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日赚上亿,机构预期出现分歧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66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股市值第一股贵州茅台(600519.SH),上半年业绩如何?
  7月29日,贵州茅台发布2020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9.53亿元,同比增长11.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02亿元,同比增幅为13.29%。
  按照上述净利润计算,上半年贵州茅台每天约赚取净利润1.25亿元。
  “以上报表销售额没有考虑预收款的变化,2019年底贵州茅台账面预收款是137.4亿元,在2020年6月30日贵州茅台报表上的预收款(合同负债)是94亿元。”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根据以上数据简单计算,贵州茅台的真实销售收入的增长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没有增长也没有衰退,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群聚消费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已是难能可贵。”
  凭借其在白酒行业的口碑以及产品的稀缺性,贵州茅台股价从年初的1100多元,上涨到7月中旬的近1800元,半年时间内,每股股价上涨600多元,涨幅高达50%。
  然而,在遭遇官方媒体质疑“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之后,这家市值超2万亿的白酒巨头,未来还能否继续再创新高?
  从《财经》记者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机构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出现分歧。一向谨慎的中金公司给出了2109元的目标价,而一些机构则下调了贵州茅台的全年业绩预期,机构预测的每股收益已经较半年前下降5%。
  与此同时,机构们的持仓数据也反映了上述分歧,公募基金的持仓已略有下降,而部分私募基金则较为激进,今年以来持续加仓。
  贵州茅台股价今年能登上2000元高位吗?《财经》记者采访的部分专业人士表示,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群聚消费很难预测。目前对贵州茅台全年业绩尚难预测,还需持续跟踪公司三、四季度的数据变化。

市值超2万亿 基金持仓略降


  7月29日,中报业绩增长发布首日,贵州茅台股价不升反降,盘中一度下挫近2%。
  回顾今年以来走势,贵州茅台股价持续震荡上扬,不断创下新高。公司股价从年初的1169.35元一路上涨至1787元,今年以来最高涨幅达52.8%,总市值超过2万亿元,上半年市值已经超过可口可乐,成为全球饮料行业市值第一股。
  在A股市场上,其股价和市值也均遥遥领先,凭借超2万亿元的市值已远超被誉为“宇宙第一行”的工商银行,高居A股市场榜首。
  正当贵州茅台股价涨势如虹时,来自官方媒体的一则评论为其热度降温。7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学习小组》发文《变味的茅台,谁在买单?》,文章指出,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更不是用来腐的。
  该文章发布当日,贵州茅台股价大跌7.9%,单日市值蒸发1700亿元。
  对此,一位券商投顾人士表示:“贵州茅台有长期投资价值,但短线炒作过高,积聚了一定风险。”
  机构对贵州茅台的后期走势判断也出现了一些分歧。二季度末持股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和券商对贵州茅台的持股比例均有所下降。而私募基金則依然较为看好。
  从公募基金持仓来看,Wind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贵州茅台5701.65万股,占流通股本的4.54%;而在2019年末,其持股数量为5811.78万股,占流通股本的4.63%。二季度末持股比例较去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券商持仓数据也有所下降,从2019年末的0.16%下降至0.13%。


作为公司核心产品的茅台酒,仍是拉动贵州茅台业绩增长的主力军。图/视觉中国

  在上述机构减仓的同时,私募基金则在加仓。
  贵州茅台7月29日发布的中报显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除了中央汇金和证金公司两大国有背景股东外,还有两大股东为私募基金,即金汇荣盛三号私募基金和瑞丰汇邦三号私募基金,两者分别持有502万股和409万股,为贵州茅台第七和第八大股东。
  从季报数据来看,上述两家私募均在今年增持了贵州茅台的股份,从而跻身公司前十大股东。
  就整体白酒行业而言,二季度基金仓位则有所回升。
  开源证券近日研报显示,2020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在食品饮料行业的重仓持股比例为7.1%,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在连续三个季度回落后首次出现回升。
  分子行业来看,白酒配置比例由今年一季度末的4.9%回升至二季度末的5.5%水平,多数白酒公司的持有基金数增加,则表明越来越多的基金配置白酒股。
  在公募基金愈发谨慎的同时,各大券商对于贵州茅台的估值也出现分歧。
  7月29日,在贵州茅台中报发布后,中金公司上调公司目标价24.6%至2109元人民币。
  中金公司分析师余驰等在报告中称,在还原“收入预收款变动”后,贵州茅台业绩同比增速达到18%左右,二季度真实增长情况要好于报表。远期看,公司成长空间依旧可观,高确定性下的高估值可能会是常态。
  还有多家券商如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等将贵州茅台目标价上调到1800元以上。
  不过,Wind数据显示,机构们对于贵州茅台预测目标价则在持续下降,目前其一致预测每股收益为37.5元,较半年前下降5%。机构们的一致预测目标价(股价)为1430.06元,而贵州茅台当前1660元左右的股价,已较该目标价高出200多元。

