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_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这是很多教师心中永远的“结”。评价引领潮流,审美驱动行为。当我们把好课的标准设定在“多多益善”和“以腴为美”上,教学所要做的事只能是加法以至乘法,教师面临的境况也只能是“明里摆阔暗中哭穷”。为诸多的公开课何以会演化“做秀”课,盛宴之后何以会落得消化不良?其罪不在开课教师,而在于我们的课堂评价视角和教学审美取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课堂教学更应该回归本真,而本真的教学最起码是有效的教学。
  在我看来,有效教学至少应该有以下两点:第一,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发展;第二,教师应当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如果硬要每节课都要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通常就只能“贴标签”。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的结果反而使得目标的落实过于肤浅。对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绝不能急于求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也难实现其目标,它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中。然而,当前的一些公开课却更注重“怎么教”,而忽视“教什么”,显然这很可能不是有效的教学,也不符合我们的本真教学。
  因此,对这些目标必须做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应遵循怎样的规律?随后在课堂上边讲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把蜡烛移到焦点之内、焦点之外与两倍焦距之间、两倍焦距之外、焦点和两倍焦距处,在每步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及时记下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和蜡烛到光屏的距离(像距)及所观察到的像的特征,最后教师让每一小组选派一人汇报实验结果并由此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步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们只是被动的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完成“探究”,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探究。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因此,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
  三、活用教学方法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不少老师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将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当然,采用记忆性的讲授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采用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应认识到探究仅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学习形式。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对问题的探究切莫过于“开放自由”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对问题的探究,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甚至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
  如在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中,有关稀有金属的优良特性,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试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金”为何比其它金属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回答金的光泽好,有的回答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用于加工成各种饰品,有的回答金稀有,物以稀为贵,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问题中明确指出从金的化学性质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如果一味的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也顾此失彼,抓不住学习重点,造成了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对问题探究的过度“开放性”还体现在对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过于开放、漫无边际,结果是冲淡了探究的过程和意义。如在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七节探究“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活动中,一位教师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请大家在不许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猜一猜里面可能放着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可能是梨子、有的说可能是石块、有的说可能是一块糖果……对问题没作任何限制,对探究方法没作任何提示,就让学生随意的猜想,这样的猜想还有意义吗?换一种提问方式,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如“同学们,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盒子里可能放着苹果、橘子、乒乓球、玻璃珠、小木块、铁块等,请大家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通过摇、掂、闻等各种方法来猜一猜盒子里究竟放着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摇确定盒子里物体的形状,通过掂比较物体的轻重,再通过闻、移动时发出的声音、用磁体吸引等方法进一步确定盒子中的物体。如此设问和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探究的过程,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或情景时,切不可过于开放自主,要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提示,以利于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和活动,一味地放开,只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漫无目标,抓不住重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去探究,并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五、教学设计“取”、“舍”有度
  教学不是卖弄,学生的头脑也不是容器。当教师竭诚“奉献”,恨不得把45分钟灌注得滴水不漏时,我们的教学肯定会患上“富贵病”或“肥胖症”——难以割舍且难以治愈。公开课和示范课为什么那么恼人、那么费事,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师怕别人说“寒酸”、说“不出彩”。于是,总想烹制“满汉全席”,总想展示“金玉满堂”,竭尽所有与所能,大做起“锦上堆花”的做秀文章,而忘却了教学也是“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我们倡导教学的归真,还教学朴素的面目;“风行水上”,少折腾,还教学灵动的精神。
  完整的上课,应当有一个综合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达成、课后反思。课“瘦”不下来,往往是因为教师准备与占有得太“充足”,预设与预期得太“美满”。加上现在流行网络共享,集思广益原本不错,但若由于太多的“取”,同一个知识点有很多不同的设计,不能忍痛割爱,以致内容越上越多,成本投入越来越高,但效果如何呢?富态的“教”造成了浪费,非但消耗了大量资源(包括教师的劳动),而且还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心理压力和空间侵占。因此,教学必须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必然要关注“投入与产出”。一句话,一切要为“学”着想——求内在绩效,求愿景实现。
  总之,实践证明,素质教育离不开有效教学,新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景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我们呼吁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绝不能以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新课程改革造成消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里所说的“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是语文课要培养的自学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学生
期刊
积极有效的互动是小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动”的多,师生群体互“动”的少;表面形式“动”的多,思维本质“动”的少;学生单向“动”的多,师生交叉“动”的少。表面上好像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是不是积极有效的的互动,不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真正的有效的
期刊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此外,古代流传下来的众多故事,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
期刊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给全体老师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纵观近年来课堂改革走过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走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道者,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我们走过困惑,走过浮躁,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静心瞑思: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质的飞跃
期刊
【摘要】藏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创作出了多如繁星般的歌舞、音乐,而其中独树一帜的歌舞品种——“卓”鼓舞,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独特、舞蹈技能难度高、文化底蕴浓厚等特点在西藏各地广为流传。被誉为 “活标本”、“活化石”。本文主要通过西藏对西藏山南地区琼杰卓;夺颇章卓;日喀则地区色玛卓;拉萨墨竹工卡卓等地“卓”鼓舞的田野考察,  结合历史、音乐、民俗、舞蹈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各个时期
期刊
水墨画又称中国画,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艺术。最近,幼儿接触过几次毛笔,对使用毛笔甚是感兴趣;也欣赏过一些水墨作品,对水墨作品情由独钟。是因为中国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色,加上幼儿作画大胆,构思夸张的特点,所以幼儿喜欢用毛笔蘸墨画画。随意点画,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干可湿,挥洒自如,变化天穷,痛快淋漓。区域活动中幼儿尝试过用毛笔画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何不让幼儿尽情地挥洒一回。基于此,设计了水
期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那么,什么是多媒体呢?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
期刊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
期刊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越来越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重结论轻过程,条块分割,时间跨度大,学生感觉非常难学,不易掌握,再加上历史试题由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许多学生即使平时死记硬背也很难考出好成绩。久而久之对历史不仅不感兴趣,甚至会产生憎恶的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喜欢上历史课,并能够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呢?这是新课改之后我一直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然而最近在网上看到袁腾飞老师的授课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怎样走进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成为一个全新挑战的问题。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及认识,我认为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只重视传统知识技能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