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书画藏鉴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叶知秋看轮回
  
  中秋已过,渐生凉意,江南小城于湖居士张孝祥故里、“归去来堂”之畔的镜湖边,垂柳尚绿意满枝头。这镜湖原名陶塘,清乾隆年间芜湖画家黄钺曾有一篇《于湖竹枝词》咏怀宋高宗钦点的状元、于湖居士张孝祥和其父张祁在陶塘所筑的“归去来堂”:“升平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一自归来堂没后,顿教风月属陶塘。”早在宋代张孝祥之父张祁筑堂后所咏的《归去来堂》七律中即有“花柳番番雨后新”之句,《四朝闻见录》也称张孝祥38岁因病归里待亲时,“捐田为池,种芙蕖杨柳”,可见此湖植柳之历史。我的书屋恰在已不复旧观的张孝祥故居旧址“状元坊”之上,每日读书观画之暇,推窗即可见新建的“归去来堂”和这湖边杨柳。平日不曾在意,这几天一细看,心中倒平添些许新意。这垂柳之绿已非初春娇嫩之绿,亦非盛夏葱郁之绿,而是绿中呈显一丝嫩黄,犹如秋日人们常易生出的悲凉之情一般,并非悲从心生,而是天人相感知也。试想待到冬日肃杀之气一至,此等秋日中之绿叶即不复可观了。(图0做底)
  


  由一叶而知秋至,想到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现状似也与大自然的生、荣、枯、寂、再生相同,经历着起步、加速、火爆、盘整、低谷、若干时后再从头来过。想来这书画艺术品市场是由人操纵着生存在这天地间,故尔也有如天地之春、夏、秋、冬四时轮回;如人生之由生而盛、由盛而衰、由繁衍而传承的轮回。所以古人视收藏之物为过眼云烟,我觉甚是恰当;而今人视收藏之物为人民币则显太俗,但也不无道理,商品社会使然。
  转而想到这与人们的艺术品收藏过程也可相参看,收藏是由不懂的生、到渐知的熟、再到玩转的透;但人一入透则此物已非彼时之物了,或卖、或赠、或捐、或传于后人,与已即不相干,这物又与下一个入此道之人开始发生关系,似也是一个轮回。这个轮回倒是明智、聪慧之人的玩法,而一些有钱时不懂、玩懂了已没钱的人,则比较尴尬,但玩懂学会了知识,也是一件大功业。最可悲的是那些玩了一辈子也没懂的人,则就不入轮回了。
  自古以来的中国书画家们,也是要分轮回和无轮回的。成就事业的书画大家,初学时亦稚嫩,继而精进,后再自成面目,至老真正懂了,始觉自已有不足之处,待正果一成,也就是下一代人入学之楷模了,自然成就了轮回。但这毕竟是极少数有天分的人才能成就的,大多数画人,则最多成一时之名,享半世之风光,就已很不错,后世就有名无实了。像当代众多人名吹上天、画作卖“天价”的“大师”们,将来如何,我们只需观前世之画人即可知。过早的不说,就以民国为例,当时享有虚名,书画卖价甚高的很多画人,现在已不见繁荣,整个民国时期能被后人奉为楷模,并愿掏大钱收藏其作品者不过五、六人。
  
  鹦鹉学舌与“创新”
  
  鹦鹉学舌,对鹦鹉而言,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它不说鸟语,而改讲人话了。不过同时它也迷失了本性,只为迎合主人的欢欣;而对它“创新”学会的人话,它只是会说一点,到死都不会知道所说是什么意思。(图1)
  当代中国的美术界,不管国画、书法、西画、还是变种的彩墨画,似也有这种现象。不少人不愿遵循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正常发展规律,心境浮燥,总觉得成名太慢,更不要说考虑身后名了;或想尽快发财、享受人生;在自身绘画技法基础和学养尚未修练成熟之时,便盲目求新、求变,美其名曰:创新。古人早就说过这属“求脱太早”,如真是不世出的天才艺人,“一超直入如来”实现“创新”,自成面目,也是有可能的,但大多数艺人是只能“积劫方成菩萨”的。于是等不及的这些人就将传统中表现得很美的,偏弄得特丑;传统中规矩有度的,就让你狂怪不识。还美其名曰“有时代精神的现代派”或其他什么派。你若提出反对意见和看法,他就说你没有现代艺术修养。以我浅见,“美术”应该是以示人以美为宗旨,“创新”也应是实现一种美的创新,如变成“丑术”就应另立科目,与“美术”不是一个范畴了。
  
