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国才有家,国泰民才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学生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基,一个学生一旦具备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怀,将激发他的学习内力和生命内力。基于此,笔者从整合课程资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论述,无縫对接,培育和践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思品;爱国主义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课程;改革开放成就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是人心所向、民之所幸,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唯有爱国才有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唯有爱国才有亿万人民的幸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一颗种子,身为园丁的教育者责无旁贷。下面,作为一名任教小学语文和思品课的教师,笔者从整合课程资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整合学科课程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之一,而《品德与社会》课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一些内容是大致相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两门学科中可以做到无缝对接。虽然学科训练点有所侧重,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两学科内容完全可以互相利用。于是,笔者利用担任两门学科教学的机会,首先梳理《品德与社会》单元的脉络。备课时,笔者发现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不屈的民族”和第四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单元中,课程的目的实际上是让小学生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灾难历史,更让学生们明白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多少先烈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多少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笔者没有按照单元顺序讲课,而是整合了两个单元的内容,理清线索,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历史,二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奋斗史,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近现代的历史就比较清晰了。其次,整合语文学科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容,找好切入点,融会贯通,互相渗透。有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学生更了解历史背景,有了语文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更能激发爱国情感,是情之所起;以《品德与社会》做深入探究,为语文课做了很好的补充学习,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满怀热情的投入到建设富强中国的学习、生活中去,是以情激情。每一册的《语文》与《品德与社会》都会有相关题材的内容,完全可以整合起来学习。
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属于我们的荣光,不应该遗忘。如星河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教师该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让传统文化“入口”。“珠海拾贝”,如,《三字经》《唐诗宋词三百首》等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背诵《千家诗》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则背诵唐诗宋词等,从这些古诗词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感受民族的精魂,让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利用传统节假日举行活动,让传统文化“入手”。例如,去年中秋节,我校举行了“中秋嘉年华”活动,让学生穿着传统汉服,做花灯、猜灯谜、制作月饼DIY等,让学生动起来,这就“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三、利用校本课程——博物馆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人们的印象中,博物馆就是一些藏品的陈列展示。事实上,博物馆除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还对有科学性、历史性以及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很多博物馆越来越有创意,与时俱进,通过展览、讲座等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藏品,还有代表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将历史性、科学性、人文性融合在一起。
把课堂搬进博物馆,是有温度的课程教学,也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深圳市博物馆、南山博物馆等,比如,2020年9月在南山博物馆举办了“珠山逸韵——景德镇近代陶瓷名家作品展”,笔者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此次展览,通过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纲的介绍,让大家不仅欣赏到陶瓷的美,更清晰地了解了景德镇的历史以及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不断谋求振兴与发展的大国工匠精神。他们都从博物馆中直观了解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感叹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博物馆的参观活动中培养起来。
四、利用深圳特区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深圳是我国第一批实行改革开放的特区之一,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校组织学生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览有图片有视屏有实物。通过参观,改革的过程历历在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被深圳的飞速发展深深震撼。此外,笔者还动员学生登莲花山公园和游览南山人才公园,观赏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灯光秀……润物细无声,爱国主义教育就在学生的体验中、无声的教育中潜移默化,生根发芽。
当然,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利用班队会、板报宣传、每周国旗下演讲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能够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课程教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本土文化,以多元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一定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韩振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理论[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407/c83859-26809202.html.
[2]习近平: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EB/OL].央广网.http://edu.cnr.cn/eduzt/qcll/mind/20160107/t20160107_521065433.shtml.
[3]人民出版社.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
【关键词】小学思品;爱国主义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课程;改革开放成就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是人心所向、民之所幸,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唯有爱国才有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唯有爱国才有亿万人民的幸福。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一颗种子,身为园丁的教育者责无旁贷。下面,作为一名任教小学语文和思品课的教师,笔者从整合课程资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整合学科课程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之一,而《品德与社会》课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一些内容是大致相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两门学科中可以做到无缝对接。虽然学科训练点有所侧重,但都是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两学科内容完全可以互相利用。于是,笔者利用担任两门学科教学的机会,首先梳理《品德与社会》单元的脉络。备课时,笔者发现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不屈的民族”和第四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单元中,课程的目的实际上是让小学生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灾难历史,更让学生们明白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是多少先烈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多少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笔者没有按照单元顺序讲课,而是整合了两个单元的内容,理清线索,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历史,二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奋斗史,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近现代的历史就比较清晰了。其次,整合语文学科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容,找好切入点,融会贯通,互相渗透。有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学生更了解历史背景,有了语文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更能激发爱国情感,是情之所起;以《品德与社会》做深入探究,为语文课做了很好的补充学习,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满怀热情的投入到建设富强中国的学习、生活中去,是以情激情。每一册的《语文》与《品德与社会》都会有相关题材的内容,完全可以整合起来学习。
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属于我们的荣光,不应该遗忘。如星河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教师该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让传统文化“入口”。“珠海拾贝”,如,《三字经》《唐诗宋词三百首》等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背诵《千家诗》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则背诵唐诗宋词等,从这些古诗词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感受民族的精魂,让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利用传统节假日举行活动,让传统文化“入手”。例如,去年中秋节,我校举行了“中秋嘉年华”活动,让学生穿着传统汉服,做花灯、猜灯谜、制作月饼DIY等,让学生动起来,这就“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三、利用校本课程——博物馆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人们的印象中,博物馆就是一些藏品的陈列展示。事实上,博物馆除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还对有科学性、历史性以及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很多博物馆越来越有创意,与时俱进,通过展览、讲座等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藏品,还有代表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将历史性、科学性、人文性融合在一起。
把课堂搬进博物馆,是有温度的课程教学,也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深圳市博物馆、南山博物馆等,比如,2020年9月在南山博物馆举办了“珠山逸韵——景德镇近代陶瓷名家作品展”,笔者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此次展览,通过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赵纲的介绍,让大家不仅欣赏到陶瓷的美,更清晰地了解了景德镇的历史以及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不断谋求振兴与发展的大国工匠精神。他们都从博物馆中直观了解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感叹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博物馆的参观活动中培养起来。
四、利用深圳特区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深圳是我国第一批实行改革开放的特区之一,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校组织学生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览有图片有视屏有实物。通过参观,改革的过程历历在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被深圳的飞速发展深深震撼。此外,笔者还动员学生登莲花山公园和游览南山人才公园,观赏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灯光秀……润物细无声,爱国主义教育就在学生的体验中、无声的教育中潜移默化,生根发芽。
当然,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利用班队会、板报宣传、每周国旗下演讲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能够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课程教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本土文化,以多元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一定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韩振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理论[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407/c83859-26809202.html.
[2]习近平: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EB/OL].央广网.http://edu.cnr.cn/eduzt/qcll/mind/20160107/t20160107_521065433.shtml.
[3]人民出版社.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