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只有"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1.吃透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意韵深远,作为一名语文新教师,首当以学生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虔诚地加以研读,广博地请教,并吃透课本内容,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备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的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的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对文本没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这需要用心和文本对话,倾心挖掘教材的潜质,才能体现“文本”的魅力。
2.因材施教
时下,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屡屡出现,平时不备课,熟悉学生,吃透教材,到了常规检查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闭门选计划突击抄备课,这种费时耗力的活,对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试想,那些名家的教学思路,你即便拿过来真能全用的上吗?你面对的学生能与城里的学生程度同步吗?这种“拿来”式的抄备课,应付检查害你不浅,误生颇深,应当休矣!
所以我认为,面对受教育者,施教者应该是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任课教师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备”好每一个学生,摸透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个性特长等,以便有針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3.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其实,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眼、手、口、脑并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3.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从而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共享中形成,优化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4.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同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阅读条件和阅读习惯,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4.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老师应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这些书都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4.2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4.3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笔者认为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5.利用美读激发自主学习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描写了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这样的美文,教师讲得再多也无事无补,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感受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杀狼护鹿,你怎样看待这个做法?过了几分钟,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是可以的,有的则认为这样做是错的,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我又“火上浇油”,持第一种意见的学生认为他做的对,能有效地保护鹿,持第二种意见的学生也不甘示弱,指出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他杀鹿护狼,最终将导致鹿过量繁殖,面临饥饿与疾病。僵局中,我及时作了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护鹿,殊不知,正因为他不懂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以致于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好心却办了错事。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必要的。这样一来,两种意见趋向了统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1.吃透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意韵深远,作为一名语文新教师,首当以学生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虔诚地加以研读,广博地请教,并吃透课本内容,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备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的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的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对文本没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这需要用心和文本对话,倾心挖掘教材的潜质,才能体现“文本”的魅力。
2.因材施教
时下,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屡屡出现,平时不备课,熟悉学生,吃透教材,到了常规检查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闭门选计划突击抄备课,这种费时耗力的活,对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试想,那些名家的教学思路,你即便拿过来真能全用的上吗?你面对的学生能与城里的学生程度同步吗?这种“拿来”式的抄备课,应付检查害你不浅,误生颇深,应当休矣!
所以我认为,面对受教育者,施教者应该是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任课教师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备”好每一个学生,摸透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个性特长等,以便有針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3.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其实,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眼、手、口、脑并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3.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从而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共享中形成,优化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4.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同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阅读条件和阅读习惯,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4.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老师应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这些书都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4.2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4.3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笔者认为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5.利用美读激发自主学习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描写了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这样的美文,教师讲得再多也无事无补,只有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感受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6.鼓励学生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杀狼护鹿,你怎样看待这个做法?过了几分钟,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是可以的,有的则认为这样做是错的,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我又“火上浇油”,持第一种意见的学生认为他做的对,能有效地保护鹿,持第二种意见的学生也不甘示弱,指出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他杀鹿护狼,最终将导致鹿过量繁殖,面临饥饿与疾病。僵局中,我及时作了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护鹿,殊不知,正因为他不懂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以致于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好心却办了错事。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必要的。这样一来,两种意见趋向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