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抓好“着力点” 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着力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着力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着力点;“两型社会”;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64-0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中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讨论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通篇贯穿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想及方法。因此,是我们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客观认识中国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明确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分析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时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所谓“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资源不足的约束强化;二是环境污染的约束强化。
  (一)资源不足的约束强化。
  中国资源不足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并存。从人类基本生存资源来看,中国土地、淡水和森林等资源,总的情况是有一定数量和潜力,但数量不多,质量较差,其中大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满足国家需要困难。例如中国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瘠,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近几年,中国的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中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只有2000立方左右,为世界人均值的1/4 。中国森林资源截至2008年,森林面积19 5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八十位之后。
  从发展性资源来看,能源资源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来看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不多,尤其是石油资源更显得不足,供求关系紧张,随着经济发展,国内石油及其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从国外进口已呈必然,并且进口数量不断增多,到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以达到50%以上,满足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将有一定的困难。中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很大,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居世界第三位。 但煤炭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已探明的资源量89%集中在北方,因此,中国北煤南运情况不会改变,虽然从理论上说,我们的煤有二百年的开采时间,但由于无序、无度开采状况的存在,导致开采利用时间的缩短。而且,我们所拥有的煤资源质量较差,煤灰和SO2的含量超过世界水平20%~30%,煤的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酸雨的直接原因。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我们仍然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例如,以单位GDP产出能耗来看,中国是发达国家的4~5倍。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二)环境污染的约束强化。
  一是水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2008年全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7%,劣Ⅴ类水质比例仍然高达23.1%,113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有23.6%的水超过Ⅲ类标准。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全国近海水岸渤海湾、胶洲湾、杭州湾、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统统是重度污染。据中国环保部2009年6月4日发布的《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尤其是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长江中下游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工业比较发达地区。以黄河为例:黄河干支流12 550km河长的水质情况是,一二类水河长1 750 km 占13.9%,三类水河长2 160 km 占17.2%,四类水河长 4 280 km 占34.1%,五类水河长2 010 km占16.0%,劣五类水河长 2 350 km 占18.7%。
  二是空气污染依然严重。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4个(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325个(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159个(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1个(占9.1%)。2006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无城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5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44.2%)、55个城市为三级(占48.7%)、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7.1%)。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6.8%,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3.6%。2006年全国参加酸雨监测统计的524个城市(县)中,出现至少一次以上酸雨的城市283个(占54.0%),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98个(占37.8%),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87个(占16.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为实现这一发展,中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以“十五”末期为例,中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来自于国际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会更加强化。因此,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既是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资源环境条件的客观要求。
  二、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精神实质
  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建议,并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的硬指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之一就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着力点”按照物理学上的含义即:“ 力的作用主要集中之点;按照管理学上的含义则是“致力于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时重点着手之处”。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轉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约束,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抓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要加快污染防治,着力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积极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四是要加快实施生态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着力点。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就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规划和标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明确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全面促进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
  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重要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加快建立对外磋商机制,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测与考核指标体系,在现有污染排放物监测以CO2、SO2、固体颗粒物等指标为主的基础上,扩大污染排放物监测面。强化目标责任机制,保障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等政策,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4.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要通过加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保证生态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恢复成本。同时要加快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资源损失与环境破坏。
  5.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积极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制定针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浪费资源者和破坏环境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引导各种主体的行为。
  6.转变观念,培育绿色文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保证。一方面政府要树立节约意识,在决策和规划中珍惜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
  三、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在落实上下工夫,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中国生态文明水平。
  1.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中之重是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新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用新的视野把握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机遇,用新的实践推动环境保护取得更大的实际成效,用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用新的思路谋划环境保护的未来,制定和完善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2.发展现代节能环保产业体系。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条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科技创新、生態环保、资源节约、高新技术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节地、节能、环保、安全等项目,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加快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环境产业化(污染治理产业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和产业环境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型产业、绿色产业、绿色工厂)。
  3.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在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保护西部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屏障。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影响全局的生态功能敏感区、脆弱区要禁止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基本形成适应西部地区实际及功能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在内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4.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体现的平台,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城市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中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978—200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亿增加到5.4亿。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化达到47%,城市人口接近50%。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二百多年所走过的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城市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盲目对文脉之本、风貌特色的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与此同时,翻开中国各城市以往的规划文件与实际发展状况相对照,不难发现,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指标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在不少城市不足为奇,于是出现了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尴尬。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把中国城市化过程遭遇的种种失衡、无序现象归结为几个方面: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迈进城市化门槛的国家,也是“城市病”的首发国家。英国城市化大约始于1775年。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人口从农业区向工业区迁移,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随后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随着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景观丑陋等“城市病”也初露端倪。由于英国城市化无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政府未对城市的盲目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英国的城市灾难使人们认识到城市不仅是财富的源泉,也可能是灾难和罪恶的摇篮。“城市病”的发展催生了人类与之抗争的有力武器——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1948年,英國议会制定了《公共健康法》,这是一部在城市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共政策法案,它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对城市无序蔓延和混乱状态的管理,而且通过为贫困居民修建了公园、浴池和洗衣房等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婴儿死亡率,也使一度猖獗的城市犯罪骤然下降。英国也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第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提出建立“花园城市”,同时也是第一个较为成功地治理了“城市病”的国家,堪称世界城市化的试验基地。英国治理“城市病”的经历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是人类理应共享的宝贵财富。
  建设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采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产品定位、发展规划必需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同居住人口、市政建设、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用地要控制建筑覆盖率,力求与城市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都市中心商务区的建设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享受型现代消费理念,都市建筑布局要提倡创意,并与文化艺术环境相匹配。生态城市经济是无烟经济,它必须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三低(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原则。生态城市布局要有利于减轻城市气、热、声的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生态城市建设应具有良好的控制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系统;良好的废气、废水处理系统;良好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系统,良好的雨污分流系统。生态城市是以绿色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为特色吸引消费者、投资者。一个生态文明的城市应是城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在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协调、合理和平衡;应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构成要素的合理和平衡;应是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协调、平衡;应是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有序渐进状态。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就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5.建立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绿色消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建立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倡导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建立传统消费习惯约束机制和低碳生活习惯表彰机制,有效控制一次性消费品,杜绝过度包装,把政府推动的建设“两性社会”转变成全社会自觉参与的行动,形成全民参与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部网站.
