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话诗学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bnm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里,中国新诗真正冲破了两千多年的古典模式,开始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诗学几乎是与新诗共生的。本文通过论述中国现代诗学发展的简况,旨在理清其演变和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对中国现代诗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轮廓。
  关键词:中国新诗 现代诗学 发展
  一
  中国诗学不仅是诗歌及诗歌现象的阐释者,而且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向导”。“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几乎是与新诗同步的。”“新诗的开山人胡适”在《谈新诗》中认为,新诗不但要打破五七言的诗体,更要推翻词调曲谱的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最终形成新诗“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诗学观念。他还指出:“新诗大多数的趋势,依我们看来,是朝着一个公共方向走的,那个方向便是‘自然的音节’。”20世纪初的“白话诗实验”是一次针对古代格律诗的大反动,冲破了古诗板滞的格式束缚,获得了“作诗如作文”的诗体大解放。“初期白话诗完成了它所担负的由旧诗向新诗过渡的历史使命。”“‘五四’白话新诗运动真正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纪元。”但初期白话诗也存在先天不足的浅白和粗糙,闻一多曾批评初期的白话诗人,“都有一种极沉痛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这一现象与“初期白话诗学的观念主要是诗体解放、自然音节、作诗如作文和明白清楚等”有关。1920年,以书信形式出现谈诗的文章有《三叶集》。专论有宗白华的《新诗略谈》、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周作人的《论小诗》、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和《〈女神〉之地方色彩》等。专门著作有汪静之的《诗歌原理》。这些诗学著作标志着诗学雏形的形成。
  郭沫若狂飙突进,诗风浪漫,主张诗是“自我”“自然”和“艺术”的三位一体的自由创造。“新月诗派”诗人闻一多力倡“三美”,实践“创格”,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白话诗“实为白话而非诗”的尴尬局面,确立了新诗正确发展的航向。“取法于古人和前辈”的臧克家因受闻一多的影响,提倡“呕心沥血,苦痛沉吟”,诗风似“孟郊”。以朱自清、废名、梁宗岱为代表的诗学上的学院派立足传统,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趋向系统化。朱自清的《新诗杂话》、废名的《新诗问答》、梁宗岱的《诗与真》等可见一斑。现代主义学派是现代诗学中的主流派别,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茅盾的《论早期白话诗》《徐志摩论》等清晰可鉴。象征主义诗学派别“重感觉”,在“纯诗”和“色彩”中多用暗示和比喻的艺术技法。王独清明确指出:“我理想中最完美的‘诗’便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情+力)+(音+色)=诗。”其实这也是李金发、穆木天、冯乃超、姚蓬子、施蛰存等共有的相似的艺术情趣和变调。从象征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戴望舒注重意象技巧的运用,善于营造新颖别致的意象。在创作手法上戴望舒有独到的见解:“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趣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劣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适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
  以胡风为代表的“七月派”强调诗人“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反对“空洞的叫喊”和“感伤主义”,提倡“主观战斗精神”,有着普遍的自觉的诗学追求。“九叶诗群”在诗歌本体论上,主张以经验的升华和提纯取代抒情,诗不再是情感的“宣泄”。在诗学观念上提出“新诗戏剧化”:情感向理性转化;审美体验的间接性。“新诗戏剧化”的结果使诗产生朦胧、静穆、幽远之美。20世纪30、40年代,“普罗诗歌”和解放区、国统区的朗诵诗和墙头诗运动,也是当时一股强大的诗学思潮。“普罗诗歌”有一个公式:“革命+恋爱”。朗诵诗和墙头诗运动推动诗歌“散文化”和“平民化”,鼓动和彰显“集体意识”。中国现代诗学与新诗共生共长,真正标志中国现代诗学走向成熟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四大“诗论”,即艾青的《诗论》、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
