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所检察部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现途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wo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修订后刑诉法赋予了人民检察院对被逮捕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新职责。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检察机关内设部门承担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进行了细化分工,明确了监所检察部门在监所检察工作中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可以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修改后刑诉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其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解决看守所居高不下的羁押数量,减少不当羁押,改变以往“够罪即捕,一捕到底”的羁押形式,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轻看守所压力,降低诉讼成本,降低发生监管事故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对在押人员权益保障的一种救济途径。这一制度体现了法治与文明的进步,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在新的刑诉规则起草制定过程中,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产生了较大分歧,最终决定由检察机关的侦监、公诉、监所三个部门共同负责。法律规定已经明确,监所检察部门对在押人员被逮捕后有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职责,下一步是如何发挥监所检察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羁押必要性审查职责。
  由于监所部门不是案件的承办部门,其审查羁押必要性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且掌握着大量的羁押信息及在押人员的羁押期间状况,因此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监所检察部门也存在制约开展此项工作的瓶颈,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是:监所检察部门承担对监管活动和刑罚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职责,仅对在押人员基本情况和简要案情有所了解,对案件事实、证据及其变化的了解很少,不利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监所检察部门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现途径概括起来可以分述如下。
  一、检察室为主导,实行专人负责
  驻看守所检察室是检察机关的派出机构,检察人员长期驻所,对看守所的监管和刑罚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驻所检察官通过日常的入所、巡视、谈话、志账表登记等工作环节掌握全部在押人员的基本信息,对在押人员羁押表现、简要案情、身体状况、羁押期限均有所了解。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对象是逮捕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此这项工作由检察室为主导开展起来更为方便快捷。
  但是,传统的看守所检察业务中并未包含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在传统业务工作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以原有派驻检察人员兼任此项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影响规范地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质和量都会大打折扣。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需要对案情非常熟悉,对口供、证据及其变化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的获取都必须与侦查、审判机关(部门)及检察机关侦监、公诉部门发生联系;采取非羁押措施是否可行,这些需要到办案机关(部门)阅卷,征求办案人员意见;要提讯在押人员、征求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被害人、社区意见等大量走访调查工作,而承担日常驻所检察的人员是无暇顾及的,会产生顾此失彼的弊病,不能有效开展必要性审查工作。因此,驻检室应当指派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才能保证开展审查工作的效果,保证办理审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二、建立通报机制,及时获取信息
  看守所是对在押人员直接管理教育的场所,实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管理,监管民警对每一名在押人员的身体状况、表现情况都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因此,驻检室与看守所建立通报机制,及时获取在押人员信息是非常必要的。监所部门要与看守所召开联席会议,向看守所通报修订后刑诉法和刑诉规则中规定的驻所检察部门新的工作职责,其中包括对逮捕后的在押人员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要求看守所履行情况通报制度,对于发现无羁押必要的在押人员要及时向驻检室通报,由驻检室依法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
  三、刑检部门联动,收集案件信息
  为了积极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成立以侦监、公诉、未检、监所负责人为成员的羁押必要性评估小组,形成驻检室牵头,刑检部门共同参与审查、评估格局。侦监、公诉、未检部门向驻检室开通了案件信息网上查询系统,一体化的格局使驻检室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检察局域网了解有关案件事实、证据情况,以方便进行羁押必要性评估。
  四、收集证据材料,及时提出建议
  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后,驻所检察官应当及时地调取证据材料,以证实是否有继续羁押的必要性。通过提讯在押人员、同监室人员,与监管民警谈话了解在押人员身体状况、羁押期间表现等情况;到在押人员所在单位、社区了解在押人员是否有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条件;到办案部门了解案情,复制案件相关口供、证据,征求办案人员意见。以上这些工作都应当形成规范的书面证据材料。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评估,制作审查报告,对于无羁押必要性的,向办案单位发出建议书。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检察机关诉讼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全新的职能,开展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水平。要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做实做细,以减少看守所不必要的羁押,降低羁押风险,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河北区 300142)
