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名物化转化过程所带来的形式上的变化及概念意义变化,继而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讨论了名物化的转化手段及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名物化;概念意义;转化手段
名物化是英语书面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历来都是是各语言学派进行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早将名物化研究列入其语法框架的学者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Jespersen。在此之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中的Chomsky、 Lester,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Matthiessen以及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等都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新途径出发,列入语法隐喻的范畴内进行研究。
1 理论问题
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而形成的,人们在系统中的选择某种组织方式或表达形式而非别的形式是根据所要实现的语义功能而进行的有动因的活动。韩礼德认为名物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是创造概念隐喻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Halliday, 1994:352)。它是指小句的任何一个成分转换成为具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句法功能的独立成分的语法过程。根据其描述,名物化过程往往需要把小句程式(clausal patterns)变为名词化程式(nominal patterns),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用其他的词代替原来的词,并不一定是同源词之间的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词与词之间的词性变化,而且涉及词组之间的转化、小句之间的转化、以及几个小句缩略为一个小句等现象,这期间不仅有形式上的变化,也发生了语义方面的变化,而且语义变化将起到主导作用。
2 英语名物化的转化手段
我们将英语名物化的转换过程分为隐性和显性。隐性的历时过程较难考证,属于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文在此主要尝试考察名物化的显性表述方式,本文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来阐述名物化的转换手段。
2.1 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变化是英语名物化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转化手段。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给动词或形容词加名词化标记(nominative marker),主要是利用词缀,尤其是加后缀派生,如-er,–ion,–ment,–ness等。第二,动词或形容词的原形自指化,即同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在充当不同词性时的词义不变,如response,detect,excuse等,但会发生某些读音上的变化,如重音的位置。第三,变为动名词(gerundive)。这一类是由表示具体动作过程的动词转化而来的,如walking, watering等等。这类词在转变之后通常出现在独立主格结构或介词短语中,表示时间、条件、因果等前后承接关系。这类句子能够简化句子结构,使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另外,一致式中带有人为因素的人称代词、某些语气词和表示时态的词在转变过程中都会被省去,以免主观色彩太浓,缺乏说服力。
2.2 句法层面
在句法层面,主要表现为句式的变化。一致式的表达通常较为复杂麻烦,在被名物化后,各类关系从句、复合句基本上都转化为简单句,关系代词被各种表示逻辑关系的动词、介词或介词词组代替。例如,因果关系:cause, result in, result from等;时间关系:after, before, with等;条件关系:on, by等。其次,一致式中用and, but等连接词连接的并列句也会在名词化后变为简单句。另外,由主动句变为被动句也是名物化句式变化的一大特征之一。被动句中去除了人为因素,能使句义变得更客观,更令人信服。
以上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的分析是从形式上来看名物化的转化过程,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内容的改变,即语义的变化。形式和语义是两个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时,语义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形式上的变化。科技文体要求达到客观、简明、精确的意义表达效果,必然要使用一种概括性强、结构紧凑的句式,名物化形式便能满足这种要求。这同时也体现了文体对结构形式的要求。
3 启示及总结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名物化列为语法隐喻的形式之一,它是引起概念隐喻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概念意义变化是极为重要的,它会进一步影响到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的变化。名物化把小句程式变为名词化程式,由单纯表达过程意义转化为过程意义和参与者意义的统一体,在将两个小句合并为一个小句时,创造了新的过程并将原先的小句变为了参与者,创造了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使具体意义转化为抽象意义,从而达到更客观、更精確的意义表达。名物化将复合句转化为简单句后,关系代词所表达的前后逻辑关系相应地由动词或介词来表现,使结构更简明,前后意义关系更直接、明晰。名物化是书面语体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领域中的许多问题仍然还是各语言学派争论的焦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2] Jespersen, 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24.
[3] 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 范文芳,汪明杰. 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物化现象的研究[J]. 外语研究,2003(3):15-18.