业绩持续增长 系列酒收入停滞


  作为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贵州茅台2020年上半年业绩延续一季度增长势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10%,但公司系列酒增长陷入停滞。   谈及营业收入增长的原因,贵州茅台表示,主要原因是销售渠道调整及产品结构变化。
  作为一家消费类企业,贵州茅台长期以来的产品销售渠道是经销批发,直销薄弱,营销方式单一。为控制茅台酒终端价格、抑制经销商与茅台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腐败、利益输送问题,贵州茅台近年来加大整顿经销商体系,发展直营渠道和多元化业务。
  渠道改革效果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公司直销收入为51.53亿元,相对于去年同期的16.02亿元,大幅增加221.66%,直销收入占比也从4.06%上升到11.72%。同期,公司批发收入为387.59亿元,相对于上年同期的378.48亿元,增幅较小。
  太平洋证券认为,二季度,贵州茅台直销收入占比同比提升13.6個百分点至16.47%,是公司渠道改革顺利推进的结果。
  “目前,飞天茅台出厂价为969元,市场指导价为1499元,提高直销比例有利于上市公司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奶酪基金的基金经理庄宏东告诉《财经》记者,考虑到茅台渠道优化的战略持续推进,预计未来茅台直销比例提升将形成趋势。
  从分产品来看,作为公司核心产品的茅台酒,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92.61亿元,与上年同期的347.95亿元相比,增幅为12.84%,仍是拉动贵州茅台业绩增长的主力军。
  茅台酒收入持续增长的背后,是该产品终端零售价再度回暖。近期,《财经》记者走访北京几家茅台酒销售门店发现,该产品价格已经升至2450元左右。

图:贵州茅台近年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单位:%。资料来源:Wind。制图:张玲

