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原地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原地区的传统儿歌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文章以审美价值为着眼点,从人文角度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探究中原地区儿歌的地域特色,为地方风格的儿歌创作与表演提供借鉴资料。
【关键词】中原地区;传统儿歌;地域特色;人文解读
中原地区地大物博,古往今来都是重镇要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劳的人们编制出很多经久流传的儿歌,这些儿歌世代相传反应了不同时期的不同人文风貌,是文化和习俗的折射。
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故乡有一种解不开的情节,所以会对家乡的名字、事物记忆犹新,无论走到哪里从来不会忘记。这种情感在孩提时期早已深埋,很多孩子从出生,脚下的土地就是孩子生活的依托,对故乡的认识就此开始。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最开始从孩提时会从认识自己故乡名字开始,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与地名有关的儿歌和童谣,口口相传,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这对孩子一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原地区有很多以地方方言来玩唱的地方性儿歌和童谣,儿童对地名的认知也随之增多,开阔了视野。如儿歌《说开封》:说开封,道开封,说说开封的好风景。有铁塔,有龙亭,想过寺门前挂红灯。还有一个包府坑,潘杨二湖在东京。这首儿歌一看便知道,它是描写的是开封这座古都的,从文字上就能知道,开封这座古城都有哪些宜人的名胜古迹。再如儿歌。
中原地区的儿歌大多数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由于它是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省的大部分儿童所吟唱,所以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浓厚。所以有人说,各地方的歌謠代表自己的地方特色,一望便知,他是某地方的歌谣。虽然说的是歌谣,实际上就包含儿歌和童谣。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下中原地区儿歌的地域特色。
一、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乡土特色
不同的地方特色孕育了不同特色的儿歌。河南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自古占据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省份占地面积大,所辖市直属地级市,地形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地、江河、湖泊,由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各地的儿歌也呈现出不同的乡土特色。这些儿歌通常语言晓畅流利,场景描写生动和形象,联想、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熟练运用,以及含蕴其中的对传统美德的守护和宣扬,使这些儿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经久不衰的感染力。如儿歌《洛阳颂》:
洛阳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漂亮。/花开时节动京城,/四方宾朋把花赏。/龙门山上石窟多,/神态各异叫人乐。/马寺钟声一敲响,/各地香客参佛忙。/若要今生不虚度,/洛阳城里逛一逛。
诸如此类感染力强、生动形象的儿歌枚不胜举,俯拾皆是。如儿歌《五家沟》:五家沟,人不多,世居千年老山窝。自从改革开放后,公路从俺门口过。坐汽车,进县城,全村老少都高兴。娃娃上学不翻山,农民赶集不越岭。改革开放就是好,圆了时代村民梦。看看神州新变化,生活幸福歌升平。中原地区很多传统儿歌至今仍然充盈着鲜活生命力,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丰富的物产和多样的地名
河南地区由于本身特有的地域特点,本就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以在儿歌
和歌谣中就显而易见的体现出来,有很多儿歌均是描写本地的物品和产品,比如开封盛产花生和西瓜,那么本地的儿歌里面就出现很多描写花生和西瓜的儿歌;再如洛阳的牡丹闻名天下,描写牡丹的儿歌举不胜数。还有很多儿歌把本地的地名也写了进去,既有知识性又增加了趣味性,让孩子们口口相传甚至是代代相传。如儿歌《信阳,我爱你》:
信阳,我爱你/灿烂五月花,/开在春雨里,/青青信阳柳,/迎风飞花絮。/浉河水荡清波,/朵朵浪花挂在我心里,/打起花伞穿街巷,/啊,如诗如画在梦里。/灿烂五月花,/开在春雨里,/踏上花香路,/迎着小雨滴。/浉河水荡清波,/朵朵浪花挂在我心里,/难忘一片故乡情,/啊,信阳信阳我爱你。
还有的儿歌不但给这个地方取了名字而且把这个地方的人物风情、地形地貌甚至是物产品种都一一罗列出来,让人感觉就像来过此地一样。如洛阳儿歌《孟津梨》和信阳儿歌《十二月花名》:
孟津梨
远近闻名孟津梨,/产在会盟平滩里。/只因水肥土质好,/育出名梨人称奇。/金秋果园风光好,/满树黄梨压枝地。/咬一口来酥又脆,/汁多渣少甜如蜜、/十二月花名/正月茶花香又香,/二月兰草开满岗,/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梨花赛粉妆,/五月桅子开罢了,/六月打马下海棠,/七月还有七星剑,/八月又闻桂花香,/九月菊花做菊酒,/十月芙蓉不怕霜,/冬月雪花纷纷下,/腊月还闻梅花香。
这些儿歌不但能够帮助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周围事物和文化知识,而且大人和孩子均可演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环境因素、特天独后的地理条件均会在儿歌中呈现。
中原地区儿歌为中原地区人文、物质等文化发展和传播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传统儿歌为我们今天新儿歌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对中原地区儿歌传统儿歌的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研究,是我们的文化责任。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希望,在孩子特定的儿歌情绪体验中接受传统美德的濡化,唤起我们的天真、童趣和对自然、质朴的向往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韦宏.儿歌的艺术魅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2] 周书云,郑丁足.论民间传统儿歌的地域特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3] 曾志平.童年生命的诗意谐奏——传统儿歌魅力探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4] 赵俊婷.儿歌的教育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 袁行霈,陈进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M].中华书局,2014.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学前音乐教育资源开发的河南传统儿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YS017。
