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我国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近20年来我国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研究方面的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比较重视,也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归纳起来大概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从理论上探讨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的关系和内涵。第二,肯定近2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第三,指出存在的缺失。第四,综论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等。
  关键词:近20年 新闻报道 人文关怀 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体制发生了一些变革,明确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即“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①。随后,市场观念在我们的新闻事业中逐渐增强,市场手段也渐渐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②。但是,20年左右的时间毕竟很短,新闻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以人文关怀为例,从宏观上来讲,经过近20年的实践,新闻从宣传本位向提供信息的转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种转变,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③。具体来讲,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方面,人文关怀意识也有所提高。
  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新闻报道中不人文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有些情况甚至很严重,这与社会对媒介的需求和期望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研究近20年来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状况及原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从理论上探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中共几代领导人的新闻宣传思想的重要内容。新闻所报道的是与人有关并为人所关心的事实,所以,关心、满足人的需求和发展也是新闻报道的追求。因此,从理论上讲,人文关怀是新闻工作的有机组成,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之中。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也更加体现人性化,这说明在技术层面,新闻事业的目的也是朝着人性化,使人的需求和能力得到充分满足和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当前的新闻报道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得新闻更加快捷,报道方式也更加人性化。④
  人文关怀不仅是新闻事业的构成要素,也是媒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并且发展,就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随着新闻事业的越来越市场化,新闻媒体要想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发展,就要生产出满足市场所需、满足受众所需的新闻作品,这当然首先要给受众以关心和尊重,因此,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⑤。更有学者指出,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的终极目的⑥。
  基于以上研究,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对现代人的发展、新闻媒体自身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⑦,因此,我们的新闻报道应该牢固树立人文关怀意识。
  
  对近20年来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成绩的肯定
  
  近20年来,研究者注意到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方面,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意识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民生新闻报道。
  在报道内容上,赵敏安《论独家新闻的人文关怀意识》从获得独家新闻谈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⑧。刘毅《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对与广大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社会新闻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⑨。另外,也有学者指出,在经济、法制、军事、体育等方面的报道都较之从前多了人文关怀意识⑩。
  在报道内容上最重大的事件应该是民生新闻的出现,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如给民生新闻下定义,民生新闻,与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力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1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国出现了很多以民生为名的版面或电视节目。如各都市报开辟的民生专栏,电视民生新闻,如中央台的《东方时空》,南京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台的《第7日》等。
  在报道语言、图片等报道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当事人和受众的体贴。如对艾滋病患者的新闻报道,有文章指出,媒体三年播出胡锦涛与艾滋病患者的两次握手,处理新闻和图片方式有所变化,考虑到对患者的尊重和保护,这体现了媒体人文关怀精神和意识的增强12。镜头规避正体现了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13。
  新闻报道的内容、方式等的人文关怀在实际新闻实践中往往相互交融,正如前面我们谈民生新闻,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其实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报道视角和报道理念。
  
  指出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不足
  
  近20年来,新闻报道在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实践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14,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更是本命题的价值所在。
  研究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也可以从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视角等方面来分析。如从报道内容上,有学者概括指出,当前新闻报道在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歧视,对女性和儿童的话语霸权,对隐私报道缺乏慎重,对灾难性新闻的不当采访和报道四个方面存在缺乏人文关怀的地方15。
  综论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办法。
