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专业竞赛平台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竞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关怀。通过建立耦合型创新基地,推广耦合型培训模式,组建大学生耦合型科研团队,强化耦合型师资队伍,构建跨专业科技竞赛的基础平台、培训交流平台、科研平台、智力平台,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35-02
  20 世纪中后期,各国政府纷纷倡导并主办各类科技竞赛,主办形式由最初的单一政府主办,逐渐延伸为既有政府主办,又有企业主办两种组织形式并存的竞赛形式。[1]如1994年启动的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4年启动、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竞赛;2006年启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协办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201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部条件与财务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指导,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主办的“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等。科技竞赛正逐渐成为高校与社会认可的素质教育项目。
  随着高校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日趋增多,探讨如何利用科技竞赛这一优良载体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得到重视。在这种形式下,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围绕科技竞赛大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战略,通过构建跨专业竞赛平台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科技竞赛对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
  大学生科技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关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
  1.科技竞赛激发大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
  科技竞赛以学生作为主要的完成人,指导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在科技竞赛中,竞赛的题目和规则一般由相关技术专家经过研讨并根据往届出现的问题加以修正,进而最终确定,这些竞赛题目一般紧跟科技前沿,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又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检验。学生从方案选择、设计制作,再到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造激情得到释放,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竞赛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学生需要对知识储备进行扩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创新思维能力。
  2.科技竞赛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的冲动来源于实践,创新的过程必须动手实践,而最后的成果是否“新”,是否有社会价值也还得由社会实践来检验。从本质上来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统一的,在创新指导下的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而没有实践,便不可能有创新。[3]
  科技竞赛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机的结合,在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组装能力、调试能力、纠错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例如在进行智能汽车竞赛、航空模型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项目时,学生根据竞赛主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处理,理论联系实际,制订方案,并最终完成汽车模型、飞机模型或其他机械产品模型的制作,无一不体现了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3.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创新精神
  一个人单打独斗在当今社会很难取得非常好的结果,并且还要付出超乎平常的精力,而团队协作就会克服这一缺点。科技竞赛不仅考查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很多竞赛项目,往往涉及到机械、电气、计算机、材料等等学科的知识,一个竞赛小组通过跨专业的交叉组合形成团队来处理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团队协作缩短了制作时间,提高了处理问题的效率,团员之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是大学生协作创新精神最好的体现。
  4.科技竞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关怀
  社会关怀是人们对社会的关注,体现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科技竞赛立足社会,关注热点,这就使学生在对竞赛作品进行设计时,不自觉地关心大众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教育的一个过程,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过程。通过参与科技竞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问题,寻找创新灵感,感受社会的需求,体现融入的存在感。
  同时,科技竞赛也能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也是融入社会,关爱社会,体现社会关怀的另一个方面。竞赛中所遇到的技术、协作、使命等问题,在社会实践中能得到体现,创业、就业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都可以在学校中的科技竞赛活动中得到锻炼。
  二、构建跨专业科技竞赛平台
  1.建立耦合型创新基地,构建科技竞赛的基础平台
  创新基地是科技竞赛项目的硬件基础,是科技竞赛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学院领导的统筹安排下,根据机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际的情况,并结合学校实验室整体改造的契机,我院提出了耦合型创新基地的建设思想,以此构建科技竞赛的基础平台。即将原有松散的、无序的创新实验室进行整合集中,将各类科技竞赛分门别类,查找分析各类科技竞赛的特点进行设备配置优化、场地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场地和设备费用。同时,学院还与其他院系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学生在进行科技竞赛过程中,如果遇到设备使用困难,可以向院系提出申请,以便共用其他院系的仪器设备,这样大大降低了科技竞赛活动的经费。
  创新基地的实验室制订了一整套的设备、仪器、书籍、材料的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的管理办法,进出实验室都要进行登记记录,登记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出入时间、使用设备情况等,由专职教师进行审核,严禁出现设备仪器的违规操作、材料书籍的违规流出,以此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防止教学资源的损失。对于一些大型设备、精密仪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使用,避免误操作的发生。对于一些存在危险性的设备,则应提起进行安全性教育,并适当配备防护装备。   2.推广耦合型培训模式,构建科技竞赛的培训交流平台
  科技竞赛的培训交流往往是无序的、分散的,既不利于科技竞赛的延续,又会对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为此,学院提出了耦合型培训模式的思想,以此构建科技竞赛的培训交流平台。将学院目前所参与的科技竞赛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分析,查找知识构成,有针对性地开设基础知识系列培训课程以及专项科技竞赛系列讲座。培训的薪酬由学校素质教育专项资金和学院补贴构成,培训时间和培训场地可向学院提交申请,并由学院教务进行合理安排,这样就解决了长期以来阻碍课外创新培训难于开展的诸多问题。同时学院及相关院系还开设了PROE、UG、数控编程、单片机、电源设计等专题培训班,学生可根据指导教师的引导自由选择,有针对性地利用双休日、假期自行安排学习,以提高科技竞赛的参赛水平。
  3.组建大学生耦合型科研团队,构建科技竞赛的科研平台
  团队模式具有成员多元化、工作效率高、环境适应广、反应迅速等特点。由高校大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是高校创新的生力军,它是指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及科研目标而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4]大学生科研团队既是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5]
  学院采取灵活时效的科研团队构成,组建大学生耦合型科研团队,以此构建科技竞赛的科研平台。学院根据目前的科技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建有特色的社团组织,先后挂牌成立了“TRIZ”创新设计方法、机器人、工程图学CAD、工程训练等社团组织,此外还有智能车、航空航天模型等学生科研团队。团队学生成员不一定只所属一个科研团队,采取耦合交叉的方式,只要有精力可以参与多个团队的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又为科技竞赛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综合性创新人才。
  4.强化耦合型师资队伍,构建科技竞赛的智力平台