  “怕”是为何
  
  曾听一僧人解释“怕”字何意,他说:“怕”字是“竖心”加一“白”,就是心中空白,也就是不知道、不懂,于是产生恐惧,所以会“怕”。此论是否出于典故不得而知,但觉颇有禅机。一方面心中空白会产生“怕”,另一方面禅家又要求出家修行人心中要“空”,可能此“空”与彼“空”不同,这也许就是佛家禅语机锋的妙处。
  初入书画艺术品市场搞收藏的有些人也会“怕”,也是因为不懂,对这个领域专业知识可能是空白,所以“怕”。“怕”不能辨识真伪,而“吃药”买了赝品;“怕”不知道市场价格的真实行情,而当“冤大头”多掏了钱;“怕”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综合指数考量不透,而买回自认为是宝,大家都认为是草的普通货色。等这一切学会了就不怕了吗?我看一部分人可能会更“怕”了,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一行水的深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就没了。只有少数人如悟透了禅机一般,掌握了市场规律,像进入了佛家修行境界的“空”之中,才无所谓“怕”了,因为书画艺术品收藏本来就是精神贵族们的游戏。
  


  “吃药”责任三七开
  
  清人刘鹗所著《老残游记》中,主人公老残曾说:“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我看名家书画收藏中,藏家受骗买假“吃药”之事也是如此,坏于制假、贩假者也只有十之三四,而坏于“伪专家顾问们”和不懂装懂、一心只想“捡漏”获取超值利润的自已,倒有十分之六七也。我这样说并非是为制假、贩假者开脱,也不是说打假不好,而是说进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准备收藏买东西前,就应先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因为知道如何打假和避免买假“吃药”,是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收藏心态,才能做到的。而且还必须要认清这里面的辨证关系,就如徐建融先生所言:“买到假画,自己要负责。这跟买到假酒假药不一样,它们需要商家负责。因为假酒假药不吃不知道,吃了要出人命的,鉴定假酒假药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程序,一般人没这个能力,所以商家和政府要负责。而假艺术品的鉴定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商家和个人一样都是通过眼睛看,所以需要自己负责”。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谈揭露骗子的文章里也说过:“要是人人识货,假货就不会在市面上出现了。”
  
   艰辛始“成佛”
  
