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会超过5个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ki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古代有一优良传统:商人不准从政,皇亲不准经商。这是有道理的,为的是把金钱与正义和权力隔开。但是近来,中国新富们为了利益最大化,花大价钱雇佣经济学人充当说客以影响舆论甚至政策制定,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了,许多腐败由此而生。利所在处,众鹜趋之。一时间,不少中国经济学家们纷纷有了自己的“主人”。如此下去,作为科学研究的经济学术领域,怎么还能有坐得住的真学者?《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的专访可以说对这一现象的就里进行抨击、很能给人以启发,因此我刊特予转载,以彰其睿。
  
  《中华工商时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几乎只有经济学家在长袖善舞,经济学家因对政府决策独特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科学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我们几乎听不到来自其他学科的任何声音,你怎样看这种现象?
  丁学良我想这是因为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把一个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更高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我们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让一个目标压倒一切目标,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改革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些利益集团已经建立起来,等我们要纠偏的时候才发现要付出的代价已经很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思想界几乎听不到其他学科发出的声音,而老是经济学家在唱独角戏,就是因为在这些年里,很多人误认为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学的事情。其实不是,在任何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法律、社会学、政治学包括经济学本身还有不同的学科,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在某一个具体政策上。不同学科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社会学重视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公正,法学重视的是程序的公正,而政治学最重视的是政府的效率和成本。不可以剥夺其他学科只让某一学科讲话,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英文里,社会科学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种正常的、常规的方式下,互相对话、互相辩论,然后才能让决策层汲取不同学科的合理经验,使之变成一个综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
  
  《中华工商时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上?
  丁学良: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的学科,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经济学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很Public(通俗的)的学科呢?
  中国的经济学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中华工商时报》:您怎样看由经济学家倡导并参与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失误,如教育改革?
  丁学良: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很多所谓的经济学问题其实都不是经济学问题,在国际上,这些问题属于其他学科研究的领域,就是因为不让其他学科讲话,才出现了搞经济研究的人什么都可以谈的情况。再加上在中国,经济学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所以很多不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和讨论方式,最后都以经济学的名义在说话。这样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不出问题才怪。
  
  《中华工商时报》: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家有那么多的批评和指责?
  丁学良: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西方从事经济科学研究中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只能受银行、投行的雇佣,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所谓的经济学家所做的事情和西方国家银行里的经济分析师比较像,他们是为一个产业说话,只是水平还不如他们。国外最好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全世界最好的经济系当教授、做研究。
  
  《中华工商时报》: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丁学良: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如果那样的话,是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来的。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当大官,但他们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得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
其他文献
2005年的云南似乎注定要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多事之秋,留下几抹耀眼的亮点。云南工行的人力资源改革、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腾冲行动”无不令圈内外人士驻足。11月14日,来自全国各地50余家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在北京参加完第九次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后,风尘仆仆赶至昆明和保山,共同见證了全国首例跨区域不同法人银行共用一个综合业务处理系统进而实现全面业务合作的协议签订仪式。两家银行的全面业务合作对
期刊
编者按:2005年10月19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拥有注册资本50多亿元、股权结构多元化、国内资本金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将会以何种姿态立足于中国银行业之林,将以何种精神来面对北京城乡客户,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首任行长金维虹。虽然他来北京农村信用联社只有半年多,虽然一直忙于农村商业银行筹建方面的事务性工作,但这位曾在央行工作、刚从深圳城市商业银行行长位
期刊
众所周知,2004年是我国在处置德隆系和十数家券商危机,在个人债权收购政策上有重大突破的一年。10月15日,由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以下简称《收购意见》)。11月10口,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了对辽宁证券个人债权进行收购的公告,昭示着我国对风险金融机构个人债权收购的正式启动。2005年1月28日,上述四部门又发布《个人债
期刊
编者按: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改革的未来方向。作者之中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是伦敦经济学院金融市场集团的终身荣誉教授和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前委员;曾晓松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现任职于一家全球投资银行。  过去的十年之中,中国的金融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商
期刊
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BANK,又称KBANK)创建于1945年6月8日,至今已经有了60年的经营历史,是目前泰国第二大商业银行。泰华农民银行开业初期只有8人,注册资本只有500万泰铢(约合现人民币48.5万元),到2004年底。员工人数已经超过9000人,总资产已达8245.51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264.S7亿元),净资产6666.5亿元泰铢(约合人民币1313.3亿元),净利润153
期刊
编者按:本文是美国特约编辑詹姆斯·巴茨博士的荐稿。迈克尔·斯塔腾博士(Michael Staten)是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通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较,他认为,由于美国较早地建立了全面征信体系,美国的信贷市场尤为发达,美国各阶层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低收入的人、年轻人,从中获益颇多。  美国征信机构关于消费者信用的数据已经成为美国贷款机构做贷款决策的基石。由于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
期刊
第七届20国集团(G-20)财长和行长会议日前在中国召开,主题是“全球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20国集团会后公布了《会议联合公报》、《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和《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向国际社会表明了其决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愿望和主张。尽管会议议题广泛,成果较多,但似乎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最为发达国家所关心。尤其是,美国对G-20中的发
期刊
编者按:  当前,银行与企业似乎处在某种互相的埋怨当中。一方面,银行抱怨企业诚信不够,信息不真,经营不稳健,见异思迁,忠诚度差;另一方面,企业总是抱怨银行服务手段少,贷款水平低,没有担保就不知如何做贷款,总是嫌贫爱富,需要钱时不拉一把,不需要钱时则不请自来,银行总是在不需要时出现。  看来银企之间需要互动,需要对话,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互信关系。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应主动检讨我们自己对企业信息的收集能力
期刊
编者按: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究竟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一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近日,本刊记者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卢中原先生谈了谈他的看法。他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对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高位趋稳,稳中趋降”。作为中央第一智囊机构的研究专家,卢研究员观察和分析我国经济形势的视角、方法及由此形成的观点,想必有其独到之处和启发意义。    《银行家》:卢部长,目
期刊
经济发展带动金融高速发展    《银行家》:江苏经济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那么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江苏金融业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状况?  周忠明:应该说在2000年以前江苏的金融业发展与江苏经济的表现并不相称,主要表现在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并不高,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比较重。从2002年起,江苏金融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江苏的特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