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健康成长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uajian2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回归儿童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与他们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
  一、走近生活,在快乐中学习
  《风儿吹呀吹》一课,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让孩子们用心倾听一段大自然的风声,赋予这枯燥乏味的自然现象“风”灵动的生命,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又微笑着问孩子们:“你们见过风吗?”好多天真率直的孩子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见过!”但要他们说说风是什么样时,孩子们语塞了,皱着眉头,摇着小脑袋,说不上来了。有道是“沉思凝眸间最让人心动。”此时,孩子们的心中挂起了一个个小问号,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找风”、“聊风”、“造风”等活动,把教材与孩子们实际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他们的生活用品带进了课堂,把他们生活中的游戏搬进了课堂,架起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感受、体验、反思,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内在的真实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自我。同时,生活的亲切温馨、丰富多彩使课堂的氛围充满了亲和力,激发孩子们去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有利于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走近生活,在体验中享受
  生活化的课堂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各种活动——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风儿吹呀吹》一课,当孩子们通过在课本图上找风,学到了利用鼻、耳、眼、皮肤来感受风的存在这些方法后,我带着孩子们走出封闭的教室,在广阔的校园里尽情地感受风,寻找风,体现了本课程的开放性。此时,孩子们置身于自然的物态情境中,聆听着大自然动听的语言,阅读着大自然这本美妙的无字书,他们的心灵得到了舒展,心智得到了开启,情愫得到了放飞。而且他们在真实的生活,运用探究的方法,培养了探究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敏感地捕捉课堂中“多种树可以抵挡风沙”这一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将德育渗透到活动中,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可谓“润物细无声”。
  接下来的欣赏活动,孩子们如临其境地目睹了风给大自然带来的或雄伟壮观、或绰约多姿的美,进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在上《春天来了》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讲清要求后,同学分组进行活动,寻找春天,并记录下来,同学们兴趣盎然,认认真真寻遍了校园的角角落落,找到了春天,草绿了、树绿了、迎春花开了、丁香花开了,小燕子飞回来了,人们身上的衣服少了。然后教师让学生用画笔把自己眼中的春天描绘给同学们,激发了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品德与生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无论采用那种形式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努力追求、勇于开拓,就会使学生在快乐中感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走近生活,在愉悦中收获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也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在《风儿吹呀炊》一课中,与风车一起游戏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孩子们个个情趣盎然,课堂上好不热闹!此时,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风带来的乐趣。并在玩中发现,在发现中玩,使教学得以更进一步的深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始终以一个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如在“找风”、“聊风”教学中,我尊重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既充分利用,又在不露痕迹地引导中,使原来的生活经验、知识能力得到提高、发展,做到了想孩子们所想,教孩子们所需,使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
  其次,我还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生生之间的交往。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合作探究、解决。在平等、互动交往中,孩子们既放飞了个性,又感受了学习的愉悦。
  品德在生活中萌芽,生活在笑声中飞扬。在开放和师生互动的激发下,实现师生双方作为真实的、活生生的主体投入到《品德与生活》课堂中,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达到一种教育无痕的意境。
  【作者单位:焦作市解放区团结街小学 河南】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情真意切的记叙性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逐层深入,从而感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一、激情导入,感知思念之情  教学的导入环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千百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从形式回归到不以学生为中心,凡事从自己出发,或者独霸课堂,自己说了算;或者质疑问难后,仍然回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答案上……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想飞的翅膀,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许多的遗憾。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笔者认为不论是学习哪门知识,最终都要将其反馈于生活。但是在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却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喜欢美术,觉得学习美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帮助,并认为美术课就是自娱自乐的课。在这种心理的带动下,试问他们又如何能学好美术呢?针对此,倘若我们将大自然融入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与大自然亲密“相拥”,这样不但可以打破常规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生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以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为基础,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班级物质文
主题: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针对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文本阅读理解转变为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是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载体入手,依据课程的本质特征,建构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在课后进一步达到优效。  教学片断: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全文共可以分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能成为音乐的“知音”,音乐的“消费者”、“享用者”。既然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一、引导幼儿自主成为音乐欣赏主体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1、提问法——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幼
一、运用情景激趣,丰富教学方法,聆听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运用情景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最常用的。  1、悬念导入主题情景  生动形象的设置悬念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例:教学《青蛙找家》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小青蛙四处奔波,一会儿捉害虫,一会儿嬉戏玩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电教媒体以其生动的形式,强大的容量,互动的特性,丰富了语文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国画已不适合时代潮流”,而应抛弃传统笔墨和诗书题款形式,将其“送进博物馆”;也有人指出中国画要想有所发展,可只保留其意境要求或白当黑的布局特色,甚至只剩宣纸水墨的材料,再嫁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现实中的中国画画
“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  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  解放时间,使他们有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   ——陶行知  先生的话折射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内涵从旧有的单纯强调学生的思想解放或行为解放直接提升到对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和生命的解放。不得不佩服先生对教育的高瞻远瞩,在新课程改革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