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援助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策略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发生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况下中国对外援助的作用、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互补角度,将中国对外援助行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的关联性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再次出现全球性事件时,中国对外援助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对外援助;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102-02
  基金项目: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专项课题”项目;项目名称:重大疫情下中国对外援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研究;项目编号:(SCQSN2020YB20)。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作用
  (一)对全球的作用
  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在出现重大严重国际事件的紧张时刻,主动地为中国提供了以帮助中国为目的的援助之手,但当他们受到该事件无情的侵袭时,中国都毫不犹豫地积极主动地对他们施以援助之手。中国官方就最近发生的系列国际重大事件下中方对外援助合作行为做出官方表示,中国愿继续承担一切大国责任,愿继续做世界的温暖及时雨,愿继续做朋友危难时同舟共济的忠诚合作伙伴。中国非常愿意继续并且一直竭尽所能地向世界所有处在该国际事件上需要帮助的国家施以援助之手,也愿意深入开展各项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打赢需要全球合作奋战的国际“战争”,赢取最终胜利。在全球遭遇COVID-19这项重大国际事件的特殊时刻,中国以道义为先的行动、“天下大同”的情怀,进一步的彰显了大国担当、大国风范。
  在COVID-19期间,在共同推动全球各国人民齐心合作共同努力复苏全球经济和发展全球繁荣经济的国际舆论主流中,中国举国上下的主动对外援助行为与个别发达国家抛弃公平正义,搞污名化、和“脱钩”“去全球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就是坚持全年集中精力扎实做好中国该做的事,统筹推进国内疫情防控部署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竭尽所能地向国际间和社会各界提供援助,积极努力推动世界各国一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繁荣、兴旺、安全、幸福的美好世界。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中国在处理COVID-19国际事件下所采取的国际对外医疗援助合作行为,该行为积极有效地倡导了各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健康丝绸之路。中国通过多边机制在国际援助、医疗技术研发与医疗物资国际使用等方面促进各国间的团结合作,与众多相关国家采取共同经济举措——减免进出口关税、取消贸易壁垒、畅通国際贸易,以此持续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尽力维护当前全球主要产业链、市场需求链、市场供应链稳定通畅,为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发展注入不可或缺的动力。
  (二)对中国的作用
  在发生COVID-19这样的重大国际事件时,中国通过扩大与深化与各国间的抗疫合作,积极促进所受影响严重、危害大且经济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其抗击该事件的能力。中国的这些努力已经得到众多饱受COVID-19折磨的国家的一致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充分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伟大胸怀与责任担当,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要给世界人民带来和平的期望,并且希望整个地球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
  二、中国对外援助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最先宣布爆发有关人民健康问题的事件的时候,众多国家人民向中国伸出热情援手,为中国人民真诚祈祷。同时,巴基斯坦、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对中国进行了物资或资金等紧急援助。当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球爆发的关键时候,中国不忘初心、主动积极地对这些曾经大力援助过我国的国家予以我们所能尽到的一切帮助,无论是派遣救护人员还是援以医护物资,抑或者是对外提供紧急抗疫资金,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传统文化美德。
  当各国之间产生医疗方面的国际化事件的时候,中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驱使下,积极履行自己的大国责任,主要以三种方式向其他国家提供各种援助。第一,在公用医药设备医药物资提供方面,中国向其他国家政府提供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和便携式呼吸机等医用物资;第二,在抗疫卫生技术与医疗经验交流分享方面,中国和其他各个国家举办了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毫无保留地与这些国家分享中国总结出的成熟诊疗经验和防控方案,向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面对面地交流和指导;第三,在资金援助方面,中国通过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三种方式针对各国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援助。
  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对中化传统文化的展示与转化,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前者是灯光后者就是灯,前者是对后者的一种实际行动形式下的阐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体现。
  三、中国对外援助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
  两者之间的关联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历史角度、社会角度、互补角度。历史角度根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对外援助的实例,社会角度来源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潮流下,中国在各种国际事件种对外援助所得到的各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互补角度完善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文化反作用于国际事件产生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援助来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对外援助战争的唐朝援助新罗之战,还是和平年代下的中国第一个援助巴基斯坦项目“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的成立,抑或者是其他各种各样的重大对外援助事件,无一不展示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美德。
  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自始至终都谨遵“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美德。中国始终保持着“天下一家”的情怀、道义为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指南。特别是在推动全世界合作复苏经济的舆论主流中,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其他方面,都积极统筹推进经济“重生”战略部署和促进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各国人民感受以及肯定中国对外援助行为所转化出的传统文化美德。   从互补角度来看,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国人的熏陶,在全球遭受重大国际事件影响的时候,中国能不顾一切,尽我所能地去援助所有陷入其中的国家。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墨家文化还是其他大家文化,都熏陶着中国人要时刻记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文化美德,这些美德让中国人在面对全球性的国际事件危机时,能竭尽全力地走出国门去对外援助。从对经济、政治、再到国际上的发言与立场,无一不尽最大努力,彰显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熏陶下的中国勇敢担当与中国大家风范。
  四、重大国际事件下中国对外援助对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路径
  (一)重大国际事件下中国对外援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重大国际事件爆发的时候,中国积极努力的以身作则,用对外援助的行为展示了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风范。作为在中华传统文化哺育下的中华儿女,不仅仅应该秉承“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传统美德,更应该秉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古训,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积极主动向世界各国人民加油打气,传播正气;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大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事件,避免情况恶化等等。共同为解决国际事件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重大国际事件下中国对外援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
  1.以对外援助为桥梁,大方主动展示我国传统文化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是个谦逊的民族,在国际外交中,中国一直是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但是也需要适当外向起来,在中国对外援助的同時,可以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示在被援助的国家人民面前,无论是基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还是“一方有难,八分支援”的目的,让世界人民从中窥探到中国的文化内涵,明白中国竭尽全力援助的背后,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大国责任,更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让各国人民从心中去接收、去感受,去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2.以对外援助为桥梁,增强国外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两个试图交流的个人必须积累有相当的共同经验,即在信源和目的地之间,因为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的交流。而且只有这个范围的信号才能为信源和目的地所共享”。由此推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重叠的国外人民更能得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在对外援助的过程中,要事先了解该国文化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似之处,进而制定策略去缩小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程度和对中国援助行为下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认知困难度。
  参考文献:
  [1]张杨.疫情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2020,(28):6-7.