[5] 肖建安,王志军. 名物化结构的功能及变体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9-11.
关键词:名物化;概念意义;转化手段
名物化是英语书面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历来都是是各语言学派进行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早将名物化研究列入其语法框架的学者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Jespersen。在此之后,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中的Chomsky、 Lester,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Matthiessen以及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等都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的新途径出发,列入语法隐喻的范畴内进行研究。
1 理论问题
语言系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而形成的,人们在系统中的选择某种组织方式或表达形式而非别的形式是根据所要实现的语义功能而进行的有动因的活动。韩礼德认为名物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是创造概念隐喻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Halliday, 1994:352)。它是指小句的任何一个成分转换成为具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句法功能的独立成分的语法过程。根据其描述,名物化过程往往需要把小句程式(clausal patterns)变为名词化程式(nominal patterns),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用其他的词代替原来的词,并不一定是同源词之间的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词与词之间的词性变化,而且涉及词组之间的转化、小句之间的转化、以及几个小句缩略为一个小句等现象,这期间不仅有形式上的变化,也发生了语义方面的变化,而且语义变化将起到主导作用。
2 英语名物化的转化手段
我们将英语名物化的转换过程分为隐性和显性。隐性的历时过程较难考证,属于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文在此主要尝试考察名物化的显性表述方式,本文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来阐述名物化的转换手段。
2.1 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变化是英语名物化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转化手段。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给动词或形容词加名词化标记(nominative marker),主要是利用词缀,尤其是加后缀派生,如-er,–ion,–ment,–ness等。第二,动词或形容词的原形自指化,即同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在充当不同词性时的词义不变,如response,detect,excuse等,但会发生某些读音上的变化,如重音的位置。第三,变为动名词(gerundive)。这一类是由表示具体动作过程的动词转化而来的,如walking, watering等等。这类词在转变之后通常出现在独立主格结构或介词短语中,表示时间、条件、因果等前后承接关系。这类句子能够简化句子结构,使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另外,一致式中带有人为因素的人称代词、某些语气词和表示时态的词在转变过程中都会被省去,以免主观色彩太浓,缺乏说服力。
2.2 句法层面
在句法层面,主要表现为句式的变化。一致式的表达通常较为复杂麻烦,在被名物化后,各类关系从句、复合句基本上都转化为简单句,关系代词被各种表示逻辑关系的动词、介词或介词词组代替。例如,因果关系:cause, result in, result from等;时间关系:after, before, with等;条件关系:on, by等。其次,一致式中用and, but等连接词连接的并列句也会在名词化后变为简单句。另外,由主动句变为被动句也是名物化句式变化的一大特征之一。被动句中去除了人为因素,能使句义变得更客观,更令人信服。
以上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的分析是从形式上来看名物化的转化过程,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内容的改变,即语义的变化。形式和语义是两个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时,语义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形式上的变化。科技文体要求达到客观、简明、精确的意义表达效果,必然要使用一种概括性强、结构紧凑的句式,名物化形式便能满足这种要求。这同时也体现了文体对结构形式的要求。
3 启示及总结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名物化列为语法隐喻的形式之一,它是引起概念隐喻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概念意义变化是极为重要的,它会进一步影响到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的变化。名物化把小句程式变为名词化程式,由单纯表达过程意义转化为过程意义和参与者意义的统一体,在将两个小句合并为一个小句时,创造了新的过程并将原先的小句变为了参与者,创造了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使具体意义转化为抽象意义,从而达到更客观、更精確的意义表达。名物化将复合句转化为简单句后,关系代词所表达的前后逻辑关系相应地由动词或介词来表现,使结构更简明,前后意义关系更直接、明晰。名物化是书面语体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领域中的许多问题仍然还是各语言学派争论的焦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2] Jespersen, 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24.
[3] 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 范文芳,汪明杰. 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物化现象的研究[J]. 外语研究,2003(3):15-18.
[5] 肖建安,王志军. 名物化结构的功能及变体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