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高职学生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和就业创业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逐渐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在缓解学生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分析音乐教育教学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提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举办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以及完善音乐教育基础设施等措施,以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146-03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大学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年龄偏小,心理上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特别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我认知问题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复杂,并且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使得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高职学生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质疑自己的水平,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不得不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对自己的学校性质和学历层次不满意,认为即使努力学习未来也毫无出路,带有怀才不遇的悲观情绪,经常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二)学习心理问题
  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对于学习仅仅满足于能够通过课堂考试即可,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造成学习上的被动;学生还面临来自课程的负担,所学课程门类多、内容杂,加之存在许多实践类课程,学生一旦学习方法不当,极易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倦怠;“考证热”和備战各种技能竞赛等压力,使得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造成心理负担。
  (三)人际交往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是交际困难。一方面,独生子女要面临集体生活,身边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冲突,如何更好地处理同学关系,成为亟待学生解决的问题。有些同学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等原因,不知道该如何融入集体,加上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性格各异的同学之间相处起来需要一定的磨合过程。部分同学可能有良好的沟通意愿和想法,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理想状态和现实情况之间的落差也会导致学生心理产生隔阂,出现自闭、恐惧社交等问题。
  (四)网络成瘾问题
  丰富多彩的网络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使其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可以尽情彰显个性,通过网络获得优越感和成就感,满足个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部分学生由于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容易在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在心理上会产生依赖,久而久之逐渐形成网瘾,给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五)就业压力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增加,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在应用型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学习和培训,但由于教育体系的限制和课程安排的局限,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相对不佳,文化基础较弱。在传统视角下,人们普遍认为本科生学习能力、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都强于高职学生,部分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戴上了“有色眼镜”,就业压力的不断攀升,导致高职学生在职场竞争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1]。
  二、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论依据
  (一)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首先,音乐可以舒缓情绪、减轻压力。高职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思想、情绪都还不稳定,加之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焦躁、悲观的情绪。音乐作为一种舒缓压力的绝佳方式,可以让人放松、消除紧张,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当人们在聆听音乐时,音乐会让大脑皮层逐渐放松,使人暂时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忘记烦恼。其次,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感知音乐世界的美好,帮助学生过滤掉压抑生活带来的心灵杂质,排解内心压力,涵养情怀,养成阳光开朗的性格。最后,音乐可以塑造品德,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作品中不仅包含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内容,所表达的道德品质会在无形中融入学生的身心,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二)音乐教育具有人际关系和谐的功能
  音乐是唯一的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不仅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要达到有效沟通,可以尝试在音乐体验中流露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做到敞开心扉。学生可经常性地参加一些集体音乐活动,这类型的音乐活动在为大家带来愉悦的同时,可以增加团队合作的力量。
  (三)音乐教育具有协同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内容,与其他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2]。如果学校在整体教育中忽视音乐教育,最终的教育目标就不可能完全实现,教育的成效也将出现偏差,这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协调合作、同步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音乐教育可以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教育产生协同效应。
  三、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践依据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表示,“音乐教育并非是为了培养出著名的音乐学家,而是为了培养人。”音乐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包括培训“动手”以促进“精神”。正如石映照先生在《音乐处方》一书中所讲,音乐的节奏、重音、旋律等元素本来就与人体的感受及神经、关节等有着复杂的联系,音乐也就具备了治疗功能,犹如一剂浇注心灵的“药方”,让人神经舒缓。总之,音乐的魅力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奇妙的“疗效”[3]。   四、音乐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
  (一)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歌唱、演奏和表演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借助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通过音乐舒缓心态、排解压力。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开设对应的课程,如果只是进行声乐、器乐的技巧性训练,往往会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热情,产生厌烦、畏惧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音乐欣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对音乐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状况进行介绍和阐述,再对作品曲式、结构和风格进行剖析,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最终让抽象的音符在学生脑海中成为立体呈现的音乐形象。因此,在音乐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歌唱技巧和演奏技能,更应注重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当然,欣赏曲目的选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选择一些具有独特中国元素的民族、民间和通俗音乐,感受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特点,繼而再针对西方经典音乐进行适当的解读和剖析,合理把控音乐作品的体裁、数量和难度,结合学生自身的接受程度、学习特点、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最终增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4]。总而言之,音乐欣赏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涵养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建立启用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大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又害怕同学的误解,会从内心抵制这种直观有效的咨询疏导方式。为了有效地发挥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真正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常来说,音乐教师往往将其工作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学生技艺提升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音乐教师也未参加过任何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导致系统化心理健康理论和对应的教学策略严重匮乏,很难发挥音乐教师的心理疏导作用。音乐教师直接承担着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任务,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疏导能力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情绪特点,帮助大学生摆脱焦虑、自卑等心理的困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讲座讨论的方式,通过邀请对高职音乐教育有研究的资深心理学专家,对教育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技能等内容进行演讲和培训,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提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想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科学规划。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形成和谐奋斗的群体意识,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表示,音乐能够让人获得美好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助于缩短与周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5]。
  高职院校可以经常性地举办歌曲演唱比赛,让大学生在表演中一边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一边尽情释放自我,或者是举办校园音乐会,让大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音乐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互动活动,需要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和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对整体效果下的个人表现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创造出一种心理相融、团结协作的氛围,并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音乐活动的集体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培养个人的团队意识,继而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四)完善音乐教育的基础设施,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应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模式,以校园、学生、老师为主题,关注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首先,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电台等方式,播放一些治疗音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其次,多组织成立与音乐相关的社团,如器乐社、音乐社、舞蹈社、话剧社等,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通过这些文娱活动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学校必须发挥关键作用,加大对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针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建设完善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排练厅等场地,改变过去单一教唱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协同教育的专业音乐学习平台,为学生的音乐活动提供更加有力的硬件支持。
  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必须依赖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应建立健全班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联动的心理预警机制,针对危机干预对象建立完善的支持、监护、救助系统,积极探索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机制。
  五、结语
  音乐心理治疗作为一门学科,仍未引起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虽设置了音乐心理治疗学这门课程,但往往只设置成选修课,覆盖面和效果都不太理想,使学生不知如何将所学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无法解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伴随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显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加,亟待予以化解。本文探讨了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希望可以让其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让音乐教育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彭赛红. 新时代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9,6(08):180-183.
