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过年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请春卮”也许外地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东台人都知道“请春卮”就是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宴请的一种说法。那为什么叫“请春卮”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文化色彩的说法:“卮”原来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后人用作“酒席”的代称,春节期间宴请的形式就叫做“请春卮”。这种习俗不仅仅局限于东台一隅,东台周边的城市扬州、泰州、盐城、南通等苏中地区都有新春时节请客聚宴、招待亲朋的这一古老风俗。
  《邗江三百吟》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年春兴在侬家。”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卮。”正月里,亲朋好友利用岁首佳期、农闲时光,相互请吃喝酒,彼此见面会谈,既互通近况又增进情感,实在是一项自娱自乐、加深感情、饱暖身心的有益活动。
  东台人一进入腊月就准备着“请春卮”的菜肴。过去老百姓家里没有冰箱,腊月里天气寒冷,正好可以备下一些年货,留着春节期间宴客。正常备的年货有香肠、风鸡、咸猪头、腌青鱼、腊兔等。东台地处黄海之滨,这里冬天由于海风的影响,十分寒冷,东台人也就习惯把一些腌制的原材料挂在室外风干,吃的时候带着一种很自然的浓郁的香味,东台人习惯称为“腊香”,这种香味不同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火塘烟熏的腊味。除夕日所做的年夜饭,家家户户也要备一些整齐的、能储放的食物,如八宝饭、狮子头、鱼圆、排骨等,留着正月里“请春卮”。
  “请春卮”一般是放在正月初二以后,一直到正月底,有些甚至延续到二月里。“请春卮”置办酒席,根据各家财力,量力而行。过去有钱人家“请春卮”,讲究的是排场,吃的是气派。有时候也利用新春伊始请客打通方方面面的关节,起到公关的作用。
  因为东台过去是全国重点的产盐地区,扬州一带的盐商纷至沓来。他们食不厌精、烩不厌细,这也就促进了东台饮食的繁荣。盐商们的生活奢华,讲究饮食,食必膏粱,富敌王侯,家中雇佣很多精于烹饪的厨师。其所用的餐具不仅考究而且形式多样,在“请春卮”的宴请都会用上整套的粉彩或祭红的餐具,白银汤匙、象牙箸筷。菜肴更是品种繁多,宴席上会用到“八冷”、“四热炒”、“四大菜”、“四腰點”、“四随饭小菜”、“四水果”,整个宴席的排场很大。由于东台野味海洋资源丰富,所以宴席穷侈极奢,应有尽有。通常平民百姓“请春卮”吃的是热闹,吃的是亲情。“请春卮”最通行的做法,也是最大众化的就是所谓吃“六大碗”。“请春卮”的“六大碗”是指哪些菜肴呢?其实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的是“烧杂烩”(皮肚)、“风鸡狮子头”、“炒虾腰”、“大鸡抱小鸡”、“韭菜炒青螺”、“萝卜烧大蛏” ,另外再加点心“春卷”、“炒年糕”、甜菜“藕粉圆子”、“八宝饭”以及几样爽口蔬菜即可。
  “请春卮”的酒席上有两样是不可缺少的:炸春卷和韭菜炒青螺。春卷的馅心是异彩纷呈各式各样的,有白菜、荠菜,韭黄、青蒜、豆沙……韭菜炒青螺,韭菜是选用的开春的头刀韭菜,它根似白玉,叶如翡翠,清香肥美。初春的螺蛳肉肥嫩无子,鲜美异常。聪明的东台人把两者相配,就成了一道美味佳肴。冷盘的品种比较多,一般的是咸猪头肉、咸猪耳、咸口条、咸鱼、炝鲜虾、香肠、皮蛋、烫青蒜、五香茶干、油炸花生米、黄海白条虾等。
  “请春卮”时男人一般喝的酒都是本地酿造的大麦汤或者瓜干酒,这些粮食酿造的白酒味道醇厚,后劲大,喝了过瘾。妇女正常喝的是陈皮酒。陈皮酒是东台的地方特产,用麻筋糯米和党参、黄芪、陈皮等十多味中药一起酿造的黄酒,入口绵甜,味道醇香,有舒筋活血、养身健体的功效。平时对孩子看管很严的家长,在“请春卮” 的宴席上也会给孩子倒上一小盅的陈皮酒,孩子们总是用小嘴轻轻地抿上一小口甜美的陈皮酒。
  现在城里人“请春卮”由于地方限制,一般的请客都是亲戚朋友以及单位领导,中午或晚上一顿而已。而过去由于家里地方宽广,再加上民风淳厚,每年“请春卮”除亲戚、朋友、本家而外,还得请邻居,有的拖儿带女来三四个。多数是早上就来吃早茶,中午正常是一个大拼盘和六道菜,晚上菜肴比较丰盛,有十几道菜。过去请客的菜肴都是土特产,比如豆腐、百叶,咸鱼、老母鸡、咸肉、青蒜、茨菰之类的。
  “请春卮”宴席座位安排还是比较讲究的,一般年纪大的或者尊贵的客人,大家都公推坐上首,就是正对大门的座位。座位坐好后,客人们酒过三巡,就随意多了,无拘无束开瓶畅饮,大口吃肉。大家海吃海喝、大吹大擂,上到天文地理、下到街头趣闻,无所不谈,那场面是热闹非凡。遇有拼命酗酒的好饮者,他们喝得是满面红光,高举着酒瓶,不断地劝同席的客人干杯;他们摇摇晃晃、醉如烂泥,仍在逞强斗酒、高喊不醉。引得邻桌客人和其他人不时起身笑看,随声附和着。闹酒者更是洋洋自得、自吹自擂,将整个宴席的气氛推向主人和客人都非常兴奋和企盼的高潮。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主人和客人们开始分手告别。实际上,他们与其说是告别,不如说是在相约,因为他们有可能第二天就主客互换,又再次见面了。
  “请春卮”,吃的是春的佳肴,喝的是春色美酒,续的是春暖情谊,讲的是春天的故事。而这正是“请春卮”在东台以及苏中大地千年流传,生生不息,成为人们年年乐此不疲的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名为《核舟记》的古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对这艘用桃核雕刻出来的“小舟”的形容:“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期刊
