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界大力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基于此,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很好地平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搭建一个“支架”,以帮助学生更轻易地理解知识,主动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数学是初中教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学生学好数学,不仅能够更轻松面对升学考试,同时也为未来持续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很多学生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都存在极大的被动性,一方面,对于不少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数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的动力。数学这门学科离开主动思考和探究,是无法学好的。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升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数学搭建了一个阶梯,教师是阶梯的搭建者,但却不包揽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不再是等待教师灌输数学知识,而是自觉攀爬阶梯,主动探究和思考。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学术界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有很多,有不少学者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制作一个大的概念框架,而通过这个框架,事先将复杂的学习内容简单化,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说就是教师设计一套特定的概念框架,学生透过这个概念框架能更清楚地理解知識,完成建构知识的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独立探究,直到接受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更倾向于前期的工作,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搭建支架,在支架建构完成后,教师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学生自我探索,直到完成教学任务。
(二)支架式教学的原则
支架式教学之所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支架式教学法特别强调“最近发展区”构建,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知识衔接,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而不是教师以自己所认为的教学习惯和形式开展教学。其次,支架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这一原则体现在支架的搭建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最终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最后是情境化原则。支架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最核心的观点便是强调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情境相联系,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在情境下,利用自己的认知去摸索新的知识,将新知识与自己理解的情境相衔接。
(三)支架式教学的步骤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总结如下:
(1)搭建支架: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主题,找到学生的“最邻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框架。
(2)创造相关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概念框架中的某一个支点或某一个方面,创造合适的情境,使学生能融入情境中。
(3)学生自行探索:学生根据概念框架,自行探索相关概念的关联等。
(4)合作学习:合作是支架式教学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在自行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对各自探索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直到整个团体能在集体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全面、正确的理解,此时完成了对知识的基本搭建。
(5)评价环节:评价环节是经常被师生忽略的环节,但在支架式教学中同样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人探索与合作小组的集体探索两个方面给予评价。可以采取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三个方式进行,最终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支架式教学顺利完成知识建构。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支架式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背景支架,创造问题情境
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更专注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搭建新知识与情境之间的支架,再通过问题一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初中数学的多边形内角和一章节的知识点为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不要一上来就讲解概念,而是先创造问题情境,将概念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一点点将多边形的难度加大,从三角形到四边形到五边形一直到凸n边形的内角和计算。教师不要简单的将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展现在多媒体上,而是用生活中的图形表示,如三角形可以是手机的三角支架,四边形可以是咖啡桌等。这种展现多边形图形的方式生动有趣,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创造的生活情境,将知识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联系在一起。而在求多边形内角和时,教师遵循从容易到困难的逻辑层次,依次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试图自己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和思考,再逐步引导学生最终完成概念的搭建。
(二)借助互联网,构建直观支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数学教学带来更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给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展现数学内容的机会,例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化、理论化的数学概念、公式,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更好地构建直观支架。以统计这一章节的知识点为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自己去查找各种真实情境中的数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每个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完成一个统计案例,教师将学生的统计数据制成教材书上所学的统计图表,以直观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迅速理解相关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重视原有经验支架的搭建
此外,支架式教学必须要重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搭建支架,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导入部分和一堂课的结束总结环节。许多数学教师都会忽略这两个环节,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不像人文学科一样需要有一个生动的教学导入,但是实际上,教学导入部分和课堂总结环节,都是教师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的重要阶段,而且人教版初中数学很注重知识的前后逻辑性,教师必须要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上搭建新知识的支架,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四)构建能力迁移支架
能力迁移支架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方式,针对数学教学实际来看,可分为正向能力迁移支架与逆向能力迁移支架。正向能力迁移支架是教师去创设支架,学生通过支架开展学习。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先学习方程的求根公式;再在实数范围内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最后再在复数范围内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而逆向能力迁移支架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逆向思维的培养,但是学生由于在生活中的逻辑关系,基本都是用正向思维思考数学问题,导致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和正确思路擦肩而过。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从结果推向公式、概念,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这种方式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乃至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极为适用,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支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立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128.
[2]吕婷.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07):183.