  科技竞赛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引导者是教师。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团结合作精神的科技竞赛师资队伍是科技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和将科技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保证。[6]学院通过强化耦合型师资队伍,构建科技竞赛的智力平台。科技竞赛活动的指导教师多数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在某一领域知识储备量较大并能了解技术前沿,所以在指导科技竞赛时可以采用交叉耦合的方式,依据竞赛时间和自身时间合理参与多项科技竞赛的指导工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学院对指导科技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将给予适当的奖励,在评优、职称聘任等方面均会得到优先考虑,进而充分调动了金牌教师投入到科技竞赛中的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指导科技竞赛,也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三、科技竞赛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果
  在学院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竞赛团队教师的通力配合下,在团队学生的不懈努力下,科技竞赛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织参加了“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无碳小车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多项科技竞赛活动。在这些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6项、国家二等奖22项、国家三等奖13项、省级特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9项、省级二等奖11项、省级三等奖17项,同时依托科技竞赛学院学生所申请的大学生科研项目108项,发表科技论文8篇,申请实用新型、外观专利18项。科技竞赛的蓬勃开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四、结语
  以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跨专业科技竞赛平台建设,在遵循重素质、强能力、精创新、爱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建立了高效的跨专业科技竞赛团队的基础平台、培训交流平台、科研平台和智力平台,为达到培养优质人才,推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为实现强国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壮,肖看.构建大学生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新型拔尖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
  [2]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
  [3]周志平,郭素珍,张明轩,等.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
  [4]徐鹏,刘训涛,侯清泉,等.基于智能汽车竞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
  [5]王世来,包镕.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技竞赛平台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9).
  [6]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10).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其他文献
MOOC是当前教育培训领域划时代新生事物。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MOOC的三大关键词:大规模、在线和开放,被称为是能够为世界高等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新生事物。2012年,随着世界三大MOOC平台的建立,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MOOC革命,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的“MOOC元年”。这股旋风也迅疾刮到国内,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加入三大MOOC平台,有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整体用电需求发生了急剧增加,高压电力电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城乡电网中。为了能够保证电缆稳定、可靠的运行,对高压电力电缆的试验方法进行详细研究非常重要。对电缆线路的优点进行了介绍,对电缆故障的危害性以及电力电缆试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确保电力电缆安全、可靠地投入运行。  关键词:高压;电力电缆;试验方法;安全运行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国内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发展带有浓厚的时代特点。从传统“精英教育”到现在“大众教育”,实践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对实践教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当前面临的大众化和市场化发展环境的系统把握,面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所处的两难境地,只有“求新图变”才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改革“求新图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及其
期刊
摘要:电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关乎本行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对电力行业广大职工来说,不仅肩负创造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是重要的社会效益的创造者。基于此重点对配变智能保护进行探讨。  关键词:配变智能;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111-02  随
期刊
摘要:高校公共实验平台建设的目的是整合高校优势的实验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分析了高校公共实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从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经费保障、实验平台开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公共实验平台;实验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63-0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提
期刊
摘要: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分析了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地位,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全方位构建自动化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质量标准建设、监控队伍建设、监控制度建设、奖惩机制建设及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等。实践证明,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明显改善了学生培养质量,学生素质与能力等各方面均有长足进步。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质量标准;
期刊
摘要:为支撑本土自主产业的强劲发展,让高校本科毕业生进一步与实际工作接轨,建构主义与CDIO这两种新兴教育模式应运而热。通过以微博试验平台开辟的“新课堂”来介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以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为例介绍CDIO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简要分析了建构主义与CDIO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建构主义是CDIO的理论基础,CDIO又是建构主义通向具体实践的桥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关键词:建构
期刊
摘要:对于软件工程这类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高校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和改变,才能使其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中的一些有效措施做了总结,希望对同类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
期刊
摘要:以当代军校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教学经验,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并从四个方面说明教员如何加强对课程的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分析了当代大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员队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16-02  教学质量是院校教育的生命
期刊
摘要: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新时期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公民实现个人价值仍然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承和发展了原两校的优良办学传统,铸就了新大学精神,并将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守新大学精神,努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大学精神;一流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