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的整体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论文先从社会现状说起,强调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在目前社会环境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又从室内设计同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区别厘清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特征和定义。紧接着,又顺势归纳出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所处理的三个问题。最后,在结尾处点题,再次强调了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在当前环境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室内设计
  0 引言
  西方城市建设的步伐要远早于我国,目前西方社会对于促进公共场所艺术品市场进入的政策相对完善,如税收政策与艺术品投资的结合等。我国的城市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百年的进程。随着中国各大城市完善了城市建设,对室外公共空间的大型艺术品的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渐渐趋向饱和的状态,对这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趋向饱和。相对的,对于室内公共场所的小型艺术作品的需求却渐渐增大。
  面对如此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而且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艺术商机无限,上海市区能提供室内公共空间艺术品潜在需求数量相当可观,据统计现有4996所酒店、2846家会所,无数的街头店面、商铺,大中小学校、咖啡吧、家居需求等。室内空间中对于艺术作品的需求必将成为一种潮流,这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所带给人们的文化需求,更是艺术发展、艺术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1 从室内设计到室内空间造型艺术
  室内设计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多样的。谈到设计史难免提到居住者的感受。比尔·布莱森在其《趣味生活简史》曾这么概括居家生活的历史:“如果你不得不用一句话来进行归纳,你可以说,居家生活的历史就是一部慢慢的变得舒服的历史。”[1]同样的,假如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室内设计的历史也不过如此。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功能化的设计不断地在揭示着室内设计的前景与可能。在西方,直到18世纪,家庭生活中舒适的概念是没有听说过的,甚至没有一个词来表达那种情况。Comfortable的意思只是“能被安慰的”。到了19世纪初,人人都在谈论一个舒适的家,或者享受舒适的生活。
  来说这段“舒服”的历史,是为了强调作为空间的使用者的感受,人们对于一个生活空间的首要要求必然是舒适的、亲切的。“舒服”便是对任何一个室内空间最佳的定义。
  室内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物内部除却私人隐蔽空间之外的,可以被人们共享、分享和占有的空间。从大处讲,它包括机场、火车站、百货商场、学校、酒店、宴会厅的大堂等大型室内公共空间,从小处言,建筑物出入口、楼梯上方空间、走廊、窗户、阳台等都在其范畴内。
  这些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被我们所忽视的,像大堂这些空间早先一般并不在我们讨论公共艺术的主要范畴内。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将其归于室内设计;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模糊性,即它介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但归根结底这些地方是具有公共性的,因为这个空间首先是在场的所有人所共享的。正是由于长期的被忽视,这些地方往往被一些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充斥。如何在这些空间中创作、配置艺术作品,如何让这些空间变得更亲切,更有利于去分享认同?这些都构成我们今天和未来需要思考的命题。
  2 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三个特征
  2.1 质感——纤维
  纤维作为最原始的材料,它是与我们很接近的材料,我们每日的穿戴、起卧都被它围绕,我们与纤维材料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的亲密感。这种肌肤之亲的认同感使得纤维艺术以及纤维艺术的柔美易损的现实,纤维艺术注定成为大型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最具潜力的材料。最主要的是,纤维艺术本身的特性也契合了那种人们持续追求的舒适感。如此看来纤维艺术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创作中很有潜力的一种质感材料。它给予了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所需要带给人的那种触摸感、亲近感。
  所以,带有日常生活记忆和情绪的现成品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质感,同时这种变废为宝的技巧、用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都很能契合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
  2.2 状态——弥散的整体
  由于室内公共空间在空间上的有限性,及其功能上的制约性(室内空间毕竟首先要求的是舒适、方便)。这就使得这类作品不可能是一个整体的庞然大物。这类作品应该是化解在空间里的一件作品。
  弥散的对立面是集合,而弥散的创作方式要比集合的表达方式复杂、难把握得多。我们平时的雕塑、大型空间装置往往是集合的方法,它指向的是规模上的凝聚感。由于室内空间首先需要满足的是人们活动的方便、舒适,所以很难也不便集中占据一块地方来呈现作品。这样一来,弥散性的作品便是我们青睐的方法,也就是一些数量可能很多,但单件的体量都不大的作品,它被打散,但却作为整体分布在空间之中。
  这一点可能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同户外公共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构成了室内空间造型艺术的核心特征。这既是其空间上的限制,也是其体验上的要求。并且空间中的弥散性意味着室内空间中作品将是小型艺术作品,它是弥散在空间中的,同空间、生活融为一体。
  2.3 情境——声、光、电
  这个问题是承接上一个“弥散”的问题提出的。
  情境的构建是几乎左右公共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而这正是因为它那处于内部的特性。对于這一点,本文主要从声、光、电来谈一谈,因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将其教学核心定位在“科技与艺术融合”。