其他文献
摘要:在办理被害人为“无名氏”的交通肇事案中,因为无法找到被害人的亲属,致使在诉讼时原告不能及时就位,且相应的法律制度缺失,导致被害人维权不能,刑事被告人赔偿不能,进而演变成一部分能够赔偿且愿意赔偿的刑事被告人丧失了得到轻缓刑事处罚的机会。在理论界还在为此争论的情况下,法律实务界便已开始对此类案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以检察机关督促地方民政部门代“无名氏”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的形式为其典型。就上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中有关监事居住执行现状及新法颁布后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为自侦部门寻找一个合理应对新法关于监视居住执行的路径。  关键词:监视居住;侦查能力;侦查羁押  监视居住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诉讼而适用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诉讼手段,但在强制性上又远未达到羁押程度,从而具备了替代羁押的功能。在规范层面,监视居住通常适用于符合羁押条件,但犯罪情节轻微或者社会危害不大、
期刊
取得时效是一项古老的制度,所谓取得时效,也称时效取得,即无权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它物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和继续占有他人物过一定期间,而取得所占有物的所有权或其它权利的制度。  一、取得时效制度的价值  取得时效制度,使得对物没有权利的占有人取得对物的权利,其存在在于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其价值主要在于:  1.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谋求社会的安定,禁止占有与所有权或其它物权之间无休止的纷争。
期刊
摘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再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简易程序的改革是这次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次修改也给检察机关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笔者试图从实务的角度出发,探索简易程序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粗浅的构想。  关键词:简易程序;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的对策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
期刊
基层检察院的统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从基层院目前的统计工作来看,漏报、错报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基层院检察工作客观数据的准确性,笔者拟结合基层院统计实践,就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今后如何做好检察业务统计工作提出自己看法与建议。  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追求好的考评结果,得不偿失  统计数据是上级院对下级院业务部门考核的依据,个别部门为追求好的考核结
期刊
信访在中国历史悠久,老百姓通过信访的形式来寻求救济也源远流长,并长期积淀于民众心中,乃至今日在广大群众中依然有深厚基础。涉诉信访既是法律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当前,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使矛盾纠纷多发,而非法律救济渠道的涉诉信访,以其低成本成为大多数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许多当事人维权的首选方式。近期,笔者对涉诉信访联动化解机制进行专项调研,以期对彻
期刊
为进一步解决申请执行人的急需,减少涉执案件的信访量,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效的缓解因“执行难”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我院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执行工作,建立了“执行周转基金”专户,结合法院实情,推出“执行周转基金”制度。自2011年以来,已支付困难的被执行人款18.6万多元,12起案件的申请人从中受益。今年开展“转作风、树形象”整顿活动以来,我院加大“执行周转基金”制度的运
期刊
摘要:浙江两法院通过淘宝交易平台进行网络拍卖的司法改革尝试,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本文通过解析拍卖权的本质,明确拍卖权是法院执行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拍卖制度找到法理依据。最后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对于网络拍卖的制度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拍卖  一、第一次吃螃蟹——法院携手淘宝拍卖  2012年7月10日,浙江省法院系统与淘宝网合作开通的“司法拍卖平台”完成“首拍”,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
期刊
摘要:本文对身份不明的刑事案件的无限期羁押问题提出质疑,分析了该规定渊源、存在的原因、和对人权的践踏等不合时代理性的法治要求,并分析了补救的措施,提出完善该类案件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身份不明;羁押期限  一、两个具体案例  2007年11月,犯罪嫌疑人聋哑人2人因在商场盗窃被当场抓获,同日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因不讲(写)真实姓名,公安机关一直羁押到2008年月4日,在检察机关发现后,经协商建议
期刊
摘要:传统的盗窃罪以“秘密窃取”为典型特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犯罪形态的出现,学者们对“秘密窃取说”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公然盗窃”的说法。本文对比分析“公然盗窃说”之争,指出应当坚持传统的“秘密窃取说”,并在分析盗窃罪与抢夺罪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所谓的“公然盗窃”行为应当认定为抢夺罪而非盗窃罪。  关键词:盗窃罪;公然盗窃;抢夺罪  盗窃罪是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的侵犯财产的犯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