欧洲的西部边陲,有一块小长条的地缘,人们叫他葡萄牙。葡萄牙是一个生活舒适的国家,面积只有9.2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南的伊比利亚半岛西部。它的东部和北部与西班牙相接壤,西部和南部濒临大西洋,是一块南北长,东西窄,近似长方形小长条地带。它有着欧洲最温暖的海滩,极具田园气息的自然风光,素有欧洲海滨花园之美誉。这里还有尽显人们善良之心的葡式斗牛。那风光、色彩、质朴的生活方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来吧,来葡萄
期刊
家乡南安霞美,每当有人家生下男孩第11天,遵循民俗传统的他们便会向亲朋邻居赠送“溢饭”。“溢饭”也被称之为“玉饭”、“油饭”,俗称“红饭”等。“油饭”的说法,源于“溢饭”中添加了大量香油;“红饭”这一称呼则源于“溢饭”给人的鲜明印象是饭中有一半左右色彩呈红色。红色,在闽南意味着喜庆;而“11”与闽南语“溢”谐音。  旧时,闽南人大都重男轻女,这源于闽南男人肩上担负着更多责任。他们不仅要出门赚钱养家
期刊
2018年重访印度,在行程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来到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奥兰加巴德,正好碰上了当地人庆祝洒红节。于是,跟随狂欢的人流,徜徉在彩色的世界里。  印度有多少节日?  常听印度人说:“一年365天,我们有366天是在过节。”听起来难以置信,就像天方夜谭。但来到印度,才知道印度的节日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甚至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  印度官方认可的节假日每年就有120多个。为什么是“多个”
期刊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总喜欢用的一句成语是“五花八门”,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虞初新志·孙嘉淦》中:“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这个词原本是用来比喻客观事物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后借指各行各业,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原来与江湖行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花八门”原是指古代兵法中战术变化多端,克敌制胜的“五行阵”和“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已经都懂得如
期刊
“噢,噢,睡觉了——  老猫猴儿,来到了——”  过去,笔者家乡(山东省宁阳县)的母亲们哄孩子睡觉,每侧卧其旁,以一手轻轻拍着孩儿的腰臀,口中喃喃地哼著这样的歌谣(“猫猴儿”或作“毛猴儿”,亦有称之为“麻胡儿”、“马虎儿”者,但当地发音以称“猫猴儿”者为多;考之异地,应以“麻胡”为正音),直至孩子入睡为止,然后再做自己的事去。  时有淘气的小孩子不肯入睡,追问母亲:“‘老猫猴儿’是谁?它来干什么?
期刊
说起“竹马”,首先想到的是大诗人李白诗中所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那两小无猜的儿童游戏。其实,在山西寿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为寿阳大竹马。寿阳竹马戏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寿阳的一个小山村――距历史上的古晋阳仅百里之遥的平头镇罕山脚下郭家沟村。竹马戏是郭家沟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盛行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2
期刊
猫冬与闹春  春节,对于东北,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季节。  从腊月初八开始,直到二月初二,寒冬不消,春节不止。东北老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冬季对于旧时农业社会的东北,不仅仅是耕作上的肃杀,更是一年一度的浩劫。而对于春节的企盼,成为人们度过寒冬的支撑。能给予的,能企盼的,能煎
期刊
现在有不少走街串巷卖“武大郎烧饼”的,还有人嫌这五个字不过瘾,又加上“正宗”两个字,成了“正宗武大郎烧饼”。更有甚者,以前的影视剧也有把《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演成如今的烧饼的,真是贻笑大方了。不过,新旧两版电视连续剧都把“炊饼”换成了馒头,真的值得称赞。虽然现在鲁西的烧饼确实味道不错,但它也确实与武大郎炊饼沾不上边,因为武大郎炊饼确确实实就是今天的馒头。  在我国古代,所有的面食都称饼,面
期刊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热热闹闹过大年的东北,节日期间的礼数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比平时还要讲究。  在东北人的“忙年时刻表”中,有“二十八,把面发”的说法。新年蒸馒头又有很多“讲究”。馒头出锅前要用秫秸印红,状如梅花,称为“点红”,无红不能为供,秫秸不能遭人畜践踏,要扔灶中焚毁。这一天蒸馒头有很多禁忌,一忌碱斑,二忌裂口,三忌面不发。这些禁忌在人们的心中都是有相应征兆的,分别代表“人畜祸福,家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