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卑微变得高尚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g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的秋天,我和程浩谟相遇在北京的一个散文笔会上。以后的8 年里,我们再无缘相见。
  直到前几天,读到他的散文集《石榴花》,我才知道这8 年里,远在山东的他遭遇了生命的痛:“我知道只有她收下了,我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快乐。”这是程浩谟书中的散文《心肠》。或许这并不算啥,可为了帮助邻居大婶子的孩子凑学费,程浩谟一直靠摆地摊儿,先后三次送去了五千元学费,解决了大婶子的燃眉之急。几年过去,因为同情大婶子的生活境况,竟拒绝了大婶子的还钱。
  后来,还数次给苦命的大婶子买八宝粥,送牙膏,送吃的,用社保卡给大婶子买药。因为他恪守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德。“噢,对了,有这社保卡是因为我有了现在这份工作,而这工作,又是大婶子千辛万苦介绍的。”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哪怕是两角钱,五角钱,甚至还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却从不占有。由此,很多人都夸赞他的好人缘。而他自己,绝非富有,只是个临时工人,守个小书摊儿租书,还加班晚上摆地摊儿卖些小玩具……
  一生素食的母亲,为了给病后的浩谟炖排骨汤,数次忍住恶心,最终给他送到了嘴边。姑姑常说的那句温暖的话:“没有了娘,以后姑姑就是个娘了。”最像母亲的二姐,对我千分情万分爱……或许正是因为爱的原因,程浩谟的文字,如他的生活,在幸福地呐喊,在疼痛地滴血。那是生命的幸福,那是人性的美好,这种感觉,内心坚硬的人肯定是无法体会和想象的,犹如南国之人突然遇见苍茫大雪。
  程浩謨的世界,非常纯粹,注定了他的脆弱。《母亲般的情怀》中,他“多么地想扑到婶子的怀里放声恸哭啊。哭母亲不在了以后的艰难”。可就算他看透了,他也一样固执,一样不愿意,一样不屑于。《兄弟》中,他又显得多么的无助。他桀骜不驯,无人能解。他追求《心的宁静》,他庆幸自己身在我们很多人都回不去的“朴实淳朴憨厚的”农村,他看到了从威海回来的大学生朋友的“无奈和辛酸”,厌恶“城市里人与人的争斗”。
  《理发》里的心情,我何尝没有过!我一度说自己是个“小男人”,干不了“大事情”,正是因为和程浩谟一样,我们总把自己看成“男子汉”,纠结于是非黑白、正邪善恶的简单道理上,而在内心时刻斤斤计较着一个“情”,自然就缺少了现实生活的“手段”,对现实生活的诱惑下不了“狠手”。难怪,就算是作者大姐在分姑姑寄回来的《漂亮衣服》的时候,那一丁点儿的私心,也是多么忧伤。程浩谟的散文,几乎都和钱有关,钱大都不多,最大的一笔是他最爱的,被他叫作“姑姑妈”的姑姑支援的五万元;最小的,是帮人家买树苗多余的几毛钱。吃的,也并不是山珍海味,可都是世间美味。人更是寻常:母亲、姑姑、大姐、最像母亲的二姐、三姐,英年早逝的三舅,患病的哥哥;还有大婶子、三叔、工友杨鹏鹏、老马、小胖男孩儿、罗圈腿的郭英令、脑瘫的王永照等。
  爱,是程浩谟创作散文的初心,也是程浩谟散文的灵魂。
其他文献
本该儿孙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在2018 年入冬时离开了我们。  父亲兄弟姐妹十人,在20 世纪战乱不停的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后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四位哥哥还没有长大成人就早早离世,第五个哥哥——我的大伯父侥幸长大,参加工作后,在60 年代被诬陷,遭受近十年牢狱之灾。二伯父因家庭生活困难过继给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二舅爷,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样,1944 年8 月出生的老爸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期刊
一群喇叭花在老农校的废墟上静静地开了,自由、倔强,无须申报,不需核准,也无人阻止。  我无意中走进它们的世界,在月儿已降,太阳将升的时刻。我随心走着,以散步消磨这上班前的时光。这老农校旧址,因拆迁后不许人进去,好久未踏入。虽然被城市的高楼和喧嚣所掩,但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映入眼帘的是半绿半黄的荒草,伸着无数小钩的鬼针草,果上漫射着刺的曼陀罗和一些已记不起名字的植物的花,间或有人见缝插针似的栽种上了
