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状元”(中)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称中进士为“金榜题名”,被形容为“登仙”“上青天”,犹如“鹏飞上霄汉,横海脱凡鳞”,好似“拔身泥滓底,飘迹云霄上”;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有“爽如秋后鹰,荣若凯旋将”的荣耀,并从此开始了“百千万里尽传名”“万里青云足下生”的锦绣前程,这是所有读书人的追求、期盼和梦想。而“独占鳌头…大魁天下”,让“英雄三百辈,随我步瀛洲”,更是令众多的士人想也不敢想的。一旦成为状元,光耀荣宠远在进士之上。
  从唐迄清,每次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放榜之后,朝廷或新进士都会组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诸如闻喜宴或琼林宴或恩荣宴,诸如雁塔题名或建碑刻名,诸如拜谒座主和参谒宰相,等等。在这些代代相传、历史悠久的传统庆典中,状元无一例外地都是新进士的代表,都是这些庆典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大众瞩目的对象。
  在盛大的传胪大典中,第二甲和第三甲进士的名字,都只唱一次,当事人也不必出列,而第一甲三人的名字,则要连唱三次,而且唱名的声音慢而长,每一遍唱完,都要敲鼓奏乐很长一段时间,并被分别引领出列,跪于御道旁边。而最先“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鸿胪寺官引状元出班前跪”,这时状元所在的地方,正好是丹陛下层石质雕龙的龙头前,称状元“独占鳌头”,就是由此而来。“发榜后,状元则用红绸子披于身上,前后皆为十字,帽上插两枝金花,即用极薄铜叶制成,亦颇美观,此名曰十字披红双插花”(《中国的科名》第137页)。唱名结束之后,披红挂彩的状元要率领新进士,随着捧榜官捧着黄榜到宫外张挂,直到顺天府用伞盖仪从,有时甚至是府尹和府丞一起,亲自将状元送归寓所,典礼才算最后结束。这一路鸣锣喝道,非常荣耀,
  宋朝初年唱名之后,都是各备鞍马,将新进士迎归寓所,即使状元也是如此。大中祥符八年(1015],“堂堂英伟,进退有法”的蔡齐中状元之后,宋真宗“诏第一人金吾差七人导从”,破例命令掌管京城巡警、执捕奸非、烽候道路的金吾卫派七人为其侍从清道,状元由此和进士拉开了距离,表现出差异。这一礼仪,后来发展为状元打马游街、引人观瞻的习俗。
  在恩荣宴上,状元也与众不同,有特殊的待遇。一般进士是四人一席,榜眼和探花两人共一席,只有状元一人独自一席。每个进士都戴有一支宫花,佩戴有用绢制成的、写有“恩荣宴”三个字的小牌,而状元的这个牌子,则是用银制成的。
  无论是拜谢座主,还是参谒宰相,状元都一马当先,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而且早在唐朝就是如此。《唐摭言》卷三的《谢恩》和《过堂》,就详细叙述了新进士拜谢“主司”和参谒宰相的礼仪。状元带领新进士到主考官家门前列队侍立,所有新进士将自己的“名刺”集合起来,送进府内通报。进入家门之后,按中试的次序,在台阶下站立。状元首先要代表新进士出列致词,随后又向主考官报告自己的年龄,说明自身的情况,并表示感谢,“余人如状元礼”。最后,状元登上台阶,和主考官相对坐下,介绍前几名进士的情况,并回答主考官的问话。参谒宰相由主考官带领,但无论是在尚书省都堂“过中书”,还是在舍人院“随事叙杯酒”,都是由状元出列致词。
  齐如山先生曾说及清朝新进士向皇帝谢恩,需要写一个谢恩的奏折。写奏折者自然非状元莫属。但新状元初出茅庐,对朝廷礼仪所知甚少,不懂得写这种奏折的规矩,所以这一规矩,要由前一科的状元来传授。通常的做法是:“届时由前一科之状元,把他所写奏折底子,交与新科状元,新科状元照样一抄,便算了事。但这不能白教,照例由新科的举子们凑二百六十两银子送与前科状元,作为谢仪。这笔款当然是出自公家,这是状元的一笔进款,每科都是要如此。”(《中国的科名》第130~131页)
  宋朝开始了制度化的殿试,皇帝亲试进士,钦点状元,进士由座主门生,一跃而为天子门生,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而皇帝赐诗状元,更是为其他朝代所不及。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殿试第一。在御定名次时,宋太宗已经见识了他雄丽的文才,唱名时,又见其容貌伟岸,非常高兴,连声说“吾得人矣”。在开宝寺赐宴新进士的宴会上,他赐御制诗两首给吕蒙正,这是已知的皇帝赐诗状元的最早记录。此后,宋朝皇帝赐诗状元,屡见记载,有的在状元及第之时,有的在状元授官以后。有的是赐诗,有的是赐箴。在皇帝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古代社会,能得到“天子”专门所作的诗文,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状元从朝廷那里获得的最大荣宠,还在于授官。唐朝进士及第后,还需要吏部再试,合格才能授官。韩愈考中进士之后,三次在吏部的考试都没有通过,十年还是一布衣。宋朝殿试之后,即可授官。但宋朝初年,及第士人所得的官职并不高。一般状元只授正八品的官职,状元以下,分别只授从八品和正九品的低级官职。状元虽然起点低,但升迁很快,如吕蒙正中状元后,最初授将作监丞,只有从八品,但3年后即擢知制诰,5年后任参知政事,到官拜正一品的宰相,不过短短的12年。