  [2]许默焓.新形势下中国对外援助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公关世界,2020,(12):72-73.
  [3]罗建波.中国对外援助模式:理论、经验与世界意义[J].国际论坛,2020,22(06):39-63
  [4]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武汉大学,2017.
  [5]张郁慧.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对外援助[J].新远见,2011,(04):29-34.
  作者简介:
  邹华,男,四川冕宁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宿向前,男,四川攀枝花人,西南石油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袁唯人,男,黑龙江大庆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以来,美国华裔作家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表现真正的华人形象,黎锦扬在《花鼓歌》中就塑造了个性鲜活的华裔人物。他对华裔人物形象的正面书写既是对美国主流文化内华人负面形象的隐性辩白,也是反驳西方主流文化庞大霸权话语的一种特殊而有力的方式。小说的出版与走红,不仅成功地构建了华人的正面形象,还清晰地向西方世界呈现了华人的民族品格——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明熏陶之下对“君子”标准孜孜以求的审美取向。
期刊
【摘要】 《精灵王》是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安吉拉·卡特作品《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中的第五篇故事,故事讲述了单纯少女进入森林被精灵王迷惑哄骗,但最终摆脱困境、杀死精灵王的故事。本文揭示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强烈控制欲,女性彻底沦为男性玩物,并且歌颂了女孩反抗男性压迫,不畏强权的自主意识。  【关键词】 《精灵王》;女孩;卡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张爱玲的两部中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呈现多重互文关系,《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上一辈女性梁太太在《金锁记》中变身为曹七巧,喻示张爱玲笔下旧式女性无论处于开放或封闭的境遇,一旦遭遇压抑的情欲、疑忌与自危的桎梏,皆无法逃离变成绝对自私者的病态命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下一代女性葛薇龙等女性变为《金锁记》中的长安等,积极追求自我解放,但在上一辈或诱哄或掌控下,内外交困,渐失自我。
期刊
【摘要】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钻研学问,渊源文化的里程碑,虽存在不足,但不可否认它拉开了中国文化散文的序幕。“苦”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对“苦”的表现的探索其实是自然、文化、生命融合的探索,通过对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研究,认为“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山水寻觅之苦,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最直接的苦来自跋山涉水寻觅文化的身体之苦;文化探索之苦,即余秋雨热爱文化,其笔下有开阔的文化视域,但来自文化的消逝却让
期刊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借助CiteSpace计量工具回眸其1991-202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文献追踪”的方式来挖掘相关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热点主要为“实践观”等,研究方向主要是学术价值和内容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  【关键词】 费尔巴哈;实践;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是他对乡村生活如归故里爱的绽放,这是一份良知洞穿历史和现实后的沉思。贾平凹的小说显现了不同形态的乡土情怀,他以独特的视角立体地展现了商州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及生活,并以一个深深热爱商州这片土地的“农民”的身份写出了对故土深深地眷恋及在城市現代文明冲击下农民生活的深深忧虑。  【关键词】 故土情怀;难舍;忧思;考量;寻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诸多变法中,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典例之一,而以失败告终的王安石变法也极具研究价值。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生产关系有很大的差异,使得研究需要从责任伦理以及信念伦理的角度入手,对商鞅和王安石变法进行深刻反思。最终,从其中探寻有利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启示。  【关键词】 变法;社会生产关系;责任伦理;信念伦理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唐诗中蕴含的琵琶意象,展现的是唐朝诗人的个体意识和情感倾向。从唐朝的开始到大唐灭亡之间,唐诗所表现出来的成就,体现的是唐朝诗人的个人命运、家国情怀与文学追求,这也是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琵琶;意象;唐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8-0045-02  琵琶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种传统乐器,分为高、中
期刊
【摘要】 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伟大象征。汉字是人们表达的重要途径,每个汉字都有它蕴藏的含义和背景。透过汉字,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每个汉字的背后都印有历史的足迹。本文对透过汉字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进行探讨,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来审视阻碍中国发展的根源,分析与西方国家的战争。通过汉字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并能看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路径。  【关键词】 汉字;中国近代史;
期刊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电影市场迅速发展,爱国电影成为主要类型电影之一,其中,献礼片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爱国类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之一,改变了传统献礼片中英雄视野叙述、革命过程再现等特点,从平民的角度出发,挖掘平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小中见大,流露出中国自豪和人民爱国的主旋律,为献礼片的发展a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献礼片;平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