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懈怠问题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china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精神状态,关乎乡镇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乡镇党政“一把手”出现精神懈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应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状态。
  关键词: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懈怠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54-05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鲜明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并在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号召全党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与“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精神状态相反的就是“精神懈怠”。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的 “七一”讲话敏锐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鲜明提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被放在了第一位,这充分说明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的严重性。就“精神懈怠”问题,目前研究文章大多从宏观或整体的视角剖析其表现形式、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治理对策,但对特定人群在此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却关注不够。本文拟就乡镇党政“一把手”这一特定人群的精神懈怠问题作一分析,以期丰富对“精神懈怠”问题的探讨。
  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党政“一把手”是上级决策部署的执行者,是当地科学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当地干部工作作风和干事氛围的影响者和引领者,其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当地干部的工作状态,反映队伍的作风形象,决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关乎党的基层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状态总体呈现出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精神状态。但和党对农村工作的新要求相比,和群众对农村工作的新期待相比,仍然有少数乡镇党政“一把手”存在着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精神懈怠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视并着力加以克服。
  一、当前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懈怠类型分析
  1.“畏首畏尾”型。农村工作很精彩,但有时也很无奈。当前,乡镇发展面临多重瓶颈制约,如国家的各种调控政策、当地资源的匮乏、专业人才的缺乏、土地指标的限制等等,这些给乡镇“一把手”带来了不小压力。一方面,一些乡镇党政“一把手”开展工作时心存顾忌、畏首畏尾。不发展对不起地方百姓,更完不成考核任务;发展就有可能冒违反政策的风险。乡镇党政“一把手”在政策与发展上面临两难选择,要在任期内较大幅度提升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得非常困难,就影响了一些乡镇党政“一把手”发展的积极性,在精神状态方面少了不少闯劲和干劲;另一方面,少数乡镇“一把手”不能够正确对待发展中的挫折,有的悲观失望,有的因噎废食,眼中只有禁区,不敢思考出路,一味寄希望于上级政策,而忽视深入研究政策并结合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在战胜困难方面,畏难情绪突出,凡事趋易避难,遇到问题绕道走,而把困难留给下一任,有的看到这是上一届留下来的,干脆把它 “冻结”起来,到时再“击鼓传花”式地传给下一届。这样一来,老问题和新问题相互叠加,积重难返。
  2.“满足现状”型。有些乡镇“一把手”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走上“一把手”的位置,总想歇口气,小心维护这多年辛苦得来的“果实”,不思进取思想严重。在履职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开展工作按部就班,满足“上传下达”,当“传声筒”、做“中转站”,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工作仅局限于完成任务,不考虑如何创新发展,缺少优势特色,抱着“不发展,不出事,少干事,少出错”的思想,一门心思求稳。
  3.“急功近利”型。少数乡镇党政“一把手”带着个人目的,把乡镇当成自己升迁的跳板,做起事来,没有长期地为地方发展着想,一心只想着对上负责,早日出成绩,以便早日升迁。一方面,对工作的目的、立场出现偏差,甚至把上级领导和组织关心培养当成自己今后升迁的理由。乡镇面临着推进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和前途,少数乡镇党政“一把手”心情就会变得急躁、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工作落实不力,作风飘浮,办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他们乐于抓大事,疏于抓琐事、烦于抓难事,求真务实不够、深入群众不够、细致扎实不够,特别是对于计划生育、信访维稳等基础性工作,平时很难抓细致、抓深入,说的多、做的少,安排的多、落实的少。有的接受任务时满口答应,工作落实中拖拖拉拉,甚至在抓落实的口号中使工作任务悄无声息地不了了之。有的对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细、大而化之。有的工作标准不高,抓落实力度不够,办法不多,责任心不强,抓抓停停,难以见到成效,往往是等到工作滑坡严重或者出现重大问题时才醒过神来。
  4.“意志衰退”型。少数乡镇党政“一把手”新官上任时激情澎湃。但俗话说乡镇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党政“一把手”,工作繁杂,责任重、权力小,事事要负责、时时要问责,考核任务重、检查评比多,维稳压力大。同时,许多权力部门人财物都收归“条条”,上级领导、部门个个需要协调,加之繁重的接待应酬。乡镇党政“一把手”往往疲于应付、力不从心。二三年后,少数意志不坚定者不是越挫越勇,而是越挫越弱,四五年下来更加情绪不稳,更多的开始为升职、换岗操心谋虑,精力不是主要用在工作上,而是过多考虑个人前途和工作岗位安排。还有少数乡镇党政“一把手”长期在乡镇工作,和一些机关部门相比,工作压力大、待遇收入低,因而也产生一些不稳定情绪,人心思上、人心思走。
  5.“能力欠缺”型。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有些乡镇党政“一把手”在工作中面临着“思想工作不管用,粗暴执政不敢用,依法行政不会用”的困境,工作不知怎么着手,对于角色转换不适应。以前与农民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一些乡镇党政“一把手”却还没有从“管理者”的角色中转变过来,为民服务、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强。而且在农业税时代,可以通过征收农业税费的方式,与农民交流谈话,联络感情,掌握农民的思想和生产动态。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惠农补贴的“一卡式”发放,使得乡镇干部和农民的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工作地点从田间地头转移到办公室,很难真正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没有建立深厚的群众感情,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就淡漠了。   二、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懈怠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懈怠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元的,既有他们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现行干部管理机制上的客观因素。