关键词: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数学是初中教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学生学好数学,不仅能够更轻松面对升学考试,同时也为未来持续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很多学生面对数学学科的学习都存在极大的被动性,一方面,对于不少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数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也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的动力。数学这门学科离开主动思考和探究,是无法学好的。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升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数学搭建了一个阶梯,教师是阶梯的搭建者,但却不包揽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不再是等待教师灌输数学知识,而是自觉攀爬阶梯,主动探究和思考。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学术界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有很多,有不少学者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制作一个大的概念框架,而通过这个框架,事先将复杂的学习内容简单化,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说就是教师设计一套特定的概念框架,学生透过这个概念框架能更清楚地理解知識,完成建构知识的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独立探究,直到接受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更倾向于前期的工作,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搭建支架,在支架建构完成后,教师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学生自我探索,直到完成教学任务。
(二)支架式教学的原则
支架式教学之所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支架式教学法特别强调“最近发展区”构建,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知识衔接,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而不是教师以自己所认为的教学习惯和形式开展教学。其次,支架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这一原则体现在支架的搭建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最终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最后是情境化原则。支架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最核心的观点便是强调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情境相联系,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在情境下,利用自己的认知去摸索新的知识,将新知识与自己理解的情境相衔接。
(三)支架式教学的步骤
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总结如下:
(1)搭建支架: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主题,找到学生的“最邻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框架。
(2)创造相关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概念框架中的某一个支点或某一个方面,创造合适的情境,使学生能融入情境中。
(3)学生自行探索:学生根据概念框架,自行探索相关概念的关联等。
(4)合作学习:合作是支架式教学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在自行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对各自探索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直到整个团体能在集体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全面、正确的理解,此时完成了对知识的基本搭建。
(5)评价环节:评价环节是经常被师生忽略的环节,但在支架式教学中同样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人探索与合作小组的集体探索两个方面给予评价。可以采取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三个方式进行,最终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支架式教学顺利完成知识建构。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支架式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背景支架,创造问题情境
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更专注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搭建新知识与情境之间的支架,再通过问题一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初中数学的多边形内角和一章节的知识点为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不要一上来就讲解概念,而是先创造问题情境,将概念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一点点将多边形的难度加大,从三角形到四边形到五边形一直到凸n边形的内角和计算。教师不要简单的将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展现在多媒体上,而是用生活中的图形表示,如三角形可以是手机的三角支架,四边形可以是咖啡桌等。这种展现多边形图形的方式生动有趣,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创造的生活情境,将知识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联系在一起。而在求多边形内角和时,教师遵循从容易到困难的逻辑层次,依次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试图自己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和思考,再逐步引导学生最终完成概念的搭建。
(二)借助互联网,构建直观支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数学教学带来更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给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展现数学内容的机会,例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化、理论化的数学概念、公式,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更好地构建直观支架。以统计这一章节的知识点为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自己去查找各种真实情境中的数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每个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完成一个统计案例,教师将学生的统计数据制成教材书上所学的统计图表,以直观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迅速理解相关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重视原有经验支架的搭建
此外,支架式教学必须要重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搭建支架,这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导入部分和一堂课的结束总结环节。许多数学教师都会忽略这两个环节,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不像人文学科一样需要有一个生动的教学导入,但是实际上,教学导入部分和课堂总结环节,都是教师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的重要阶段,而且人教版初中数学很注重知识的前后逻辑性,教师必须要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上搭建新知识的支架,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四)构建能力迁移支架
能力迁移支架的构建主要有两种方式,针对数学教学实际来看,可分为正向能力迁移支架与逆向能力迁移支架。正向能力迁移支架是教师去创设支架,学生通过支架开展学习。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先学习方程的求根公式;再在实数范围内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最后再在复数范围内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而逆向能力迁移支架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逆向思维的培养,但是学生由于在生活中的逻辑关系,基本都是用正向思维思考数学问题,导致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和正确思路擦肩而过。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从结果推向公式、概念,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这种方式对学生数学的学习,乃至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极为适用,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支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立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128.
[2]吕婷.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0,22(0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