  有一故事说:“在庙中有一尊花岗岩石雕的佛像,每天受着广大香客们的顶礼膜拜,和这尊石佛像同出一山的花岗岩石做成的台阶,则心生不服。一日,石台阶对石佛像说:你看我们同出一山、长在一起,同是一石所做,为什么你受人膜拜,而我却让膜拜你的人踩在脚下,踏来踏去?石佛像听后,并不生气,只是淡淡地说:因为你只是用四刀就做成,而我则是受了千刀万剐。”(图2)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名家书画收藏中的普通收藏者和投资者与鉴定大家和真正的收藏鉴赏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就如雅昌艺术网一博友在其“戏说收藏之死亡率”的博客中所说:“搞收藏,难免会买到赝品。有人将赝品占藏品的比率戏称为‘死亡率’。死亡率高低,是衡量一个收藏者收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死亡率80%以上的,为未入门者;死亡率在50%以内的,为初入门者;?死亡率在20%以内的,为有眼力的收藏者;?死亡率在5%以内的,为收藏专家了;死亡率在2%以内的,为专家中的专家了;死亡率为零者,那他肯定不是人了,因为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能到此境界者,只剩神也!”他所说的这死亡率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不同名家书画收藏者自身修练的差距,看其是“四刀做成”,还是受过“千刀万剐”。这其中有众多是一知半解便跟风的 “四刀做成”者,只有少数是历经磨难、苦学不已、受“千刀万剐”始慧眼觉悟者。因此能否最终成就名家书画收藏的事业,成为一名真正的书画收藏家,我想也应如修练成佛一般,要有慧根、有修养、有恒心、能觉悟且无过分的贪欲才可。
其他文献
2003年4月-6月,浙江省考古所和东阳市博物馆联合发掘了一座春秋末期的越国贵族墓。墓葬位于东阳市六石镇派园村一座名叫前山的小山之巅,其独特新颖的形制结构和大量玉石饰品的出土,都是这些年来越国贵族墓中的首次发现。    木椁墓室与石砌甬道相结合    发掘前墓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土,封土墩呈东西向椭圆形(长径36米、短径26米、中心最高处达4.7米)。封土全部经分层夯筑而成。发掘表明,这是一座平地起建
期刊
50年前,如果有人说他收藏了一件元青花瓷器,绝大数人都会不知所云。如今,元青花瓷器已成为收藏界追捧的热点。自从 “鬼谷出山”青花罐以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后,元青花瓷器更是藏界焦点。近年,不少藏友请我鉴定“元青花”,但可以说,这些“元青花”百分之九十九是现代仿品,只有极少数是真品,且真品多是些高足杯、鸟食罐之类的小品,大型重器凤毛麟角。     元青花瓷器的仿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其他
期刊
在艺术品市场,环碧堂和“堂主”李国胜可谓声名显赫。  李国胜是位商业天才。6岁时即开始易货贸易的实践:用烧饼换东西,再用东西换更多的烧饼。1966年,12岁的他贩卖毛主席纪念章。10年后,又倒腾起邮票。上世纪90年代初,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证券投资者。1994年秋,正在金融界纵横的李国胜与艺术品市场遭遇:在中国嘉德秋拍预展上,李国胜被美国画家陈逸飞《山地风》所震憾,并与朋友以286万元竞得,创当年
期刊
3月的纽约是亚洲艺术的春天。  一年一度的纽约亚洲周拉开了帷幕,作为主要活动的第12届纽约国际亚洲艺术博览会于3月23至28日如期举行。此次博览会共有57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亚洲艺术交易商参展,再加上博览会周边大概100余家的会外展,纽约俨然成了亚洲艺术的百花园,百花争艳,热闹非凡。与往年一样,中国艺术品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巨头亦循例在亚洲周期间举行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
期刊
曾几何时,“鉴宝”活动风靡了中国大陆的角角落落。门可罗雀的博物馆现状,丝毫没有影响芸芸众生对文化财富的憧憬。媒体上的“鉴宝”栏目、都市中的“鉴宝”集市、收费昂贵的“鉴定”培训班、规模不等的“鉴定”机构、形式各异的“鉴宝”俱乐部风起云涌,演绎着一幕幕财富神话。其中的核心人物——“鉴定专家”们,凭着万众瞩目的神奇手段,点石成金,指点着收藏投资的得失,勾画着热衷于“鉴定”活动的大众百态。  网络时代的今
期刊
有杂志把我美称为“独立的感受者”,现在我倒是很乐意接受这个雅号。从工作性质来讲,我是社科界的理论工作者,与文博界不沾边;从收藏的经历来讲,我只是爱好,对古代艺术的爱好,与故事多多的古玩商界不搭界。所以,出于职业道德和人格,我的“独立感受”是真正“独立”的。既如此,我想说的,也是痛快淋漓,绝不要看别人的眼色。     近10年间,中国的民间收藏大军迅速壮大,据说目前已达7000万之众。随着市场经济的
期刊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有限以及传世品数量稀少,长期以来不被人们认识,甚至一度认为元瓷粗糙。即使是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把一些明初洪武时期及明中期生产的较为粗糙的青花瓷器误定为元瓷。直到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约翰·波普先生结合收藏在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瓷器进行研究,指出14世纪(元代)
期刊
古今富有创意的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他们的艺术变化和发展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渐进式的,甚至还会出现反复,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他们的艺术变化并非完全是自我的变化,而是与社会发展、文艺思潮、商贸经济和艺术发展自身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常常是某种社会思潮的变异影响到画家的艺术观念,使他的艺术年轮向外放大了一级。对古代书画家的系统研究就像面对一块被横切的原木,应找出其变化的艺术年轮。明末画家丁云鹏就是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在古陶瓷等文物的科技鉴定领域的介入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别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热释光技术和成分判别法。如果说传统目鉴主要是从器型、纹饰绘画、工艺痕迹等外观形态等方面进行判断,与之相比,自然科学技术鉴定法更多的是从古陶瓷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等内在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目前,人们对传统的目鉴法了解较多,但对自然科学技术鉴定法还不甚了解。 
期刊
元青花的仿制仅有20年的历史,在所有的仿制瓷器中是个新军。没有证据表明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人仿制过元青花。尽管历史上中国人的作伪匪夷所思,但的确没有人染指过元青花。原因很简单,美国人波普博士从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研究元青花,当他的“至正型”元青花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也仅限于学术上的成就,与商业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元青花真正得到全世界的商业关注,不过20年的光景。     趋利是作伪者的唯一目的。在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