  科技一方面改变了我们对材料的定义,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材料的可能性,使其多样化。声音、光影、电子都有着无孔不入的空间分布性,弥散在空间的各个角落。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手段非常恰到好处地构建了一个可供人沉浸其中的情境。沉浸性艺术成为科技对于艺术的最大改观,已为它构建出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逼真情境。目前,这些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运用在诸如世博会、博物馆、科技馆等展示型、教育型室内公共空间中。
  3 结语
  以上所分离出的问题和脉络试图构建出室内空间造型艺术、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教学的种种可能。正如本文在第一章中所论述的我们学科构建的课程设计这些都是一种尝试。无论从教学上,还是从社会现状来讲,室内空间造型艺术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它会成为一种潮流,它值得我们去尝试、发掘和发展。同时,其创作方法也应该成为新的探索课题。
  参考文献:
  [1] 比尔·布莱森(英).趣味生活简史[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13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当代国际环境下跨文化交际重要性随之凸显,文化空缺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本文试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角度,通过电影《刮痧》分析中美文化空缺现象内涵与表象并分析对策。  关键词:文化空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跨文化交际;电影《刮痧》  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某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现象在另外一個民族中不存在,从而使源文
期刊
摘 要: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是博物馆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创建公共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形式。微型展是博物馆临展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展示形式,具有文物极少、展示空间有限等特征,它既可作为小型综合性展览,也可作为小型专题性展览,在形式设计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博物馆微型展览从空间设计构思、装饰风格定位、展柜设计制作、文物展示安全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  关键词:博物
期刊
摘 要: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广州美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了研究生二级管理体系。本文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实行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二级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如何加强二级管理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美术院校  1 研究生二级管理的基本情况  广州美术学院(下文简称“
期刊
摘 要:在信息社会,大脑通过对信息的感知构建意识,由意识指导行为。本文以“三亚市旅游服务网站”为载体,通过对网站的信息构建,运用可视化的设计方法,进行文字和数据的可视化设计,促使公众对整个网站内容的吸收更加便捷。用户若要得到较好的信息体验,需要通过可视化的表达形式,这是利用人类的视觉和触觉通过大脑分析来接收信息的交互技术。本文设计三亚旅游服务网站的过程,主要偏向传统的信息图设计,以静态图的方式呈现
期刊
摘 要:毛织物是秋冬季服装的常用材料,凭借优良的服用性能,其成为使用最久远的服装材料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毛纤维织物服装逐渐走进国人的日常生活。本文对毛纤维织物的特性及使用与保养作了综述,恰当地使用可以提升毛织物服装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毛织物;使用;保养  随着人们对服装的外观、穿着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毛织物以其优良的服用性能逐渐成为人们秋冬季服装材料的首选。  毛织物是以毛纤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比较引人关注的舞剧作品如《红楼梦》《青衣》《莲》《野草》等多是以文学作品为依托,作品的叙事性都偏强,作品从叙事性向隐喻性的转化或递进的展现还不够。本文以舞剧《莲》和日本舞踏为分析对象,比较分析中外舞蹈中的哲学文化隐喻内涵。  关键词:《莲》;日本舞踏;隐喻  西方的艺术是一种手段,艺术家们通过艺术手段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出发层面是哲学。中国艺术的出发点是什么?现在国内有多少艺术作品的
期刊
摘 要:《猫汤》这部超现实主义风格动画片以童话讲述方式,从猫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现实,是关于人类向自然索取无度招致惩罚的寓言故事。其中隐喻的成长中的暴力,以及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足以考验成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在自身焦虑性的接纳度,让人反思我们对于生存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中的所为是否仍备受争议。来暗示出成人们内心深藏着的对于外部世界的不安和期待。  关键词:《猫汤》;超现实主义;动画片;日本;暴力  2001
期刊
摘 要:郭宝崑作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直接反映新加坡当下的社会状况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对新加坡文化的研究具有典型性意义。本文尝试分析其代表作《郑和的后代》中呈现的双重阉割,找出作者成功进行文化创伤操演的脉络。  关键词:郭宝崑;新加坡文学;阉割;文化创伤;操演  郭宝崑(Kuo Pao Kun,1939—2002)是新加坡当代著名的剧作家,毕生投身于戏剧活动,创作戏剧20多部。作
期刊
摘 要:《带方方看医生》是一本在古老中国水墨的传统影响下,在现代日本深入人性的素简风格追求下,在机缘巧合的特殊媒材尝试下的一本独特绘本。其中传统文化与画家个人机遇所展现出的个人特色的碰撞,生动、有趣、悠远、平和。恰如“禅”的意境,颇值得回味与研究。  关键词:儿童绘本;传统;水墨;日本  人生的轮回感是具有延时性的。在年长之后,你会发现面前所见之高山其实是自己领路而来,所见到的花朵亦是当年自己种下
期刊
摘 要:阿瑟·丹托作为20世纪比较有争议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其从哲学艺术终结、艺术节机制的丧失以及艺术史终结这三个方面推出了他的艺术终结论。但是艺术是没有终结的,只要人类没有灭亡,那艺术就会永远存在。同时,艺术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该年代自己的艺术,且艺术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终结哲学。  关键词:艺术的终结;阿瑟·丹托;艺术观;中心  0 引言  阿瑟·丹托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