  《财经》记者此前了解到,受疫情冲击,茅台酒批发价(经销商出货价以及渠道调货价)3月份在1950元-2000元之间浮动,彼时茅台酒终端销售价格曾下滑至2100元左右。
  “供需关系没有改变,刚需一直都在,投资、收藏属性又在持续高企,茅台酒批发价和终端价肯定走高。”行意互动创始人、中原基金执行合伙人晋育锋向《财经》记者分析,短期内,茅台酒批发价将在2500元上下浮动。
  在安信证券看来,贵州茅台上半年茅台酒市场投放量大,但批价仍然高度坚挺,随着经销商库存减少以及直销茅台的消化,目前批价上行至2500元上方。“公司受益自营直销增量,一季度均价提升明显,预计全年均价提升较为显著;后续公司渠道结构优化继续,企业团购也将持续推广和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上半年,贵州茅台销售费用同比大幅下滑41.45%至11.63亿元,相对于上年同期的19.87亿元,减少8.24亿元。公司解释称,销售费用变动主要是受疫情影响,茅台酒市场投入费用减少,及根据新收入准则调整运输费至主营业务成本。
  与茅台酒收入持续增长不同的是,贵州茅台系列酒上半年收入为46.5亿元,相对于上年同期的46.55亿元,稍有下滑。系列酒收入下滑的背后,是公司对经销商的大幅削减。同期,贵州茅台国内经销商数量为2051家,年初至报告期末减少327家。其中,公司增加系列酒经销商1家,而减少系列酒经销商数量则高达293家。
  在庄宏东看来,公司系列酒收入持平,一方面或与经销商清理淘汰有关,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上半年行业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部分品牌次高端产品营收甚至出现大幅下滑,因此茅台系列酒收入持平符合预期。“系列酒消费有所复苏,预计下半年营收比上半年好。”
  相对于一季度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6%、16.69%的同比增幅,贵州茅台上半年上述数据增幅有所下滑。
  “公司二季度业绩比一季度稍弱原因,主要是因为系列酒二季度收入略降,拖累当期报表整体收入,估计是受疫情影响及与公司调优经销商团队有关。”传家堡资管投资总监黄梓铭对《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二季度直营比例大幅提高,贵州茅台中报业绩符合预期。
  上半年,贵州茅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47.6%,受到市场关注。公司解释称,该数据变化,主要受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减少影响所致。
  在东北证券看来,渠道调研已经完成8月打款并开始发货,当前茅台酒批价稳定在2550元左右,下半年是白酒传统动销旺季,贵州茅台有望量价齐升,对全年10%收入增长目标有信心。
  对于贵州茅台全年业绩预测,否极泰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董宝珍对《财经》记者分析,目前尚无法判断,因为消费环境动荡,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群聚消费很难预测。
  庄宏东分析指出,茅台主要产品供需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能否实现计划,取决于公司的供给和投放,因此需要持续跟踪三四季度的数据变化。
其他文献
杰弗里·冈本  杰弗里·冈本(Geoffrey Okamoto)于2020年3月12日被任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当天全球股市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创下自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冈本7月28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疫情已经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此时冈本开始呼吁各国将政策从经济援助转向改革,以提振复苏前景。  冈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加入IMF之前曾担任美国财政部负责
期刊
硅谷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曾说:“软件正在吞食整个世界。”而在《平台革命》一书中,杰奥夫雷G.帕克等人则指出:“平台正在吞食整个世界”。其逻辑在于,以平台为导向的经济变革为社会和商业机构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放眼全球,在互联网效应下,平台企业优势骤显,且逐步挤占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显然,在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商业模式之际,走向平台化已成为传统企业打造新增长曲线的必然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银行业
期刊
“你还在看消费啊?我觉得芯片和游戏才有机会。”谈及最近的餐饮消费投资,一位不久前参与投资汤包的一线美元基金投资经理说道。  这不是唯一说自己在换方向的消费投资人。仅仅半年前,他们还在践行“所有消费品牌都能被重做一遍”。  今年3月,投资人李盛路过一家牛肉面馆,吃了、看了,觉得不错,立马打电话给合伙人,“我觉得这家可以投,估值可以给1.2亿-1.5亿元人民币”。当时这家连锁面馆只有四五家分店。但没过
期刊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中,中国银行正在稳稳抓住风口,并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其手机银行的服务能力。  “无界之外 智享其中”!  7月15日,中国银行向外界发布全新客户端7.0版,向客户描绘了一幅崭新的手机银行画面。在这幅新的全景图中,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强化开放、场景、智能、资产配置等多个理念。  近年来,中国银行围绕“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愿景,加大金融科技布局,并以手机银行、交易银行、智能柜
期刊
图/视觉中国  关于经济规律的研究表明,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必然催生也必须依赖新的生产要素。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将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新引擎。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将数据纳入主要生产要素范畴,与传统的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并列,并明确提出了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2020年
期刊
由于融资环境越来越严格,再加上房企的债务问题以及存量房较多等,使得房企的投资热情下降。图/法新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回落三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比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1430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940亿元,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45
期刊
没有人能忽视前段时间的加密货币市场:随着大量资金的进入,加密货币们接连创下新高,代表之一比特币一度站上6.4万美元/枚,创下历史新高。  市场火热行情背后,作为帮助加密用户降低资产风险的工具,稳定币也获得爆发式增长。  据欧科云链《2021数字资产半年报》显示:截至7月1日,以太坊上的稳定币流通总量达776亿美元,其中USDT、USDC、BUSD、DAI以及TUSD是流通量前五的稳定币,流通量均在
期刊
到2021年7月为止,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肆虐了一年半的时间,并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极大的扰动,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跌至-3.3%,世界产出相比IMF2020年1月的预测减少了15万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随着各国纷纷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并取消对企业的限制措施,投资者押注经济将回暖,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攀升至5%-6%。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世界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一些变化可以追溯自200
期刊
从“坐商”到“行商”,“行”字的背后是银行从定点办公向移动服务的转型,更是银行客户从去网点办业务向BaaS(银行即服务)的习惯变迁,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分场景,金融需求随处迸发,金融服务唾手可得。如果说银行的主动技术革新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那么突如其来的“新冠黑天鹅”更是一针数字化变革的强效催化剂。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
期刊
“发货要快,收款要方便,放款要早,交易风险要可控,流程要智能化……”这一系列要求的主体并非电商平台,而是一家跨国工业企业,满足上述需求的也不是金融科技公司,而是一家外资银行。  这正是陈佩营与曾愫这两位工作于汇丰金融数字化进程一线的金融女高管的日常工作,她们分别领导着汇丰中国环球贸易与融资部以及环球资金管理部,两位女高管深切感受到,数字化浪潮下,针对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正经历一场重构,打造前瞻性、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