理教学 应用  发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问则疑,疑则思”,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学生的响应,这种回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笔者以两节初中地理常规课堂的提问作为观察对象,对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分析。  一、课堂提问的主体  当教育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后,“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鲜见,作为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课堂提问能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