  明清时期,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六品;榜眼和探花例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其余二、三甲的进士,要参加“馆选”,考取者为翰林院庶吉士,一般在馆学习三年,成绩优异者才能留任翰林院的编修(正七品)和检讨(从七品),其余的则留京任给事中、御史、主事,或者外放任州县官。由于第一甲的三人可以直接授官,所以被称为“天上神仙”:而二、三甲中,那些被选中为庶吉士的人,则被称为“半路修行”。这也就是说,一般进士三年之后,即便是其中最优异的,也只是与榜眼和探花最初所得的品级相仿,依然与状元有一个品级的差距。第一甲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主要原因即在于:“进士第一甲,例取三名。释褐日,即授翰林修撰、编修等官,储之馆阁,以备台辅,其重无以加矣:”(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明清时期,状元为官不仅起点高,而且升迁快。无论是明朝的“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还是清朝的非翰林不能拜相、非宗室不能封王,都说明了进入翰林院、成为人们所艳称的“玉堂仙”的重要。状元一开始仕途,就是从六品的修撰,留在被视为清贵之选的翰林院,位居掌院学士(从二品)、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和侍讲(从五品)之下,而在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五经博士(正八品)、典簿(从八品)、侍诏(从九品)、孔目(未入流)之上,位置是颇为显赫的。明朝89位状元,进入内阁、成为宰辅的有11人,死后得到谥号的有19人,正史中有传的38人。清朝112榜(正科84科,加科2科,恩科26科)114位状元(顺治年间有两科分满、汉榜,各有两位状元),据宋元 强先生统计,其中在《清史稿》中有传的34人,官至大学士、成为宰辅的有14人。
  尽管状元为相的比率,已经不算低了,但人们并不满足。宋朝前期,吕蒙正、王曾、李迪、宋庠都是所谓的状元宰相。宋庠初为相时,知制诰石扬休以诗相贺,其中有“皇朝四十三龙首,身到黄扉止四人”的诗句,慨叹状元为相的稀少。明朝建国180年后,已有状元60多人,而进入内阁、成为宰辅的有胡广、曹鼐、陈循、商辂、彭时、谢迁、费宏、顾鼎臣8人。郎瑛认为虽然还是少,但相对于宋朝的情形,已经有所进步。而清朝人昭梿则自豪地称:“本朝阁臣,最利鳌头。如傅聊城以渐为顺治丙戌状元,吕常州宫为顺治丁亥状元,于文襄公敏中为乾隆丁巳状元,庄参政有恭为乾隆己未状元,梁文定公国治为乾隆戊辰状元,王文端公杰为乾隆辛巳状元,戴文端公衢亨为乾隆戊戌状元。今七卿中有潘芝轩世恩、胡希庐长龄、茹总宪菜、王司空以衔、姚阁学文田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啸亭杂录》卷二)
  “抡才天子重文章,金殿传胪姓字香。分道红旗来谒庙,满街争看状元郎”。这是清朝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都门杂咏》的第一首诗,名为《传胪》,其中描写了传胪之后、状元游街、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情形。状元的荣宠,就存在于民众的艳羡中;而状元之所以披红挂彩,之所以骑着高头大马,也是因为有民众的“满街争看”。
  实际上,广大民众正是这种状元文化最丰厚的土壤。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和状元相关的传说,直到现今,还使用着许多与状元有关的词汇。如娱乐中一种称作“状元筹”的骨牌,饮食中一种称作“状元饼”的糕饼,更不必说“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状元。即以象征着喜庆、代表了吉祥的“状元红”而论,就分别有一种果酒、一种绛蜡、一种菊花、一种牡丹,甚至福州报国寺的一棵荔枝树,都以它冠名。只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卓尔不群,超越同侪,人们就习惯性地给它冠以“状元”的名字。
  有必要指出,那些没有文化或少文化的大众,远离京城,并不曾一睹状元披红挂彩的风姿,不曾加入“满街争看”的行列,似乎与状元远绝。但他们之所以成为状元的“拥趸”或“粉丝”,主要是由于与状元有关的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戏曲和小说的浸润。宋朝以来的杂剧、话本、南戏、传奇、小说、弹词等各类作品中,都有大量以状元为题材的内容,《状元印》《状元媒》《状元谱》《状元与乞丐》等,就直接用“状元”标名。它们或者于史有征,或者纯属虚构:所塑造的人物,或者刚正重义,或者富贵变心,其中都表达了我们民族的好尚、民众的爱憎,更培植了状元文化的沃土。
其他文献
《旅行中的文学课》  卢桢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9.00  旅行时带一本书,相信这已经是很多人的选择,如果带上的这本书,是喜欢的作家写的,而这位作家偏偏也喜欢旅行,那最好不过。如此,在飞机或火车上,翻开书页的时候,快乐与安静也仿佛翻倍。我的旅行带书原则是,哪本在旁边顺手可以抓到就带哪本,如果不巧抓到毛姆、比尔·布莱森、阿兰·德波顿的书,那再好不过。最近一次旅行,带上飞机的是青年作家卢桢的《
时至今日,新一轮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人心,但面对形式各样的创新课堂时,却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陷入了困惑中——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我们似乎迷失了语文的方向。我们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
