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课堂是主渠道,学生是载体。为此,我校开展了“双活教学模式”的实验,“双活”指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通过多年的实验,我校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双活”基本教学模式(即质疑激趣、设疑导学、分析归纳、反馈应用的教学模式)。
一、质疑激趣
质疑是思维的窗口,思维一般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分析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可概括为抓住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儿童内在动力。
二、设疑导学
设疑就是启迪思维。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思维,关键是设疑的设计。
1、从知识的切入点、设疑
如:教小数乘法时,先复习乘法法则,再根据245.8×1.5的学习提出以下问题:
(1)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计算上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2)小数乘法是先按什么方法计算的,再怎样处理积的小数点?
(3)处理积的小数点是根据什么道理?
这样设疑,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顺利地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设疑
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演示推导时,设计以下问题:
(1)圆锥体底面积和高与圆柱体底面积和高相等吗?
(2)演示后问:两物体的体积相等吗?
学生马上否定,这时应抓住时机,继续提问:
(3)在以下条件下,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
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同组同学。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汇报自己的认识。
3、从问题的关键处设疑
如:教学长方体体积时,要使学生掌握和长方体的特征,就要抓住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关键处设问:
(1)从长方体面的个数和面的形状看,长方体有几个面?一般的面是什么形状?也可能有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大小怎么样?
(2)从棱的条数和棱的长度看,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怎样?有几组长度相等的棱?
(3)从相交于三条棱的顶点看,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从问题的关键处设疑,始终把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作为教学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突破性作用。
4、在分析归纳问题的关键处设疑
新知识的构建,必须有一个分析归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这一模式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启迪思维、认识问题、建立概念。
三、分析归纳
新知识的全面掌握有一个归纳概括、揭示规律的环节。如: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时,就是将问题分解为几个连续性问题来设疑的。
(1)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应首先弄清题中的哪些量?(相关联的两种量)
(2)根据正反比例意义的判断、分析,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样的关系?(成什么比例)
(3)根据什么关系列出比例式?(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
(4)列出比例式后,再怎么办?(解比例)
以上四个问题的问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方法。这一模式可概括为分解问题、重新组合、建立系统。
四、反馈应用
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必须通过反馈来体现。
现编小学九年义务制数学教材,在每一个知识点下面设计有“做一做”,就是知识信息的及时反馈的体现,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知识点综合运用的反馈情况。
如:在数的整除部分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节中,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1、知识点的练习,意在巩固概念
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76、12、15、30、45、17、26、39
2、知识点的综合练习,意在扎牢概念并综合运用
在1-20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哪个是最小的质数?哪个是最小的合数?最小的合数是最小质数的倍数吗?是几倍?
反馈应用模式可概括为:应用基础知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再次反馈信息——综合应用。
多年的实验,使我们探索出以上小学数学“双活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大发挥,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此期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获各级优质课竞赛奖励:省级二等奖一人,市级一等奖一人,区级一等奖二人,区级二等奖一人;获各级论文评奖励:省级二等奖一人,市级二等奖六人;获市级教案设计评奖励: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
一、质疑激趣
质疑是思维的窗口,思维一般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分析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可概括为抓住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儿童内在动力。
二、设疑导学
设疑就是启迪思维。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思维,关键是设疑的设计。
1、从知识的切入点、设疑
如:教小数乘法时,先复习乘法法则,再根据245.8×1.5的学习提出以下问题:
(1)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计算上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2)小数乘法是先按什么方法计算的,再怎样处理积的小数点?
(3)处理积的小数点是根据什么道理?
这样设疑,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顺利地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2、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设疑
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演示推导时,设计以下问题:
(1)圆锥体底面积和高与圆柱体底面积和高相等吗?
(2)演示后问:两物体的体积相等吗?
学生马上否定,这时应抓住时机,继续提问:
(3)在以下条件下,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
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同组同学。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汇报自己的认识。
3、从问题的关键处设疑
如:教学长方体体积时,要使学生掌握和长方体的特征,就要抓住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关键处设问:
(1)从长方体面的个数和面的形状看,长方体有几个面?一般的面是什么形状?也可能有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大小怎么样?
(2)从棱的条数和棱的长度看,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怎样?有几组长度相等的棱?
(3)从相交于三条棱的顶点看,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从问题的关键处设疑,始终把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作为教学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突破性作用。
4、在分析归纳问题的关键处设疑
新知识的构建,必须有一个分析归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这一模式可概括为提出问题、启迪思维、认识问题、建立概念。
三、分析归纳
新知识的全面掌握有一个归纳概括、揭示规律的环节。如: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时,就是将问题分解为几个连续性问题来设疑的。
(1)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应首先弄清题中的哪些量?(相关联的两种量)
(2)根据正反比例意义的判断、分析,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样的关系?(成什么比例)
(3)根据什么关系列出比例式?(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
(4)列出比例式后,再怎么办?(解比例)
以上四个问题的问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方法。这一模式可概括为分解问题、重新组合、建立系统。
四、反馈应用
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必须通过反馈来体现。
现编小学九年义务制数学教材,在每一个知识点下面设计有“做一做”,就是知识信息的及时反馈的体现,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知识点综合运用的反馈情况。
如:在数的整除部分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节中,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1、知识点的练习,意在巩固概念
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76、12、15、30、45、17、26、39
2、知识点的综合练习,意在扎牢概念并综合运用
在1-20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哪个是最小的质数?哪个是最小的合数?最小的合数是最小质数的倍数吗?是几倍?
反馈应用模式可概括为:应用基础知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再次反馈信息——综合应用。
多年的实验,使我们探索出以上小学数学“双活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大发挥,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此期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获各级优质课竞赛奖励:省级二等奖一人,市级一等奖一人,区级一等奖二人,区级二等奖一人;获各级论文评奖励:省级二等奖一人,市级二等奖六人;获市级教案设计评奖励: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