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识行之不远,常识本来就解释不了怎么看都反常的事情
常识的一层意思是差不多人所共知的事实、关于一些简单而基本的事实的知识。常识的又一层意思是这些基本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所谓常理。接着这层意思,常识又指自然而然的理解,以及依于这些理解而生的基本的判断力。寻常事实和自然理解之间当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所认可的基本道理,本来就是寻常事实培养起来的,知道了一批事实,自然而然就会领会这些道理,具有基本的判断力。
常识相关的既然是简单而基本的事实,所以通常无需证明,也不用解释。常识是说:事情就是这样。常识中的道理,顾名思义,是些明显的道理。不过,世上并非只有常情常理。万里无云,月亮圆圆,却来了月食。善有善报,却也不少见善良的人首先死去。这些事情需要解释。何况,常与非常之间原无确定的界线。太阳东升西落,偏有人要问为什么不是西升东落,要问太阳落到哪里去了。
总有不少事情,常识无能为力。为什么会出现月食?月亮被天狗咬了。这个解释依赖一点儿常识:月饼被谁咬了一口,就会缺掉一角,月亮被咬了,自然也缺一块。但这离开完整的解释还差得远。天狗是为日食月食特设的,平常不知道它还在干些什么;它为什么每次咬了一口月亮,过一会儿一定又把它吐出来?常识行之不远,常识本来就解释不了怎么看都反常的事情。
细致、系统观察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所产生的结果,更是常识难以解释的。水往低处流,可是在虹吸管里,水却升了起来。常识本来是在日常经验中培养起来的,而系统观察和实验却会发现很多与日常经验相异的事情。常识不知道这些事情,当然更谈不上因由这些事情形成某种或明述或默会的理解。
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理论把包含在多种常识中的多种道理连成一个系统
日食月食、行星逆行、指北针、虹吸现象、人的无常命运,这些现象诱惑着好奇多思的心智。这些多思的心智,不自宥于常识解释,而是通过对形形色色道理的组织,发展出理论,要对所有现象提供一揽子的整体解释。
理论是道理的系统化。借助理论,我们为世界提供系统的解释,对世界获得系统的理解。理论加以系统化的那些道理从何而来?最初,都是从常识来。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他在营建理论之前先己具有很多常识,在营建理论语言之前也必须先学会自然语言。
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它并不只是借用那边的道理来解释这边的事情。在一个理论中,那些包含在正常情况中的道理,通过某种疏通和变形,获得组织,其中有某些道理上升为原理,把包含在多种常识中的多种道理连成一个系统。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减少原理的数目,把定理和原理联系起来。理论用这个整体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而整体解释把我们带到对世界的更深层面或更高层面的识见。
对照来看,常识高低不平、厚薄不一,也没有总体指向。各个片断的常识以极为繁杂的方式互相勾连,有时通过类比,有时通过认知原型,有时通过语词,有时通过某个单独的事例或印象极深的个人经历。常识不是体系,它不是由原理统帅的。重要的常识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要用到的常识,它们具有感性上和经验上的重要性,而不是像原理那样,具有在一个解释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常识包含的道理就事论事不相连属,中间有很多缺口。为了提供统一解释,理论家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形形色色道理加以调整和组织。为了把道理组织成一个理论,他必然重视常识中的某些道理,忽视另外一些;把一些视为主要的,把另一些视为次要的。从一些道理中,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再得出另一些道理。在通过这种种手段营建理论的过程中,理论难免与某些常识相左,或发生冲突。随着理论的继续发展,理论家可能得出在常识看来更加古怪的结论,例如太阳静止而地球转动。
理论可能在种种方面与常识相异甚至相反。常识视鲸鱼为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动物学把鲸鱼和老虎归在一类。按照我们的常识,大地不动,是日月星辰在动,近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是地球在转动。在常识眼里,桌面是致密光滑的,物理学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空隙远大于“物质”。我们平常看来,拒贿迥异于索贿、因爱情而结合迥异于买春卖春,生物学和经济学告诉我们,两者都是生存选择的结果,服从同样的投入产出规律。
理论证明其是其非,并不影响我在常识世界中的行止
当理论和常识发生冲突,孰是孰非?
