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学生创新思维培育中教与学实效性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理应担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整个创新型思维与能力培育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联系,如何通过教学培育、渗透创新的思维,这就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創新精神,创新理念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会使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通过赋有创造性思维的优质教育,也将进一步激发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教与学才会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思维 创新意识自我培育 教师创新素质 教学实效性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课题:《理工院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用研究》,湖南省教改项目:《理工科高校思想政冶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00-01
  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 “思政课”教学时应该渗透的一种思想, 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这种观念树立、学生能否热忱学、老师教学能否提升程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以教师自身创新素质提高,促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相长, 相互融合,达到点燃学生思想潜能的火花、思维拓展、创新能力激发的目的。
  教师有无创新性是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需改变观念,授课既要有理论深度,不显枯燥,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境界得到升华;又要生动、贴近现实,不流于形式。在注重学法指导、聚焦启发思维的同时,应促使各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其次教师的水平对于课堂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学校应提高教师等创新要素在工资、奖励、职称中的权重,让善于创新者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样教师就会花更多的精力用于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开展问题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问题出现,并将已知信息加以组合将学生思维引导到未知领域,使其产生疑问,挖掘出疑问中所隐含的创新点,从创新点中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这些新的知识信息,并能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不要成为旁观者和裁判者,要以参与者的姿态勇于和学生辩论,关注思维过程,理性的点拨,这样,教师凝聚于知识中的教学心得、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得以质的飞跃;其三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便是空头理论,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厉炼,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生活阅历,汇聚思想能量,发展各自特点,求同存异,彰显个性,合作创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基层,了解现实生活,认清肩负的责任,感触社会跳动的脉博,才能寻找到创新的源动力,让它折射出时代的光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创新促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师也可将课本理论和自己的科研理论成果与整个教学结合起来,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来,双方才会做到教中有悟、悟中有学、学中助教,协调发展。
  2.学校应营造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学生要心中有向往、目标,让创新能力培育从 “跟踪老师”为主,向“教与学并行”、“领跑知识”为主转变。
  虽然思政课程承坦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往往只成了学生挣学分的必修课, 难以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兴趣。除了老师和学校的努力外,学生应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研究型学习。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 充分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的激发潜能,让学生心中要有向往,目标,这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创造性品质也是激发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一旦思想开阔了,才能转变观念,激发求知欲、好奇欲、创造欲和质疑欲,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其实是在辨证否定中去开辟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诸方面的能力,使之更具开放性、自由性、社会性、价值性、敏锐性和系统性。有了对创新的兴趣,就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创新群体从以个人和小组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学校、社会这个集体大众创新互动转变;有了创新的思維,就应运用于课堂上,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主观见之于客观,所有事物及想法并非凭空,投身于实践,才会有感悟,接触社会,关注社会,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思维才会开阔,创新素质才会提高,创造型思维才会形成。对社会中的问题,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并能发现各种理论的不足和缺陷,激发起创新意识,达到培育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创新思维培育要与教学过程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识的强化,学生个人的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政课”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学,而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模式,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结合,教师和教育环境变成了模式的外因。作为外因的教师具有导向性,主要引导学生明确干什么,学生才会有目的性的学习,在正确的学习中滶发起自己所爱好的知识或专业的灵感,并付之于实践。同作为外因的”思政”课程更应注重与时俱进、增添全方位的创新因子。教师有了创新性教育观,学校有了民主自由和谐、协作竞争的精神环境,有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才会为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提供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但外因只起着辅助性作用,决定性因素还是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有学生自己变化了,才会对学习的兴趣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从而越能相互促进学识水平的提高和参与科研活动及项目研究的热情。如果学校在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中,再辅之以相应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将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促进教程体系的完善、实践教学观念的优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更加紧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教与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美忠.政治教学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1)
  [2]贾凤姿.《上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五个结合》.《求是》.2010年
其他文献
后殖民隐喻是解读萨尔曼·拉什迪作品的关键。拉什迪的《午夜之子》为读者呈现了诸多意象,通过穿孔床单和阿齐兹的鼻子、银痰盂及腌菜这几个意象,揭示了拉什迪对印度独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123-02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标准》还特别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现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同一个班级中,特别
【摘要】教师必须加大对农村学生的德育教育力度,针对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把德育融入课堂,培养孩子健康人格,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设计一些潜在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课堂生活”。  【关键词】农村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6-0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加之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学生的学习也不像从前那样轻松容易,小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如何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就成了现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小学数学作为今后理科学习的基础如何快乐学习,更是大家所热议的。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教育方式遭到摈弃,快乐学习法成为教育界探讨研究的一个主要话题。本文结合实际研究就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问题进行阐述,及如何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
通过媒体评论法、文献资料法等对里约奥运会我国女子羽毛球队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一向以统治优势的我国女子羽毛球项目遭遇严峻挑战和危机,暴露出队伍管理失序、传统优势遗失、忽
工程图样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高校的很多工科专业都开设了工程制图这门课程.通过分析非机类工程制图这门课程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课时少但课程内容多、练习千篇一律、学生无
【摘要】德育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实践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离开了实践,德育工作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生命力了,只有把德育工作植根于丰富的实践之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德育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全靠我们大胆去试去闯。多年来,我以很大精力投入学校德育工作实践,先后进行有少则数小时,多达数年的德育工作实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组织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指导学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在政府的视域下,有四个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政府、企业(就业市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增加大学生就
为了更好地了解韶关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情况,从大学生创业出发点、创业兴趣、创业成功因素、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师资匮乏、创业“短板”、创业最佳时机、“休
【摘 要】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异是一条主要的途径。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