期刊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见到阳台上梨花飘落,耕种的欲望便潜滋暗长,松土,锄草,准备基肥,我种菜,种进种植箱,种在天台上。  淘得种植箱,高约20 厘米,自行调節长度,宽约一垄地,再购无菌椰砖,用水泡开,能膨胀到6 倍,混以泥炭营养土,便有了菜地。店家都会“钓鱼”,网购送铲子、钉耙、小锄头,还送种子,属于充话费送手机之列。螺蛳壳里做道场,去年我居然种了南瓜、黄瓜、丝瓜、苦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空心菜、
期刊
暑假的一天,我到承包水库巡逻,查看学生的安全情况。  不多久,我就到了大王庄水库。停下车,我把手伸进短裤口袋里掏手机准备照相,谁知手指触摸下去,口袋里空空如也。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坏了,手机丢了!丢了手机是小事,余额宝里还有钱呢?我赶快调转车头,顺着来路寻找手机。  道路还是原来的道路,田野还是原来的田野,可是我的身上却燥热不堪,头上的汗水润湿了眼睛,视线模糊不清,要用手背不断地擦拭,上衣紧紧地贴在
期刊
一  说起“三苏”,世人皆知指的是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  父亲苏洵的代表作为《六国论》。其文风纵横捭阖,条分缕析,气势磅礴。长子苏轼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且工于书画,精通儒、道、释,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次子苏辙是长于驾驭多种文体的散文家,其文风:“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三苏”现存诗作1189 首。因此人称“三苏”。此称源自宋英宗赵曙在位时的
期刊
1  有喧哗,有沉静,有奔流,有咆哮,有回旋,这是河流安放生命的形式。  许多年前,我顺着一条名叫掌鸠河的流向,从一个叫普驰卡的乡村出发,穿过名叫罗婺部的小城,走进了比父母想象更遥远的都市。  2  我穿过乌蒙山的根部,走向了远方,对故乡一样的河流,我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们都与生俱来地躺在我记忆最柔软的地方,哗啦啦地流响在生命的源头。  小时候,易笼河城就坐在我的身旁,易笼河就绕过易笼城,像一
期刊
似乎很久很久,没有念及“羞涩”这个词了——那种因害羞引发的内心的胆怯、憨涩、难为情;延伸至行为上的局促、扭捏、汗颜、慌乱失措。  而曾经那些时光,羞涩是一种原生态的世俗表情,它如同乡野阡陌上蔓生如茵的麦麦草那样寻常。  我也曾有过羞涩。  二十出头的光景,曾恋上县剧团一位二胡琴手。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女孩儿约我去家中做客。母亲知道这种登门的实质,提前为我准备了一网兜水果、点心,叮咛我对人父母礼数要周
期刊
《巴蜀风散板》是诗人黎冠辰长达三十年来持续关注巴蜀文明,细磨研读巴蜀遗风,大量走访巴蜀山川风物的散文诗新作,最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巴蜀文明为创作主题,巴蜀文明既是辉煌华夏文明的一叶,又是自成体系的特色文明,而作者以巴蜀山川、历史人文为创作对象,将巴蜀民间音乐节奏作为载体,采用八个章节,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巴蜀地区乡风民俗、先贤人物、历史典故等的独特魅力,是诗人对巴蜀文明的全新解读和对巴蜀
期刊
4 月28 日,是我们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晚饭,我特地为她准备了一杯感谢的酒,等待她下班回家。  当她端起酒杯轻轻举起来的时候,我再一次看见了她那只少了半个中指的右手,在空中微微颤抖。我的心收缩了一下,喉咙里哽咽了好久,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四十年前,我们是经媒人介绍认识的。她虽然长得不算漂亮,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那年头讲贤惠,乡下人只要会干活儿,勤做家务,身体健康就行了
期刊
直白地说吧,天罗子就是一道菜,“今天没菜吃,打碗天罗子”这句话,村民一天到晚都吊在嘴上。有时,自己身上的“军用书包”还没摘下,就会接到母亲的指令:“打天羅子去!”“打”,就是“摘”,到天罗地里小心地采摘。天罗是何物?其实就是全身是宝的丝瓜呀。  那时,是生产队的年月。老家叫汪家园,既可爱,又可怕,一千多亩的泥沙地,有相当的肥力,自然就成为城里的“菜园地”。要命的是整个行政村(过去叫大队),正好长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