这个问题须分几层来考虑。首先,我们很难笼统地拿理论来和常识比较。理论是个系统,常识却是个筐,装着不相连属的知识和见识。它们的来历也五花八门,有的来自传说,有的来自经验或印象,有的干脆就来自科学理论,我们称之为“科学常识”。
其次,常识会不会出错?我们得先从语义方面进行澄清。“常识”这个词像“知识”一样,不指称错误的东西。人们普遍而长期地相信蚤虱蚊蚋从泥土污垢中自然发生,可一旦知道其为错误,按照“常识”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就不能称之为“常识”,这时我们得说“流行看法”之类。人们提出“常识是否可错”这样的问题,有着特殊的视线,那就是着眼于常识和理论的分张。
通行看法当然可能错。狮子不食腐肉,灰尘里会长出小生物,这些看法都曾通行。不过,常识关心的是身周的事物,在这个范围里,人们很少普遍地、长期地错认事实。至于远在碧落黄泉的事情,在常人那里,本是无根的游谈,我也许信喜马拉雅山上有雪人出没,信火星上运河纵横,信仙女座里住着外星人,这些信与不信都甚浅薄。理论证明其是其非,并不影响我在常识世界中的行止。
人们也经常反过来问:理论是否必须合于常识?这问题不似一眼看上去那样简明。要营建理论,就需要改变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或营建一些新概念,就需要对事物重新分类,就需要对各种道理的轻重缓急重做安排。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跃迁、时间弯曲等等都不合于常识,这当然并不表明物理学出了毛病。
科学用一套新的概念框架来描述世界。为了确定科学结论是否合乎常识,首先需要把科学语言翻译成日常语言。力学里说到运动,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放在桌上的杯子并非静止,“其实”是在运动,是牛顿力学为了建立具有统一解释力的理论重新定义了“运动”。
翻译当然不止于孤立的语词之间的关系,有时它牵涉到一套语言赖以成立的基本视角。日心说并不否认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像硬币是圆的并不否认从我这个角度看到的硬币是椭圆的。简言之,科学改变了概念的用法,改变了关注世界的视角。我们知道,翻译不仅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而且,有些话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科普作家差不多都会提到有些科学内容无法通过自然语言表述出来。
把鲸鱼和老虎归为一类是科学的归类法。“科学的”如今差不多等于说“正确的”,于是就隐示常识的归类是错误的。这是习惯用语诱向思想混乱的一个突出实例。两种归类各有各的理由,说不上哪种归类正确。后者是科学的归类,在这里不是说正确的归类,而只是说理论的归类。
说斗转星移不是错误,托勒密的地心说则是个错误。地心说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这一理论直接符合大地不动这一重要常识,这一点既不表明其正确也不表明其错误。瞧,常识从来无法确定这类事情的真假。
常识的一层意思是差不多人所共知的事实、关于一些简单而基本的事实的知识。常识的又一层意思是这些基本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所谓常理。接着这层意思,常识又指自然而然的理解,以及依于这些理解而生的基本的判断力。寻常事实和自然理解之间当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所认可的基本道理,本来就是寻常事实培养起来的,知道了一批事实,自然而然就会领会这些道理,具有基本的判断力。
常识相关的既然是简单而基本的事实,所以通常无需证明,也不用解释。常识是说:事情就是这样。常识中的道理,顾名思义,是些明显的道理。不过,世上并非只有常情常理。万里无云,月亮圆圆,却来了月食。善有善报,却也不少见善良的人首先死去。这些事情需要解释。何况,常与非常之间原无确定的界线。太阳东升西落,偏有人要问为什么不是西升东落,要问太阳落到哪里去了。
总有不少事情,常识无能为力。为什么会出现月食?月亮被天狗咬了。这个解释依赖一点儿常识:月饼被谁咬了一口,就会缺掉一角,月亮被咬了,自然也缺一块。但这离开完整的解释还差得远。天狗是为日食月食特设的,平常不知道它还在干些什么;它为什么每次咬了一口月亮,过一会儿一定又把它吐出来?常识行之不远,常识本来就解释不了怎么看都反常的事情。
细致、系统观察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所产生的结果,更是常识难以解释的。水往低处流,可是在虹吸管里,水却升了起来。常识本来是在日常经验中培养起来的,而系统观察和实验却会发现很多与日常经验相异的事情。常识不知道这些事情,当然更谈不上因由这些事情形成某种或明述或默会的理解。
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理论把包含在多种常识中的多种道理连成一个系统
日食月食、行星逆行、指北针、虹吸现象、人的无常命运,这些现象诱惑着好奇多思的心智。这些多思的心智,不自宥于常识解释,而是通过对形形色色道理的组织,发展出理论,要对所有现象提供一揽子的整体解释。
理论是道理的系统化。借助理论,我们为世界提供系统的解释,对世界获得系统的理解。理论加以系统化的那些道理从何而来?最初,都是从常识来。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他在营建理论之前先己具有很多常识,在营建理论语言之前也必须先学会自然语言。