  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政治社会生活的“万象”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诗歌中,诗歌不会拒绝人们所生活的时代,有时会充当政治的传声筒和时代的代言人。诗学无法生活在真空中,必然要与政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二为”方针的确立,政治抒情诗在这一时期极为盛行。“东方红”“红心”“太阳”“青松”“梅花”“松柏”“山峰”“长城”“长江”“黄河”等是频繁使用的意象。诗歌评判“政治标准”压倒一切,出现多元诗学格局式微,“政治论诗学”一元主导的局面。“政治论诗学”严重损害了诗的美与真,违背了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1958年“新民歌运动”导致了“诗歌大跃进”。中国现代诗学由“一江春水”变成残喘的小溪,走向一段非常态的窄化道路。
  虽然这一时期诗学的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偏颇,但仍有给诗更多的敏锐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诗人和诗评家,何其芳是一代表。他的《关于现代格律诗》至今仍闪耀着诗学的光芒。专著不多,有亦门的《诗是什么》、晓雪的《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杨匡汉和杨匡满的《战士与诗人郭小川》等。论文发表数量上尚可,但质量不高。郭小川和贺敬之对诗歌文体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探索。郭小川诗体多变,如“楼梯体”的借鉴和运用;贺敬之“信天游”式的自由体给当时沉闷的诗学空间输入了新鲜的气息。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是一现实主义诗歌的“大出场”,在沉闷的中华大地犹如一声春雷,让麻木许久的国人开始苏醒。在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启蒙上有“五四”余风。
  三
  1978年,随着“思想大解放运动”,中国诗学迎来它的第二次“春天”。“归来”的诗人在“春天”里歌唱丰收的“金秋”,更新了诗学观念,在情感的抒发上更加 “自我”和自由。这就回归到“中国现代新诗的情感也就基本上不是体现群体本位的道德情感,而是体现个体本位的自我情感”的正常的轨道上来。“朦胧”诗人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诗体,也解放了诗人自己。在“争鸣”中“朦胧诗”受到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等人的支持和推崇。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形成了三大理论“群落”:“传统派”“崛起派”“上园派”。20世纪90年代以降,诗歌出现的思潮有“下半身写作”“先锋诗”“第三代诗派”等。活跃在新时期的诗评家有孙玉石、孙绍振、谢冕、吕进、陆耀东、洪子诚、吳思敬、骆寒超、龙泉明等。   新时期诗歌在被放逐的危难中走向了邊缘,诗学研究步入了困境,一些“聪明”的研究者纷纷转行,但仍有一些诗评家坚守着精神的阵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医改”和“升级”。这种精神在浮躁充塞、欲望“伸张”和“铜板”至上的当代中国显得尤为难得和可贵。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是诗学研究的重镇,“上元派”的根就在这里。吕进倡导新诗“二次革命”和“三大重建”为现代诗学注入了新质活力。此外台湾诗人余光中近几年提出关于新诗的传播既要“大众化”,又要“小众化”。余光中的诗学主张值得关注和借鉴。
  从人类学认识所提倡的本土立场看,当今新诗研究者思考“中国现代诗学”问题时,只有对象和素材是中国的,而思考的概念、理论框架大多是照搬西方的,这样的诗学理论有“先天”的限制。无论诗学如何发展,都无法获得超越的基础条件,这就难免使其研究变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部变化和重复。长期以来信奉的西方观念和理论范式应给予清理,或摈弃或批判式“拿来”。从时代、本土的角度看,反观时代、本土所特有的因素,正像吕进所言:“我们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古代诗学的现代化和西方诗学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吕进等.中国与日本:中国现代诗学的昨天与今天[J].文艺研究,2007(6):61-70.
  [2] 陆耀东.中国新诗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9.
  [3] 胡适.谈新诗[A]∥杨匡汉等.中国现代诗论(上编)[C].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6,10.
  [4] 江锡铨.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5]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3.
  [6] 闻一多.冬夜评论[A]//闻一多全集[M](第三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315.
  [7] 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
  [8] 王独清.再谈诗——寄给木天、伯奇[A]//杨匡汉等.中国现代诗论[C](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04.
  [9] 戴望舒.望舒诗论[A]//杨匡汉等.中国现代诗论[C](上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61.
  [10] 陈本益.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147.
  [11] 余光中. 余光中谈诗歌[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7.