  [2] 王莉. 探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56-157.
  [3] 车少辉,李硕,徐晓沄. 高职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J]. 心理月刊,2020,15(15):5-7.
  [4] 陈威龙. 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17,8(01):46-47.
  [5] 王小玲.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究[J]. 艺术评鉴,2018(02):124-125+145.
  (荐稿人:张生春,河北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李瑞之(1993—),女,硕士,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教工团总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朱泽中(1986—),男,硕士,临湘市长塘镇人民政府党委委员,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混沌理论是一门研究复杂非线性系统处于混沌状态的机制、现象、特征的科学,为人们认知心理世界提供了新视角、新范式。危机干预因事关生命、受社会的关注度高,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一个独立领域。本文在混沌理论视角下,梳理了混沌理论的定义及内容,分析了传统心理危机干预观,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以期用更发展、更全局、更长程的理念开展干预,更好地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复原力,强化心理韧性,提高
期刊
摘 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图书馆服务平台是图书馆空间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产物,文章从图书馆空间再造视角梳理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缘起、发展和现状,图书馆服务平台的产生背景、核心基础和开放性架构以及现状,探讨不同阶段的空间理论对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空间生产理论是现代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论基础之一,图书馆空间是能够生产的重要资源,通过信息服务和知识交流,图书馆的空间会不断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发展
期刊
摘 要: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关注的话题之一,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本文通过探讨健康文化的内涵,结合1949年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实践,探索新时期健康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思考以及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建设与发展新的健康事业、健康文化的思路,以期构建健康文化大环境,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实现全面健康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建设;传播;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21世纪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变得更加开放多元,新形势下,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暴力恐怖风险、政治安全风险、校园稳定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等时有发生,传统的高校安全管理理念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工作的新要求,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亟待新的变革。本文梳理了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并对此提出几项变革措施,以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面对学业、情感等一系列事情,会产生焦虑、失眠、抑郁、暴躁等心理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POMS量表,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练习,以特定造型性动作为依托,进行练习前和练习后的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舞蹈运动后大学生的心境有较大的改善,改善了大学生焦虑、紧张、急躁、情绪低沉等心境状態。本研究从舞动治疗的视角解释大学生心境改善的原因,肯定了舞动治疗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改善
期刊
摘 要:人性是民法制度的建构基础和合理性判断标准,从东西方文明在人性认识方面的显著分殊出发,能够深刻地反映中国民法典制定中的争议问题。以人性恶为基础建构的民法制度,一定程度上能与各国各时代的市场经济相兼容。主体平等、私法自治、权利保障是中国民法典的基本制度和精神。马克思主张具体人性理论,强调考察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的人性认识,协调民法的普遍性与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善,揭示出以人性恶为基础的民
期刊
摘 要: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经过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联系,探寻“高校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即将企业中的新型管理模式“移植”到高校科研管理实际工作中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精益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05-03  在国
期刊
摘 要:学生骨干是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如何在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中实现学生骨干的角色行为规范化,是当前高校思考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警体系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就学生骨干在实际工作中角色行为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如何规范学生骨干的角色行为,从思想观念更新、体系机制建设、制度优化和人文关怀等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完善学生
期刊
摘 要:江华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特有的用于庆祝丰收、乔迁、婚庆祭祀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其独特的身体运动符号承载起丰富而厚重的瑶族文化。本文选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这一角度,通过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从江华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形态演变等方面,探讨长鼓舞主客体的能动性和结构性,总结出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在本真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瑶族长鼓舞传承和保护的建议,以期能给研
期刊
摘 要:学习马列经典原著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客观要求,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基层人员工作任务繁重,缺少时间和精力学马列经典原著;马列学习务虚不务实;理论素养较差,看不懂、学不会马列;教条式学习经典原著,学习效果差,造成马列经典原著学习虚化的问题。所以基层人员在马列经典原著学习中,应当优化学习环境,解决“没空学”问题;提高思想认识,解决“不愿学”问题;提高学习能力,解决“学不会”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