2009年,我们县有一所初中校垮了。学校倒闭后,教育局让教师填写志愿,选择范围是除县城和县城四周几所学校之外的任何一所学校。结果,教师们几乎都没有填什么升学率高和以前奖金发得多的学校,而是填写了一所距离县城最近、也即将要办垮的学校,其他很多缺编学校,尤其是离县城较远的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填写。结果很具有戏剧性:这所学校共有80多个教师,却只有500左右学生,很多教师几乎没有课上,语、数、外教师都是只
关怀伦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诺丁斯认为,当前的教育变革,特别是标准化的课程变革和行为主义的教学变革不仅没能应对当今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导致了现实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为了改变这一点,她从“学会关心”这一主题出发,颂扬教育的人性,指出教育应从人的基本需要入手,强调情感在促进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教育内容应围绕关心来组织。
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学习而是玩;作业书写不规范,字迹歪歪扭扭如杂草;昨天买的文具,今天却找不到……遇到这些,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  现实中,“讲道理”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会忘得一干二净,依然“我行我素,照错不误”。但家长总认为自己不讲,孩子不懂。所以,面對出现的问题,家长仍是讲讲讲、说说说。其实,教育孩子,最关键的不是“讲道理”,应是这样做:  第一,管理言行,作好示范。在孩子
和许多教师一样,我一踏上讲台就开始做班主任工作,同时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多年来,我的生命和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品尝着班主任工作的艰辛、欢乐和光荣。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的关键环节。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是班主任不容推辞的责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通过丰富多
在人们的感觉中,好像对事情了解得越全面、越彻底,就越容易把事情做好。正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依旧信奉“晓之以透彻之理”的原则,依旧采取苦口婆心、和盘托出的策略。但学生对此似乎不大领情,我们也没有看到全面点击、全面抛出之后的相应效果。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全息化”的指导方式是否适用所有的教育教学情境,是否有适得其反的时候?  在这方面,曾带领
“亮亮(化名)乖,来,自己剥个橘子吃吧。”杨冬梅一边将茶几上的水果盘拉过来,拿起一个橘子,一边递给身边的孩子。孩子低着头,将橘子慢慢剥开,轻轻地放在嘴里。她看在眼里,笑着说了一句:“亮亮真厉害啊。”窗外的太阳照向屋内,泛着一抹美好的光芒。我们坐在他们身边,看着这一幕温馨的场景,也不禁心生敬意。因为这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饱含着杨冬梅日日夜夜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那年26岁的“妈妈”  2009年,杨
同传统教学媒介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单一的、单向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需要。    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集多媒体的长处与网络的优点于一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的交互性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还可发挥
我当校长40年,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要走科研之道才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办学水准。    一、科研兴师,强校之道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工作,这所学校当时为徐州市唯一的省重点小学。那个时期我去南京开会,只见苏南一些名校校长刚步入会场就受到热情接待,而我则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颇感冷落。我想:徐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打仗出名,教育相对落后,应该发奋图强赶上去。于是我便北去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