  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它赋予新闻媒体巨大的活力与生命力16,新闻报道中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前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情况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研究者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更进一步分析原因,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目前的研究认为,造成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体制机制、记者、受众等几个方面。
  体制机制的原因。前面我们谈到,在市场化运作的体制下,新闻媒介生产的是精神产品,按照市场经济原理,要想赢得胜利,产品就必须价廉物美,精神产品在竞争中就有可能向通俗化甚至庸俗化方向发展,从而降低了媒介的品位。另外,广告对媒介也对新闻媒体造成了很大压力,发行量、收视收听率已成为媒介调整版面的指挥棒,这些都是在媒体走向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
  所以,在生存竞争以及广告收入的挤压下,新闻媒体的社会效益空间受到经济效益的挤压,我们上面所列举的各种不关怀人文的地方很多就是在市场化过程中造成的。如电视,有学者指出,当今电视媒体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主要就是要求媒体越来越市场化,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导致社会效益的下滑,缺乏人文关怀,同时体制又要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舆论的导向者,这是一个悖论17,也导致新闻报道中很多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当然,在这种体制下,媒体如何生存、发展以及如何解决目前生存机制下出现的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假以时日,等待进一步的改革。
  新闻从业者。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历来担负着“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的社会责任,但是,一系列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也让我们认识到如今记者本身素质存在的问题。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新闻现象非常普遍,有学者曾对大陆、港、台三地记者作过关于这种情况的调查,结果大陆记者收红包的情况最普遍18。
  针对以上情况,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有学者指出,组织系统学习新闻职业道德,完善职业道德的监督制度,合理提高新闻工作者待遇19。这是从提高新闻职业道德的高度来论述,自然也是对解决人文关怀问题提出的建议。
  受众。受众是新闻报道的接受主体,新闻报道必须有受众,才是有效的传播。因此,树立受众意识,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渠道之一。
  受众对于新闻报道人文意识的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主要就是对受众的关怀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产品还是作为信息产业的产品,都要树立受众意识,才能为受众所接受,也才能有市场,并赢得社会效益。
  受众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当时主要是在业界进行,用于对新闻报道的改进和调整21。1994年《新闻大学》曾组织了一批专门研究受众意识的文章,说明这在当时是一个热门课题。但是,这种研究热潮仅维持到90年代中后期一段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报道的受众研究比不上广告的受众研究多,重视和深入程度也不一样,这跟广告对应的直接经济利益有关。另一方面,媒体将受众意识狭隘化。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要重视受众意识22,要认识受众需求的多元化23,要满足受众的心理和需求24以及要进行受众调查或者收视率的研究25几个方面。
  树立受众意识正体现了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增强,媒体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以收视率和满意度来回报媒体。但是,受众的审美趣味和需求也是可以被培养的,媒体的审美趣味会影响受众的审美趣味,民生新闻就是一例。
  因此,有学者认为,媒体有受众的意识是对的,但是不能唯受众是听。受众中心论不是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26。以简单的受众意识抹杀受众的多元化,这不具备人文关爱,或者是人文关怀的狭隘化。
  从以上我们对20年来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的状况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改革在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造成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体制机制的某些不合理制度的束缚,记者自身素质不高和生存的压力以及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不正当趣味和媒体狭隘的受众意识三方面。
  虽然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如没有能够对记者的生存压力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研究,在受众与人文关怀缺失这方面的研究较之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步不明显,还需要加强,这当然应该放到新闻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另外,政府和民间有效监管和监督的缺失也是造成新闻人文关怀缺失如此普遍的重要原因,没有能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以上几点都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①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现代传播》,2003(4)。
  ②石培龙:《我国新闻体制改革模式探析——以报业为例》,《新闻界》,2006(5)。
  ③李良荣:《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新闻界》,1998(6)。
  ④童兵:《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
  ⑤曹卫星:《以人为本——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爱好者》,2005(5)。
  ⑥张淑美:《人文关怀:新闻传播的终极目的》,《新闻爱好者》,2003(11)。
  ⑦王海柳:《解读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多重意义》,《兰州学刊》,2004(4)。
  ⑧《理论学习》,2006年第6期。
  ⑨《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8月。
  ⑩高扬:《经济新闻写作的人文关怀》,《新闻爱好者》,2006(7)。
  11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现代传播》,2006(5)。
  12《这一次,看不见艾滋病患者的脸》,《南方周末》,2007年12月6日。
  13许东良:《镜头规避与人文关怀》,《南方电视学刊》,1995(5)。
  14童兵:《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现代传播》,2003(5)。
  15张菊祥:《传媒应注重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16陈添:《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广西社会科学》,2004(6)。