  [3]周生贤在国合会2010年年会上特别演讲《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R],2010-11-10.
  [4]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Z].
  [5]“十二五”规划建议[Z].
  [6]仇保兴在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2006-12-27.
  [责任编辑 吴迪]
其他文献
摘要:在城市文明进步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发展是主角和重点,往往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风向标和焦点。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是见仁见智。以中原城市群为例,通过市场定位和竞争力的培育为切入点,阐述二者在城市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中原城市群必须突出考虑市场定位和竞争力,作为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枢纽,继而带动地方发展。提出城市群持续发展上准确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是城市群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一项关键
期刊
摘要:云南省元谋县绿色蔬菜产业三十年的发展轨迹证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日益凸显的发展矛盾,每一个发展战略的出台,每一项发展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成绩已属过去,创新才有未来。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关键词:元谋县;绿色蔬菜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53
期刊
摘要: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所以建立于企业自身发展相匹配的薪酬管理制度,成为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阳春乳业公司的探究,发现了在中小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改善企业薪酬管理的困境,更有效地发挥激励性薪酬体系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要:中国的高速铁路的高速建设正在引领中国经济的腾飞,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努力把握好这个铁路基础建设的历史时刻,努力把自己的区域发展引入到蓬勃进取的铁路建设中来。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必须依托高速铁路的网络辐射作用来提高周边区域经济的活力,高速铁路承载着西部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  关键词:高速铁路;区域经济;西部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
期刊
摘要:目前,很多欠发达地区都把旅游业当成地区扶贫的主要途径,纷纷编制本区旅游规划。相关专家学者也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思路和战略等进行了研究。从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问题出发,总结了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价值维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机制、利益主体多边化、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开发模式,试图找到一条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谐发展的新道路。并以辽宁省朝阳市《环燕山湖旅游区总体规划》为案例,力求付诸实践。  关键词:旅游
期刊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的拥塞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交通网络上的级联失效现象破坏力较强,影响范围广,使得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加剧。因此,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问题及其缓解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缓解交通拥塞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所做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针对级联失效的建模问题,定义了平均距离和状态改变时间两种因素,利用加权算法综合两种因素,建立衡量道路易拥塞程度的信任值模型。再将失效节点上多倍的多余负载,按信任值比例进行重分配,建立
近年来,随着电力物联网发展迅猛,无线传感器网络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它是电力物联网发展实现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开发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判定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否高效工作的关键是之一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大部分协议都是针对星型网络和网状网络的所提出的,不适用于电力物联网中线形长距离多跳网络。本文围绕线形拓扑网络做出相关研究,就多跳传输和低功耗协议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针对适用于星型网络和网状网络的协议的不足,借鉴现有的协议栈作为底层协议,重新构建新的适用于线形
摘要:案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摒弃“一言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研究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54-02    据报道,至2006年中国研究生在校数量已突破100万人,成为研究生
期刊
摘要: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对乡村旅游社区和谐发展进行评价。基本步骤是:采用实地访问和专家打分法选取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典型案例,计算和谐指数,对宏村的和谐发展进行评价。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宏村;和谐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38-03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社区是社区
期刊
随着我国汽车数量不断增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这些交通事故对行人和司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大多数交通事故发生在夜间或者光线不足的恶劣天气。针对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常规行人检测技术精度低、实时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3的红外图像行人检测算法。具体工作如下:
  首先,针对红外图像公开数据集少且完整性差的问题,从互联网上搜索红外图像,并根据红外图像特点和深度学习要求,对图像数据进行样本标注、标签整理和样本均衡等操作,建立较完整的红外图像数据集。
  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