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的追忆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忠文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是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的奠基人,曾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市作协主席、南京市文联名誉主席、江苏省鲁迅研究会会长、江苏大众文学学会会长等职。所著《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填补学术空白。本文作者朱寿桐教授为知名的中国现代文学专家,曾执笔包忠文主编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有天上课,讲到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文学性时,我向研究生重点介绍了我的老师包忠文教授,介绍了他的观点,他的学问,以及他的为人。讲论的时候非常感慨,提醒自己,自上次一別,我又有好长时间未见到包老师了,真的很想念他。真的,好长时间未这样讲起自己的老师,不知道那天怎么就那样自然地当着学生们打开了这方面的话匣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还带着那样怀想甚至伤感的情绪。
  后来知道了原委。包老师正是在那天走了。真的是不可思议!包老师应该是有灵性的,他的灵性可以越过千山万水,一路南往,或许是想看看浩渺的南海。灵性过处,与他有关的学生都应该感知或者直觉到他的存在,以及排山倒海式但同时又是风驰电掣般路过。
  包忠文,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虽然他已经身归仙乡,但他作为一个巨大的学术存在,永远会散发出一种学术文化的信息力量。包忠文先生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从事马列文论研究的时候,马列文艺理论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像今天这么火爆,甚至有些寂寞。1982年深秋,在苏州大学东吴园一个幽静的房间里,尚是大学生的我被朱栋霖老师领着,拜见慕名已久的包老师,那次他来苏州校阅马列文论选读的样稿。那天下午,层云密布,天色黯淡,西洋式的小楼狭小的房间显得光线稀少,包老师又在大抽其烟,使得整个房间都充满着幽暗的气氛。幽暗中的包老师侃侃而谈,学理是那么深邃、悠远,我越发觉得包老师是那么深刻而孤独,犹如一个为人们熟知而又特别陌生的鲁迅先生。对,包老师是鲁迅研究的权威,他认为鲁迅的“撄人心”思想及其相应的批判至今仍然有振聋发聩的效能。包老师最早的个人著作之一是《鲁迅的思想与艺术新论》,出版后我还写过一篇书评,称这部著作是“历史主义的鲁迅研究”。
  今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成为文艺学领域最大最重要的显学,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包忠文教授等当初对这一领域所进行的筚路蓝缕的开拓与孤独的探求。包老师当年的研究曾是那样的寂寞而艰辛,他常常处在孤独和岑静之中。在孤独和岑静中踽踽独行的包老师,后来离开南京大学中文系到学校图书馆当馆长,再以后到三江学院的文学院当院长,那时候他轰轰烈烈,那时候他前呼后拥,但我仍然感觉到先生的孤独,即使不岑静,也仍然孤独。
  包老师显然不属于岑静的学者,他在任何重要岗位都希望并且能够发出不同的声响和卓异的动静。他当图书馆馆长时,我曾听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如何将沉睡在图书馆角落里几乎濒死的书籍资料起死回生,他要倡导一种图书资料的“起死”计划,为此他甚至身体力行地编辑家教之类的丛书,大概是想将那些已死或者濒死的家谱、族谱类的图书资料能够奇迹般地回生。他当三江学院文学院院长的时候,也曾声势浩大地发动周读、周写、周练的计划,即每周每个学生要读多少书,要写多少文章,要做多少调查和资料整理的练习等。我听后觉得那才真是一种严格而有效的中文系学生训练的套路与方法。我在当中文系主任的时候,曾几次想学习包老师的这种训练套路与方法,但蹉跎十余年,由于各种因素都未能成功推行。南橘北枳不过在淮河之隔,三江之交的江南适用的包氏方法,焉能跋山涉水千山万水被应用于南海之滨的澳门?
  无论如何,包老师的智慧、胆识和魄力已经影响到他的学生,影响力所及几乎到达了南海之滨。
  37年前,我入读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时候,包老师是文艺学专业的导师和学科带头人。我们虽然不属于同一个专业,但他是系里主管教学的领导,是鲁迅研究专家,陈瘦竹先生一直将他列为我们这个专业的指导教授。因此,我们经常有机会向他讨教,包括将自己的习作拿去请他指导。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像包老师这样横跨两个专业指导研究生的教授在中文系为数极少。包老师对我们这些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一直关怀有加。他当时主编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书,主要参加者是文艺学专业的同事和同学。包老师总是格外热情地鼓励我们这些学中国现代文学的老学生参加。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开导我:做文学史研究没有理论是不行的,搞文学评论没有理论更不行。同时他也鼓励我,说我的理论思维有相当的基础,完全可以在理论方面展开更多更有成效的思考。在他的鼓励下,我一度对文艺理论投入了更大的热忱。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是《酒神的灵光——文学情绪论》,这本书的写作得益于包老师的鼓励。包老师后来主编《外国文学理论名著导引》丛书,参加写作的都是文艺学方面的重要专家,如赵宪章、凌继尧、徐平等,可包老师坚持要我参加:写哪一部名著都可以,我相信你能行。我后来遵嘱选了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写成了一本《宽容的魔床》。这本书让我这个外行在国际的勃兰兑斯研究方面有了一席之地,我数次被邀请赴欧洲参加勃兰兑斯的学术研讨会,还曾受大林基金会的资助赴丹麦专门从事勃兰兑斯研究与交流。这些对我来说虽是副业,但能有寸进与收获,全得益于包老师的鼓动与激励。就在去年举行的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我应邀作为大会主题演讲者主讲勃兰兑斯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传统之时,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千多名比较文学专家,我还是想起了关怀我、鼓动我和激励我在文学理论方面用功的包老师。
  僻处南海之滨,翘首回望江南,我总觉得包老师是有灵的。要不然,鬼使神差般的,我怎么会在他离去的那一天,在南海之滨的课堂上讲起他,而且几乎是带着感情大张旗鼓地讲起他呢?
