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合理想象与创造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推断是阅读理解的延伸,是理解分析能力的深入,是说明文阅读训练的难点,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考点诠释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二、命题特点及趋势
  
  本考点命题特点,基本上是以“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方式出现。一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 根据原文信息推断出原文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
  2 推断作者在文章中对事物某一方面发展倾向的暗示;
  3 对文章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测出某一个结论;
  4 结合文章内容,推断某一发现、认识的前景。
  
  三、方法指导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考点,推断时需要在把握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发挥和再创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信息推断题在原文中一般没有直接的表述,应从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着手,注意作者的评价和看法,这样做题才会有准确性;
  2 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这往往是判断推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关键:
  3 注意辨明已知信息的真假。只有作为前提的已知信息正确,才能展开推论;
  4 注意一些关键的语言提示。如表修饰、限定、主次等词语;
  5 明确试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特点。一般包括对文章信息的片面理解,对文章信息进行错误的引申等。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原文略)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 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 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 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A的前提“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是原文提供的信息,但据此推断“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属于强加因果。因为“人均占有量”不仅与总量有关。还和人口总数相关,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一定很高;B项的“不再利用湿地资源”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再”的说法不符合人类生存的实际;C项的对应区间在文章最后一段:“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明显这种办法是针对“污染的人工湿地”的。D项用“只有……才”强调“全面地恢复”,表达严谨,与文章的主张一致。
  
  [例2](2008年高考浙江卷)
  ①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②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
  ③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 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 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答案]C
  [解析]作此题要对原文的观点作者的态度主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章阐述的是“人类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作者站在保持“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高度上,赞同“生物多样性”,反对“文化趋同”。
  A项,文章第一句说“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第二段“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明显可看出作者把“单一化”归于“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既然“文化辐合趋同”造成“单一化”,那么它一定与“多样性”存在冲突。另外从后文作者提倡“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也可以知道“趋同”与“多样”是存在矛盾的。B项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困难的原因,把它归纳成“客观存在的困难”和“人类的漠视”,前者照应“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后者照应“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C项里所说的“利”文章根本没有谈及,只谈了文化辐合趋同的“弊”,故“它对人类弊大于利”一说在文中事出无据。D项,文章讲的是“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反之“文化的多元并存”才能保证“生物的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因此D项的推断是与作者观点态度一致的。
  
  实战演练
  
  “雨燕”号科学观测卫星耗资2.5亿美元,它将于明年1月开始搜寻伽马射线的爆发。伽马射线爆发是宇宙中最强烈的事件之一,其强度仅次于揭开宇宙序幕的“大爆炸”本身。天文学理论认为,巨大星球的塌陷和碰撞产生了黑洞——黑洞的密度极高,光线无法从中逃逸——由此带来的重力能发射出伽马射线。“雨燕”号上有对伽马射线爆发极为敏感的仪器,一旦这些仪器捕捉到一次伽马射线爆发事件,“雨燕”号就会迅速地自动调节它所携带的另外两台望远镜,对伽马射线爆发后所发出的X射线、紫外线和可见光进行观测。科学家指出,军事间谍卫星可能会比“雨燕”号的速度更快,但在科学领域,“雨燕”号仍是反应速度最快的卫星。经一两年的伽马射线爆发跟踪工作后,“雨燕”号还将跟踪其他突然出现的宇宙事件。
  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 伽马射线爆发强度仅次于宇宙大爆炸。
  B 伽马射线爆发后所发出的X射线、紫外线和可见光是“雨燕”号所携带的另外两台望远镜的观测对象。
  C “雨燕”号比有的军事间谍卫星反应速度慢,是因为科学实验不需要像军事观察那样过快的反应速度。
  D “雨燕”号除跟踪伽马射线外,还将跟踪其他突然出现的宇宙事件。
  [答案]C
  [解析]这种说法在文中并没有依据,文中只是说“军事间谍卫星可能会比‘雨燕’号的速度更快”,但并没有分析原因。
其他文献
【题型描述】    高考散文语言鉴赏题难度主要在于:1 以有关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为基础;2 结合试题要求把握好下笔的角度;3 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概括出有关答案要点。其实,纵观2009年高考散文鉴赏题,我们便发现这种题型又呈现出以下不同的题型: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型、鉴赏重要词句精妙型、多角度鉴赏语言型。    【提问模式】    1 理解加点的词语“XX”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 某句话中某个词(或
期刊
【文题】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尽力气,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说:“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打不开,而你却能轻松打开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是啊,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如果没有了解,没有沟通,没有关怀,没有温暖,是不可能打开别人的心扉,进入别人心中的
期刊
【编者按】    最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高考中既是文言实词考查题的首选词汇,也是文言文翻译题的首选采分点,其考查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为了让考生在训练中务实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本文搜集了2009年以来全国各大市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中遴选出了120个典型例句,对这2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进行了逐一迁移考查。在编排体例上,本套训练题有如下四个特点:①
期刊
诗歌鉴赏的主要考查点是:①诗歌的形象;②诗歌的语言;③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    一、诗歌形象类    【考点阐释】古代诗歌形象可分两个大类:一是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由花、鸟、草、虫等构成意象、意境。鉴赏人物形象的核心任务是把握形象特征,古诗常见人物形象有: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
期刊
命题作文由于简洁、明快,审题难度相对较小,这一传统命题形式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的主流。2009年共有10套属命题作文,占高考作文题的一半。因此,对于命题作文的写作研究不可忽视。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隐喻类命题作文的抢分策略。    【分类】    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分为有提示语命题作文、无提示语命题作文;从内涵看,一般分为直白式、隐喻式。  下列文题如果按内涵可分为两类:  ①《我有一双隐性的翅膀》(2
期刊
一、考题概说    散文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拉开分数差距的重点。湖北省高考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语文科的6套试卷的大阅读部分,选用了6篇文章,除2007年的《日月行色》属于小说文体外,其余均为散文。可见。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要一环。  散文阅读题涉及三个能力层级七个考点。①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分析综合: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思路,归纳内
期刊
今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明代宋濂的《龙渊义塾记》,第13题要求翻译该选文中的三个句子。现就这道题的阅卷情况作一个小结。    一、解答例析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1小题)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提示]“或”“且”译对一处1分;译出大意1分。“或”可译为“有的”“有的地方”等,“且”可译为“将近”等。“通都大邑”不译不影响大意;“至
期刊
语言运用题是很注重答题能力的题型,经过6年发展。湖北卷的出题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式多样,关注教材,强调思维,突出能力。因此,在解答语言运用题时,要重视解题思路,能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
期刊
2008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绿荫匝地的华中师大校园就迎来了高考语文阅卷老师。半个月紧张的工作使他们沉淀了太多的感悟。为了让同学们尽快了解阅卷老师的所思所虑,我们特别约请了两位资深的阅卷老师,结合评分标准分别就作文和文言翻译谈阅卷体会,希望能给升入高三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篇篇考场作文,跳动着一颗颗火热的心。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有近一半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汶川,回顾灾情。作为一名作文评卷员
期刊
从说明文中筛选信息时,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  1.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一定要注意具体辨别,认真筛选,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本质特征。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