  (一)主观原因
  1.不重视学习,理想信念松弛,缺乏党性锻炼。有的乡镇党政“一把手”不愿学习、不善学习,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没有时间学习,长期不读书、不看报,却整天忙于应酬、陷于事务,热衷于迎来送往。有的理论学习或者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为了装潢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流于形式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由于缺少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部分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理想信念出现模糊、松弛、滑坡甚至缺失的现象。一些乡镇党政“一把手”虽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面较宽,思想较活跃。但部分由于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党性修养动力不足。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官欲太强,想自己的东西过多,很少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不是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出发来想事干事,而是以个人的升迁轨迹来谋势谋事谋人,设计升官路线图,少数干部干一点事,就想到回报,个人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心生怨气,总觉得组织亏欠了他。
  2.受社会腐朽文化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一些缺乏政治免疫力的乡镇党政“一把手”极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加之当前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增多,使相当一部分乡镇党政“一把手”感到困惑和忧虑。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党政“一把手”受“官本位”封建意识残余的影响,一心经营如何为官,谋取更好的职位,无心致力于发展;要么追求一时的所谓政绩,“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脱离实际,盲目冒进;要么怕得罪领导,失掉官位,明知上级决策措施不周全,也不敢提出不同看法,唯命是从。
  (二)客观原因
  1.政治发展的空间限制。不少乡镇党委书记表示,提拔遭遇“天花板”,发展前途渺茫,让许多人多有失望。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虽然辛辛苦苦扎根乡镇多年,但是,年龄这道坎使他们很难再在职级升迁上有所变化,因此,工作热情下降,意见牢骚增多,也就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表现突出、较为年轻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任职多年也未见提拔迹象,也容易产生失望情绪。“天花板”现象在乡镇可谓司空见惯。在一般人看来,经过数轮的乡镇区划调整,乡镇数量锐减,职数的减少,职务升迁的难度加大。正科级升任县处级干部岗位,微乎其微。这是由于作为县级来说,处级领导岗位充其量就五十余个,加之县委书记、县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按照干部配备要求异地调入,本地提拔几乎不可能,剩下的岗位除去相当一部分或上级下派担任,或异地干部交流调入,剩下的处级岗位极少,加之县大大小小的科局一把手几十个,正所谓僧多粥少。由于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乡镇党委书记继续升迁的黄金时间只有几年,尤其那些在乡镇工作多年,相对年龄偏大的党政“一把手”,政治发展定位趋于现实,丧失动力,只求日后平调到县科局谋个位置。对绝大多数“一把手”而言,政治发展的空间限制,成为影响他们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
  2.竞争“短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尚未形成择优汰劣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起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乡镇党政“一把手”的选拔任用机制,“群众公认”还没有真正成为乡镇党政一把手“上下”的重要尺度。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没有建立。一是“能下”渠道不畅,存在“不到年龄不离岗,不犯错误不下岗”的现象;二是“能上”缺乏竞争机制,一把手更多的是任命制或任选制。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用人不正之风。随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干部任用总体情况良好。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正成为影响乡镇党政“一把手”工作积极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干得好,不如关系好、背景好。好的前程、好的位置往往不是实力和政绩的比拼,起决定因素的往往是背后的“靠山”。这些现象在当前虽属少数,而其负面影响极大,也带来了很深的后遗症,一部分乡镇党政“一把手”身处乡镇,不是想方设法抓工作、谋发展,而是潜心找关系,铺门路,谋圈子。
  3.考核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干部考核工作中在一些具体环节上还存在某些缺陷。一是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够完善。考核工作不看过程看结果,一切以名次来论成绩,实行“一刀切”,不是分类考核,没有考虑乡镇间的发展不平衡。这样对那些偏远乡镇、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就感到工作没有抓手,因此影响到工作积极性。二是定性考核缺乏必要的刚性,問责“短路”。现行的干部考核方法比较模糊,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尚未实行有效问责制度。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过测评和考核,导致干部的活力不强,压力不足。
  4.监督力度上有欠缺。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有的领导认为,乡镇党政“一把手”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工作辛苦,在发展一方经济、保护一方平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以他们所处的位置,要想捞多少“好处”也困难,对这些人应该适当宽容一些,不必要求那么严格。因此,对这些人的监督有所忽视,甚至有所忽略。二是监督的措施不很得力。对正职的行为,问题大一点的,轻描淡写;问题小一点的,淡然带过;一些虽有问题但无关大碍的,视而不见。党委民主生活会是党内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真正开展批评时,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很少触及实质问题。三是监督的方位不很全面。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力度悬殊。发现苗头打招呼、多提醒,这种事前监督做得不够好,甚至有所忽视。相对而言,比较注重事中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即予查处,给予纠正。事后监督作用不大。四是监督的机制不很完善。乡镇原本的设计就是一个派出机构,不是完整的一级政府,本身监督机制就不健全。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基本上只开一次,而且只有3天,剩下的时间就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说了算,人大主席团只是在开会的时候才发挥作用,至于闭会期间如何监督政府,没有明确的规定,再加上乡镇本身没有政协,所以乡镇权力是缺少监督的。县一级虽然对乡镇有监督权,但是力度和人数有限,比较薄弱。县里对乡镇的监督方式是派出纪检员,通常就是一个人,作用也不是很大,而监察这一块县里是没有派出机构的。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事实上存在上级疏于监督,同级不敢监督、下级难以监督的问题。在监督机制上,对上级如何监督、同级如何监督、下级如何监督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对“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没有相应的办法和制度,难以实施监督;对不接受监督的对象没有明确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虚化,流于形式。所以,现实的情况是,一个地方上访太严重了,才会引起重视。   三、优化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状态的对策
