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因此,应该从学校教研制度的角度加以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织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构建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结构应采用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新的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学校及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的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才有可能在学校及教师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学校及教师可从两个层面开展校本研究:
  一是学校层面的团队性的课题研究。学校及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力量,集中力量,自主选择本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这种共同的需求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订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他们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师之间就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二是教师个体层面的自主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而且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融合?这就要靠教师自主的研究,选择那些对课堂专业生活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和反思。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对可能导致自己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关键性决策。教师在反思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而个人的自我超越则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其他文献
笔者是一所农村小学英语,在全校5名英语教师中,仅有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了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把名师请进家门:让名师和本校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方式,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我们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邀请了市级学科带头人( Teacher B)来我校送教,和我校另一位老师( Teacher A)开设同一教学内容(课外的一篇对话课)下面是他们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师生问候,尽显不同
期刊
小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教学楼高 6千米”、    “二年级学生有 38.5人”、“铅笔长 20米”、“我的体重是 35克”等明显错误。原因是教师缺乏一种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感,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数感缺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把培养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使数感培养落到实处。  什么是数感?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
期刊
近几年,笔者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原则,在 更好,让他们在模拟的价值中感受到创作的喜悦。学生在生   教学中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 动的生活情景中运用他们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再创造,熟练   经验出发,让美术与生活联袂,探索将美术“溶解 ”在学生 结合本单元的图书封面设计和内容制作,让学生明白书籍装   的生活实践之中,注意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从而有效的 桢的设计也不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是由茹志鹃的《樟树赞》改编而来的。它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语言简洁生动,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开念之情。课文以樟树来象征宋庆龄,并没有浓墨重彩地直接描写、赞美宋庆龄,但我们又无处不感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深处的
期刊
《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由《石灰吟》和《墨梅》两首古诗组成。这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借物传情。诗人于谦通过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畏艰险、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冕则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自甘淡泊的思想感情。  本以为学生能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讲解古诗的写作特色对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启蒙教育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要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科学教育意识,创设并综合利用幼儿活动环境,从一日生活、区角构建、小园地、小实验等小处入手,不断深化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在区角开设中,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条件。幼儿科学教育仅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科学画廊,科学图书角等,积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
期刊
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核心。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的体会是:  一、训练发散思维是前提  发散思维昀集中地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它内在地包含了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方式,同时它也是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发散思维一般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我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加强了对学生发散思维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开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对幼儿来说,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利己到利他,逐步发展的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感恩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主流性观念,人们一直把它看作是做人、处事的昀基本的道德准则。然而,现在的一些孩子却普遍不懂得感恩,他们自私,脆弱,敏感,任性,往往对别人给他们的爱(即“恩”)感觉不到,而视作理所当然,却从不知道也不懂得需要去关爱他人。于是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和忧虑。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已成
期刊
在对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指导的过程中怎样让幼儿更好地融入语言作品中体验各种情绪呢?我总结出“开拓型大班阅读活动的三步法”的教学经验,把阅读活动作为一种“载体”,鼓励和引导幼儿多渠道获得知识,广泛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本文以大班阅读活动《大自然的话》所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为例,谈谈“拓展型”大班阅读活动的三个步骤。  一、联系生活,拓展情景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提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