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它并不只是借用那边的道理来解释这边的事情。在一个理论中,那些包含在正常情况中的道理,通过某种疏通和变形,获得组织,其中有某些道理上升为原理,把包含在多种常识中的多种道理连成一个系统。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减少原理的数目,把定理和原理联系起来。理论用这个整体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而整体解释把我们带到对世界的更深层面或更高层面的识见。
对照来看,常识高低不平、厚薄不一,也没有总体指向。各个片断的常识以极为繁杂的方式互相勾连,有时通过类比,有时通过认知原型,有时通过语词,有时通过某个单独的事例或印象极深的个人经历。常识不是体系,它不是由原理统帅的。重要的常识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要用到的常识,它们具有感性上和经验上的重要性,而不是像原理那样,具有在一个解释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常识包含的道理就事论事不相连属,中间有很多缺口。为了提供统一解释,理论家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形形色色道理加以调整和组织。为了把道理组织成一个理论,他必然重视常识中的某些道理,忽视另外一些;把一些视为主要的,把另一些视为次要的。从一些道理中,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再得出另一些道理。在通过这种种手段营建理论的过程中,理论难免与某些常识相左,或发生冲突。随着理论的继续发展,理论家可能得出在常识看来更加古怪的结论,例如太阳静止而地球转动。
理论可能在种种方面与常识相异甚至相反。常识视鲸鱼为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动物学把鲸鱼和老虎归在一类。按照我们的常识,大地不动,是日月星辰在动,近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是地球在转动。在常识眼里,桌面是致密光滑的,物理学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空隙远大于“物质”。我们平常看来,拒贿迥异于索贿、因爱情而结合迥异于买春卖春,生物学和经济学告诉我们,两者都是生存选择的结果,服从同样的投入产出规律。
理论证明其是其非,并不影响我在常识世界中的行止
当理论和常识发生冲突,孰是孰非?
这个问题须分几层来考虑。首先,我们很难笼统地拿理论来和常识比较。理论是个系统,常识却是个筐,装着不相连属的知识和见识。它们的来历也五花八门,有的来自传说,有的来自经验或印象,有的干脆就来自科学理论,我们称之为“科学常识”。
其次,常识会不会出错?我们得先从语义方面进行澄清。“常识”这个词像“知识”一样,不指称错误的东西。人们普遍而长期地相信蚤虱蚊蚋从泥土污垢中自然发生,可一旦知道其为错误,按照“常识”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就不能称之为“常识”,这时我们得说“流行看法”之类。人们提出“常识是否可错”这样的问题,有着特殊的视线,那就是着眼于常识和理论的分张。
通行看法当然可能错。狮子不食腐肉,灰尘里会长出小生物,这些看法都曾通行。不过,常识关心的是身周的事物,在这个范围里,人们很少普遍地、长期地错认事实。至于远在碧落黄泉的事情,在常人那里,本是无根的游谈,我也许信喜马拉雅山上有雪人出没,信火星上运河纵横,信仙女座里住着外星人,这些信与不信都甚浅薄。理论证明其是其非,并不影响我在常识世界中的行止。
人们也经常反过来问:理论是否必须合于常识?这问题不似一眼看上去那样简明。要营建理论,就需要改变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或营建一些新概念,就需要对事物重新分类,就需要对各种道理的轻重缓急重做安排。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跃迁、时间弯曲等等都不合于常识,这当然并不表明物理学出了毛病。
科学用一套新的概念框架来描述世界。为了确定科学结论是否合乎常识,首先需要把科学语言翻译成日常语言。力学里说到运动,并不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放在桌上的杯子并非静止,“其实”是在运动,是牛顿力学为了建立具有统一解释力的理论重新定义了“运动”。
翻译当然不止于孤立的语词之间的关系,有时它牵涉到一套语言赖以成立的基本视角。日心说并不否认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像硬币是圆的并不否认从我这个角度看到的硬币是椭圆的。简言之,科学改变了概念的用法,改变了关注世界的视角。我们知道,翻译不仅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而且,有些话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科普作家差不多都会提到有些科学内容无法通过自然语言表述出来。
把鲸鱼和老虎归为一类是科学的归类法。“科学的”如今差不多等于说“正确的”,于是就隐示常识的归类是错误的。这是习惯用语诱向思想混乱的一个突出实例。两种归类各有各的理由,说不上哪种归类正确。后者是科学的归类,在这里不是说正确的归类,而只是说理论的归类。
说斗转星移不是错误,托勒密的地心说则是个错误。地心说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这一理论直接符合大地不动这一重要常识,这一点既不表明其正确也不表明其错误。瞧,常识从来无法确定这类事情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