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45—01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那么,怎样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讲“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时,我先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的圆,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教师要在学生头脑中有初步的想法后,再开始讲课。上课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掌握补圆的方法,并把刚刚没来得及补好的圆,用咱们找到的方法补好。要合理地补圆,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如,在教了“有理数的加法“后,我就让学生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让同桌找一找自己家的位置。这样教学,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使我明白,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三、变“独立学”为“合作学”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这样的教育重视了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却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而是需要多人共同合作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建立概念、理解算理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讨论交流。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1.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对称图形制作比赛。2. 收集有对称图案的蝴蝶、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3. 教学中,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变“接受学”为“发现学”
新课标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索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如,在教学“拼图与勾股定理”时,我向学生提出:“通过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你有哪些方法?”让学生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的多种验证方法,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研究的经验。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45—01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那么,怎样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讲“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时,我先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的圆,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教师要在学生头脑中有初步的想法后,再开始讲课。上课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掌握补圆的方法,并把刚刚没来得及补好的圆,用咱们找到的方法补好。要合理地补圆,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如,在教了“有理数的加法“后,我就让学生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让同桌找一找自己家的位置。这样教学,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使我明白,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三、变“独立学”为“合作学”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这样的教育重视了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却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情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而是需要多人共同合作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建立概念、理解算理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讨论交流。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1.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对称图形制作比赛。2. 收集有对称图案的蝴蝶、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3. 教学中,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变“接受学”为“发现学”
新课标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索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如,在教学“拼图与勾股定理”时,我向学生提出:“通过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你有哪些方法?”让学生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的多种验证方法,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研究的经验。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