  朱寿桐:人文社科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进入大众的视野,也引起了社会对这类事件的重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13-15岁的学生中,有一半人(约1.5亿)表示他们曾在校内外遭受过同伴暴力。而这种情况在国内也并不罕见。最高人民法院下属的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显示,2017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校园暴力案件约800件,其中近一半涉及16-18岁的学生。 知乎上有个话题:“被校园霸凌过的
期刊
学者德波说,“放眼我们周围的世界,各种事物如果不出现在网络和社交平台上,似乎就是不存在的。”被媒体呈现出来的校园暴力只是冰山一角,并不是每一起校园暴力都会得到外界的关注。这些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校园暴力事件往往都使用了直接、明显的身体暴力或性暴力。但是,校园暴力除了这些可清晰识别的形式外,还有其他更为隐蔽的形式。  校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欺凌,实际的暴力行为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形式,如
期刊
儿时看过两种戏,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是看玩把戏,一是看淮戏。  “十八團把戏”是家乡的特色。那年月的玩把戏,就是现在的玩杂技,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走街串巷,寻处空地就撂场子表演。表演最多的地方是寺庙前的广场、老街茶馆旁的空地,凡是人多热闹的地方,就是杂技表演的最佳场所。特别是过年过节,玩把戏的场子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看街头杂技,一听见街上响起熟悉的敲锣声,便火急火燎地往街
期刊
喜欢每个有月亮的夜晚,无论是月如银钩还是月如银盘,伴着月光前行,总能心安如莲。?  1  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要上夜班。母亲说她最喜欢有月亮的夜晚,因为有月光伴着,回来时就一点也不害怕。我说我也喜欢有月亮的夜晚,因为不管月亮是圆是缺,她总能溜进我的房间,挤到我的床前,伴着同样孤独害怕的我。于是,每次母亲上夜班,我们都会互说一句:“今晚有月光哦,别害怕!”  有时,奶奶会坐在我的床前,摇着蒲扇,
期刊
羊肉汤  羊肉汤店开在菜場巷子里,有二十多年了,一进门,左侧一口大锅里羊骨头熬的乳白色汤翻滚着,热气腾腾。开店的是一对苏州东山的中年夫妻,男的熬汤、端碗,女的收钱、称羊肉。称好的羊肉放在一个大陶碗里,葱姜蒜调料放好,男人舀一大勺羊汤浇在上面,喜欢辣的可以加一勺辣油。饭量大的,可以在旁边的店里买了油条、馒头,就着羊肉汤吃。  吃完羊肉汤,一头微汗,走到农商行后面一条巷子里,坐到一排擦鞋摊前,花两块钱
期刊
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赶得及下山。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逶迤而下。山路险峻,虽然小心翼翼,全神贯注,但手心里还是冷汗涔涔,生怕一不小心行差踏错,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行至开阔地带,索性停下来,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喘口气儿。  到底是山里,秋意浓重,夜凉如水。我瑟缩着臂膀,不错眼地盯着一轮挂在松枝柏叶间的大月亮,寂静空灵,清辉如许,月光如轻纱一般,清澈透明,从中空径直跌落下来。  远山轮廓分明,月光映照下的
期刊
每次逛菜场,我总会莫名的感动。我喜欢徜徉在红红绿绿的蔬菜天地间,听卖菜人深深浅浅的吆喝,体会生活最真实的烟火韵味。  我喜欢葱,不分大葱小葱。年少时住乡下,那时的孩子没有零食。春天来了,园子里会先长出一畦绿茸茸的小葱,像新生婴儿毛茸茸的胎发。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只是盼一棵棵小葱长大,就能让我们的味蕾滋生出愉悦的感觉,就像一只小花猫在觊觎一条小鱼的快乐贼心。  小葱慢慢长粗、长高,有了喜眉喜眼的模样儿
期刊
我和父母在地里收花生,几个妇女骑着自行车从远处过来。我问母亲,她们是干什么的?母亲看了一眼说,拾秋的。说话间,她们从我们身边翩然而过,车的后座上绑着口袋和小镐。她们到了一块刚收完的花生地,下车,向旁边还在收秋的人问明了情况,这才下地去拾。  这些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秋天田野上忙碌的风景。但是,我们是在劳动,她们是在放松。她们累了,可以无休止地歇着。饿了,可以随时回家。我们不能。她们是在秋天找点儿事干
期刊
在广袤无垠的神州大地上,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以最早成陆的地方计,寒来暑往,春秋更替,至今已走过了5800多年的历史。  放眼望去,一马平川,不见险峻的高山,也无丘陵的影子。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护佑着她,亚热带湿润气候使得她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说起她的芳名,那可是有典可征的,可以远溯到西周时期呢。  春秋时,晋国灭贾国,贾国上大夫贾南屏,千里迢迢逃至黄海边。于是,《左传》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昔贾
期刊
阿姨家门口有棵樱桃树。每年的樱桃季,我都会到阿姨家尝鲜。站在一树红得深浅不一的樱桃下,就着大树吃樱桃,是件奢侈的事。又过了几年,大樱桃树下长出了小树,阿姨就移了一棵小树栽在我家院子里。  孩提时,樱桃树不多见,仅村头有一棵。全村的小孩都惦记着这棵树,结伴去看。樱桃由青而黄而橙红,不动声色地变化着。一群孩子昂着头,从嫩黄看到淡红,顺便看看湛蓝的天空。小时候,任何东西看起来都很遥远、高大。彼时,樱桃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