  17时统宇:《中国电视世纪悖论: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和紧张》,《新闻传播学前沿2004》,雷跃捷、哈艳秋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9)。
  18此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韬文先生所言。
  19曾凡斌:《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构》,《视听界》,2005年版。
  20当然也包括对新闻报道对象的关怀。
  21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上),《当代传播》,2001(l)。
  22毛微昭:《新闻事业的受众意识和受众研究》,《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4)。
  23谢静:《社会转型期的受众分析》,《新闻大学》,1996年秋季号。
  24樊玉媛:《对受众心理的适度适应》,《电视研究》,1995(8)。
  25张明志:《电视收视率调查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1)。
  26夏凡:《受众中心论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6)。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引起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极大关注,人们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中了解到地震的信息,获得了事情的真相,感受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和精神,并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向灾区人民表达关爱、奉献爱心。这些都得益于媒体记者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地深入灾区一线采访,用他们的镜头、用他们的声音、用他们的文字记录现场。笔者非常敬重这些在抗灾一线为
期刊
谈话类节目,来源于国外的Talk Show,翻译成中文译作“脱口秀”,意为这类节目好看就好看在谈话上。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具真实的节目形态,电视谈话节目在西方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在不断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收视率神话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众行为方式。在我国,《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一虎一席谈》等都是为大众所欢迎的谈话节目。其中,主持人可称作是谈话类节目的灵魂,因为他发挥
期刊
底层文学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和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中。从2004年开始对底层文学这一文学现象展开讨论,至今已有5年。5年间,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生活的各类文学作品纷纷涌现,丰富了当代文坛,引起了文学界的注目和评论。  表现和描写农民工题材的小说是底层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内容。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受现代意识的影响,农民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无法再按照原来的轨道生活
期刊
新闻背景的作用    现在新闻传媒上有部分新闻,受众看了听了不知其所以然,弄不懂,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传播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新闻为求短而不加背景材料;其二,以为自己清楚,别人也一定清楚;其三。以为从前的报道中已交代过背景而不必再交代;其四,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相互依赖,都不主动加背景,其五。一时情况不明,难度大。找不到有关的背景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期刊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如何应对受众的质疑?受众、媒体和事件怎样才能长期维持“调和”的局面?当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报道方式、什么样的报道角度进行报道才能达到媒体与社会的“和谐”?本文以瓮安事件发生后一个月(6月30日至7月30日)的《贵州日报》相关报道为研究文本,并尝试使用传播学中的“调和理论”来对这一时期的文本报道进行分析,以期对以上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期刊
“新闻链接”这种形式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报纸、期刊以及互联网上,我们阅读新闻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新闻链接,它们活跃了新闻版面,给受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一、网络新闻中的新闻链接为报纸编辑带来新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给世界新闻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它集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于一身,并加以优化,在传播速度、信息量、覆盖面等方面,都向传统媒体
期刊
摘要:本文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在危机传播的四个阶段应该具备的危机处理意识与做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大众传媒面对自身形象危机应该采取的增强公信力的方法。  关键词:监督 公信力 封口费事件 危机传播    危机传播成为当下媒介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自2003年的SARS事件开始,危机传播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危机传播(crisis co
期刊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精致的抒情佳作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大多数评论文章认为:作品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留恋康桥的情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笔者以为,仅仅把全诗的情感指向理解为对一个学校及其自然风光的留恋而忽视其中的爱情因素,乃皮相之见。实际上,这首诗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有密切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有两句话我们不应忽视,
期刊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首播时间为19:38,即紧接在《新闻联播》后播出,次日分别在第一套节目的06:10和新闻频道的一些时段进行重播。根据焦点访谈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被评为全国观众最喜爱的电视栏目的第一、二名,《焦点访谈》并获得新闻名专栏大奖,可以说它是一档有较大影响力的栏目。  200
期刊
我们正处在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日渐多样,价值理念趋于多元的时代,党报的新闻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总书记的这番话引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在新闻业态百舸争流的今天,党报如何牢牢站稳前沿,引导好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在这重重压力之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