  作 者: 乔军豫,硕士,武夷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格林童话》作为介于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之间的第三种童话文体,历来深受儿童喜爱。“沉默”作为《格林童话》的叙事特征之一,是推动童话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格林童话》中的沉默按形式划分,可粗略分为强制性沉默和自发性沉默,强制性沉默往往代表了惩戒的主题,自发性沉默则体现着自我牺牲精神。同时,这两种沉默都导向了死亡的结局。  关键词:沉默 《格林童话》 惩戒 自我牺牲  彭懿曾将《格林童话》主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80后作家青山七惠作品中的母女关系、父女关系和姐弟关系,指出青山七惠在作品中并不是要阐述亲情关系中的冷漠和疏离,而是鼓励人们从亲情中寻找更多的力量,从而重新认识自己、突破自我,追寻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青山七惠 亲情 力量  引言  青山七惠(以下简称“青山”)是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1983年出生于埼玉县熊谷市,最初是东京新宿一家旅游公司的职员。从2005年至今,
期刊
摘 要:电影《藩篱》根据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戏剧《Fences》改编。藩篱既是有形的篱笆,也是无形的樊篱:种族的和人性的。藩篱的修筑自有它的原因,但爱与宽容却是突破藩篱的最佳武器。  关键词:《藩篱》 种族 人性 爱  电影《藩篱》改编自美国当代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Fences》。藩篱既是有形的篱笆,也是无形的樊篱,它的修筑与突破,电影中有精彩的演绎。  一、藩篱的修筑  (一)有
期刊
摘 要:哈姆雷特的航海经历极大地推动了其个性的转变。他在出海前所发表的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返程之后的言行形成强烈对比。较之以往,哈姆雷特显示出更多对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包容度。最终,尽管他的生命结束了,其试图化解人类困境的勇气却并不因此而失去力量和光彩。同时,哈姆雷特的海上旅行也体现了其为丰富自身阅历、不囿于现状、开阔视野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航海旅行 性格转变 理智与情感 激情与持久  在其海
期刊
摘 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带给读者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向上的力量,会影响读者的童年,甚至一生,正如任大霖的作品对肖复兴的影响。本文从编辑的视角,以中篇儿童文学小说《我的狼妈妈》为例,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及带给读者的启示和正面引导,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珍爱亲情,引发对亲子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我的狼妈妈》 儿童文学 作品温度 激励读者  《我的狼妈妈》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儿童小说,略带
期刊
摘 要:心理学专家彭聃龄教授提出,人格(性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及行为的独有模式,这个特别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统一而稳定的心理本质。从这个特定的角度看,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在家族所有叫作奥雷里亚诺的成员中,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的性格特点表现在自卑、缺乏爱的能力,专注冷静、有勇有谋、具有反抗精神,孤僻、偏执等三个方面,这三个
期刊
摘 要:“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西方人的孝亲观念较为淡薄,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依然能够有所体现。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虽非矛盾中心,但家庭伦理冲突往往是悲剧发生的诱因之一,且伦理冲突造成的悲剧往往具有巨大的震撼力量。本文拟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出发,试探析其中反映出来的孝亲观念,并通过词源、宗教、社会等角度探寻其成因。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 孝亲观
期刊
摘 要:英雄故事是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主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極具代表性的英雄形象,本文以动画短片《苗王传》、《丑小老头征服龙王爷》,与动画电影《英雄江格尔》为例,分析少数民族题材动画是如何以动画形式对少数民族经典英雄形象进行塑造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动画 英雄 神话  神话与传说是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一个主要的故事来源,神话、传说中的“神”与主人公也
期刊
摘 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艺术批评发展非常活跃的时期,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写的《书赋》与王僧虔所写的《文赋》均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论著。通过对这两部不同艺术门类的论著在美学范畴、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内在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书论与文论,乃至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文赋》 《书赋》 情感 形式 对比研究  文学和书法,一个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时间艺
期刊
摘 要:菲利普·罗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犹太裔作家,《鬼作家》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作品描写的多为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的挣扎困惑,极具张力。在《鬼作家》中,罗斯通过设置相似又存在对立性质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面临的伦理价值的冲突困境,对他们的崇高身份进行消解,使得文本更富张力,表现出更深的内涵和魅力,也突显出自己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 《鬼作家》 张力 人物形象 伦理道德 身份消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