  提高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精神状态,必须坚持教育引导、考核、激励、监督等“多管”齐下,构建起激励乡镇“一把手”奋发有为的工作环境和制度环境。
  1.切實加强乡镇党政“一把手”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一是要加强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理想信念和政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执政观、权力观、道德观,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把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上来。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必须不断强化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增强他们自我净化的能力。二是要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可通过异地办班、组织赴外调研考察等活动,使乡镇党政“一把手”在对比分析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寻找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激发拼搏争先,干事创业的热情。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最有效的培训途径来抓,努力提高乡镇党政“一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组织经济发达乡镇与欠发达乡镇的党政“一把手”互相交流锻炼,或选派经济欠发达乡镇党政“一把手”到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进行短期挂职锻炼等,借鉴他人经验,增强立足现有条件加快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2.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用人机制。重要岗位的提拔使用要向乡镇倾斜,注重从基层选拔任用县处级领导干部,如安徽省宣城市在2012年从乡镇党政“一把手”中公开选拔任用了8名副处级干部,极大地激发了当地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工作热情。创新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法,要着力打破用人上的论资排辈。在选拔任用方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如“竞争上岗”、“双推双考”等,充分体现选拔任用上的“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倡导以业绩和社会公认为取向的用人机制,不断促进干部的提拔、交流、使用的良性循环。对表现突出的乡镇党政“一把手”予以提拔重用,有时要突破年龄、学历等框框限制。在受职数限制的情况下,可提高职级奖励。对那些工作中不积极主动、消极应对、不胜任、不称职的乡镇党政“一把手”调整到非领导职务,情况特别严重的可以免职、降职等方式进行调整。要真正做到干部能上也能下,实实在在体现平着让、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
  3.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注重实绩和社会公认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党政“一把手”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促使乡镇党政“一把手”自觉勤政廉政,约束其施政行为。一是要科学划分类型,根据不同乡镇的区位优势、环境条件、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分别确定不同的考核重点,制定不同的目标评价体系;二是要分类划分权重,考核内容要分经济工作、常规工作和专项工作,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乡镇的计分权重;三是要强化动态考核,改变以往的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状况,在抓好年终考核的同时,切实加大日常督查力度,构建大督查格局,出台常规工作和专项工作的考核办法。同时,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岗位职责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一要看任内做出的成绩同时也要看前任留下的基础和起点;二要看打基础、谋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力度;三要看平时工作能力同时要看在重要时期、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上的决断能力和应对能力。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要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状态,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让“能干事”者有舞台、让“干成事”者有荣耀。一是科学运用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把乡镇党政“一把手”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使其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吻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但工作目标不要太多太滥,锁定主要目标即可。二是合理运用物质激励。所谓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乡镇党政“一把手”完成目标一定的物质激励,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三是充分运用精神激励。从当前来说,精神激励仍然是激励乡镇党政“一把手”奋发有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充分利用嘉奖、记功和授予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的同时,还要注重利用“表扬”和宣传这些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先进典型事迹。四是注重运用职务激励。从现实来看,职务激励应着重在有效完成既定目标、长期从事乡镇党政“一把手”工作的这部分人身上,给予满规定任期(十年为宜)副处级待遇或安排实职。五是重视运用情感激励。情感激励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家庭生活,可以给予照顾家庭上的特殊待遇,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倾听他们的建议、意见甚至牢骚,释放其精神压力,优化其精神状态。六是有效运用负激励。从目前来看,对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激励的措施已比较多,关键是在于运用和落实。要以严格的问责制度来推动乡镇党政“一把手”作风转变,把“无为”纳入问责范围,从制度上纠治无所作为等不良精神状态。