作者简介:韩姼姼(1978.05- ),河南许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学前音乐教育学。
【关键词】中原地区;传统儿歌;地域特色;人文解读
中原地区地大物博,古往今来都是重镇要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劳的人们编制出很多经久流传的儿歌,这些儿歌世代相传反应了不同时期的不同人文风貌,是文化和习俗的折射。
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故乡有一种解不开的情节,所以会对家乡的名字、事物记忆犹新,无论走到哪里从来不会忘记。这种情感在孩提时期早已深埋,很多孩子从出生,脚下的土地就是孩子生活的依托,对故乡的认识就此开始。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最开始从孩提时会从认识自己故乡名字开始,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与地名有关的儿歌和童谣,口口相传,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这对孩子一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原地区有很多以地方方言来玩唱的地方性儿歌和童谣,儿童对地名的认知也随之增多,开阔了视野。如儿歌《说开封》:说开封,道开封,说说开封的好风景。有铁塔,有龙亭,想过寺门前挂红灯。还有一个包府坑,潘杨二湖在东京。这首儿歌一看便知道,它是描写的是开封这座古都的,从文字上就能知道,开封这座古城都有哪些宜人的名胜古迹。再如儿歌。
中原地区的儿歌大多数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由于它是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省的大部分儿童所吟唱,所以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浓厚。所以有人说,各地方的歌謠代表自己的地方特色,一望便知,他是某地方的歌谣。虽然说的是歌谣,实际上就包含儿歌和童谣。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下中原地区儿歌的地域特色。
一、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乡土特色
不同的地方特色孕育了不同特色的儿歌。河南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自古占据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个省份占地面积大,所辖市直属地级市,地形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地、江河、湖泊,由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各地的儿歌也呈现出不同的乡土特色。这些儿歌通常语言晓畅流利,场景描写生动和形象,联想、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熟练运用,以及含蕴其中的对传统美德的守护和宣扬,使这些儿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经久不衰的感染力。如儿歌《洛阳颂》:
洛阳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漂亮。/花开时节动京城,/四方宾朋把花赏。/龙门山上石窟多,/神态各异叫人乐。/马寺钟声一敲响,/各地香客参佛忙。/若要今生不虚度,/洛阳城里逛一逛。
诸如此类感染力强、生动形象的儿歌枚不胜举,俯拾皆是。如儿歌《五家沟》:五家沟,人不多,世居千年老山窝。自从改革开放后,公路从俺门口过。坐汽车,进县城,全村老少都高兴。娃娃上学不翻山,农民赶集不越岭。改革开放就是好,圆了时代村民梦。看看神州新变化,生活幸福歌升平。中原地区很多传统儿歌至今仍然充盈着鲜活生命力,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丰富的物产和多样的地名
河南地区由于本身特有的地域特点,本就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以在儿歌
和歌谣中就显而易见的体现出来,有很多儿歌均是描写本地的物品和产品,比如开封盛产花生和西瓜,那么本地的儿歌里面就出现很多描写花生和西瓜的儿歌;再如洛阳的牡丹闻名天下,描写牡丹的儿歌举不胜数。还有很多儿歌把本地的地名也写了进去,既有知识性又增加了趣味性,让孩子们口口相传甚至是代代相传。如儿歌《信阳,我爱你》:
信阳,我爱你/灿烂五月花,/开在春雨里,/青青信阳柳,/迎风飞花絮。/浉河水荡清波,/朵朵浪花挂在我心里,/打起花伞穿街巷,/啊,如诗如画在梦里。/灿烂五月花,/开在春雨里,/踏上花香路,/迎着小雨滴。/浉河水荡清波,/朵朵浪花挂在我心里,/难忘一片故乡情,/啊,信阳信阳我爱你。
还有的儿歌不但给这个地方取了名字而且把这个地方的人物风情、地形地貌甚至是物产品种都一一罗列出来,让人感觉就像来过此地一样。如洛阳儿歌《孟津梨》和信阳儿歌《十二月花名》:
孟津梨
远近闻名孟津梨,/产在会盟平滩里。/只因水肥土质好,/育出名梨人称奇。/金秋果园风光好,/满树黄梨压枝地。/咬一口来酥又脆,/汁多渣少甜如蜜、/十二月花名/正月茶花香又香,/二月兰草开满岗,/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梨花赛粉妆,/五月桅子开罢了,/六月打马下海棠,/七月还有七星剑,/八月又闻桂花香,/九月菊花做菊酒,/十月芙蓉不怕霜,/冬月雪花纷纷下,/腊月还闻梅花香。
这些儿歌不但能够帮助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周围事物和文化知识,而且大人和孩子均可演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环境因素、特天独后的地理条件均会在儿歌中呈现。
中原地区儿歌为中原地区人文、物质等文化发展和传播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传统儿歌为我们今天新儿歌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对中原地区儿歌传统儿歌的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研究,是我们的文化责任。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希望,在孩子特定的儿歌情绪体验中接受传统美德的濡化,唤起我们的天真、童趣和对自然、质朴的向往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韦宏.儿歌的艺术魅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2] 周书云,郑丁足.论民间传统儿歌的地域特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3] 曾志平.童年生命的诗意谐奏——传统儿歌魅力探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4] 赵俊婷.儿歌的教育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 袁行霈,陈进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M].中华书局,2014.
基金项目:文章是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学前音乐教育资源开发的河南传统儿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YS017。
作者简介:韩姼姼(1978.05- ),河南许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学前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