  5.抓监督管理,切实保证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健康成长。要以配套的公开监督机制来倒逼乡镇党政“一把手”精神状态转变,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对乡镇党政“一把手”工作作风、权力运行开展监督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重点监督。主要加强对乡镇党政“一把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惠农政策和上级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民主集中制、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的监督。同时,对乡镇党政“一把手”包抓重点项目、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等情况,也要进行检查指导和跟踪问责。二是坚持联系制度。健全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工作制度,建立县(市、区)委常委联系乡镇党政“一把手”制度,市县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列席所联系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坚持谈心谈话制度,了解其思想、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三是健全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乡镇党委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认真落实乡镇党政“一把手”述职述廉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任中审计、离任审计以及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建立乡镇党政“一把手”履职调查制度,经常听取相关部门对乡镇“一把手”情况的反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Z].
  [2] 领导干部精神懈怠的原因与治理思路[J].领导科学,2011,(10).
  [3] 对精神懈怠现象的深度解读[J].领导科学,2011,(8).
  [责任编辑 王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实现人口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保持劳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相适应。基于中国国情,只有有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才能实现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人口均衡;发展;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13-02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的不断变化和土壤修复技术的不断革新,中原油田土地管理办公室打破“污染土地一赔了之”的传统模式,立足实际、扎根基层,结合油田精细化管理经验和科研机构先进技术,形成一套极富特色的油田污染土地复垦退耕工作模式。  关键词:油田;土地復垦;探索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34-02  中原油田东濮凹陷区块地处黄河冲
期刊
摘 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广大的民族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全面推广。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农户的抽样调查,总结归纳出新农保推广的困境,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85-02  引言  早在2000年全国
期刊
摘 要:良法能得以有效实施是法治的基本内涵,《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项基本法,在人口流动性极强的市场经济当下,有关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正因为现行《劳动合同法》在劳务派遣单位的业务范围、资质审查、注册資本设立规范上存在缺憾,才导致实践中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而,有必要在立法中限制劳务派遣单位的业务范围,对市场准入实施许可制,完善资金制度,唯此方
期刊
摘 要:基于品牌营销理论,分析张家界旅游品牌竞争力,构建旅游地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张家界旅游品牌竞争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提高张家界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必须进行有效的品牌营销。  关键词:品牌营销;旅游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85-02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品牌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副产品及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这使得人们的菜篮子越拎越重。对此,扬州市政府积极开展行动,设立惠民蔬菜平价店以期解决此问题,其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蔬菜供应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性认同不足;选址布局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完善蔬菜供应机制,实现蔬菜销售与供应的有效对接;加强监管力度,多方合作治理;发挥舆论的
期刊
摘 要:首先介绍西山森林公园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三级结构、要素组成和运行目标;然后分析该系统的熵值增高的原因;最后设计调控西山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平衡的措施。  关键词:西山;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2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人数大幅度攀升,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之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从药检实验室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依据即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行为科学理论出发,分析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在药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包括提高药检质量、促进科研工作以及提高药检效益,并从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出发,探索构建药检实验室科学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和体制、实验药检管理、实验经费管理、实验物资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环境和安全管理六个部分,最后从实
期刊
摘 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将会对贵州的扶贫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西江苗寨为例分析贵州民族村寨的扶贫开发效应,指出影响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村民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村民的参与程度,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效应分析;贵州
期刊
摘 要:地方行政立法和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之间的关系,须视不同的习俗而定。地方行政立法之于有的习俗之保护,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之于另外一些习俗之保护,可能则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之于某些习俗之保护,可能则既不是必要条件,也并非充分条件。所以,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各地方可能既需行政立法,也更需审慎立法。立法太多、太滥,可能反而不利于少数民族习俗的保护。以宁夏穆斯林用品市场的规范研究为出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