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钵村60年变迁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叫做“寡妇村”的福建漳州东山县铜钵村,看上去与岛上其他村落没什么不同,却不寻常地承载着台湾与大陆的情愫。这是对亲人忠贞不渝的负责与期待,也是对两岸统一坚定不移的信念。
  福建东山县铜钵村安静地坐落在面海的缓坡上,漂亮的洋楼错落有致,小学教学楼、戏院、敬老院等拔地而起;穿着时髦的男女青年驾驶着摩托车、小轿车不时奔驰而过。
  看着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有谁会想到,1950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人间大悲剧。在风雨飘摇的那个时期,小人物的离散故事与家国统一大业碰撞激荡,那弯浅峡成为难以逾越的伤痕。
  寡妇村的由来
  故事得从1950年5月的那个晚上说起。1950年,这个闽南小渔村里17岁到55岁的男人都被溃退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抓到金门当兵。5月10日的晚上,当时只有200多户家庭的铜钵村,一夜之间就被抓走了147名男性青壮年,有91人当时已结了婚。这些夫妇从此被分隔在海峡两岸数十年,留在大陆的妻子们都没有再嫁,形同“守寡”,铜钵村从此多了一个辛酸的名字——“寡妇村”。
  据介绍,这些老妇人不外乎三种命运:第一种,一别成永别,夫妇再也没能重逢;第二种,一夫两妻,丈夫在台湾再婚,1987年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之后,他们带着台湾的妻子回来探亲,便有了“一夫两妻庆团圆”的场景;第三种,落叶归根,丈夫从台湾回来定居,与妻子团圆。
  “故乡巨变,今非昔比。”至今已9次从台湾返乡探亲的谢阿甲说,1987年11月他首次返乡探亲时,还要经过香港转飞机,彩电、手表、衣物等带了几大包。如今,家乡儿女们生活富裕,喝上自来水,用上液化气灶、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餐餐吃的是新鲜菜肴。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宣告了两岸关系进入了新阶段。”在铜钵“寡妇村”展览馆,台属、馆长黄镇国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一些去台人员从第三地辗转返回故乡探亲和定居。至今在台湾尚健在的去台人员90%以上回来探亲,与妻子儿女团聚。
  林美桃和现年86岁的去台人员黄拱成以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夫妻十分恩爱。后来,黄拱成被抓壮丁到台湾。开放探亲后,黄拱成10多次回家探亲,现已返乡定居。平时,老夫妻喜爱在自家庭院里“拈花惹草”,逢年过节,喜欢帮助左邻右舍书写春联等。
  据介绍,如今每年回乡探亲的去台人员都有2000多人,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回乡的人更多;回东山县定居的去台人员有300多人。“寡妇村”已渐成历史,但这段历史是两岸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既承载着台湾与大陆分离的不幸,又维系着两岸生死相连的亲情。
  “现在,我们村已经不能算‘寡妇村’了,许多老人相继过世,91位妻子里只有18人还健在。”黄镇国说,“村里人都不愿意再提及这个别称,因为它代表了一段悲惨的往事。”
其他文献
“定心门”内心难定  “一片清辉月满舟,水天相映夜光浮。耳边似觉琴音奏,韵出空江听水流。”古称洋屿的长乐市琴江村,由诗意而得名。沿着石板路走进村子,窄窄的巷子,两边几乎全是清代的木制古屋。同一侧的古屋几乎毫无二致:木门木窗一模一样,结构布局也似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连屋中水井的位置都是一样的。村里一些老人正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聊着家长里短,那带有浓浓口音的福州话与清亮的满族“旗下话”交织成趣。往里走,这
期刊
上图:赵家堡的所在地原来是一个畲族乡,而畲族的姓氏里并没有赵姓,那么,一个汉姓家族何以会扎根在畲族人聚居的闽南地区呢?原来,这里的村民是700年前流落异乡的皇族后裔。摄影/朱庆福  左图:赵家堡的完璧楼是赵家堡最重要的建筑,它不仅是一个抵御外敌的堡垒,更是赵氏皇族后裔怀念故朝,缅怀先祖的精神寄托。摄影/陈俊艺  数千年来,中国大小朝代不知更迭了多少,在历次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也不知有多少皇族后裔散落
期刊
福州,古称冶、东冶,美誉榕城。自古以来,福州城池不断扩大。晋代修“子城”,唐末五代成为闽都皇城,连续筑“罗城”和“夹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这前后6城,奠定了福州城区“三山鼎立、两塔对峙”的传统格局。  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山海至胜,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福州人,当以此为荣。  在古代福州,最早的冶城只及今鼓楼区冶山一隅之地
期刊
粘氏祖先出身金国皇族  粘厝埔村是晋江龙湖镇福林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也是晋江唯一一个满族村,聚居着500多名粘氏村民。  在粘厝埔村粘氏家族中,粘忠斌是一个活跃人物,曾担任过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现在是粘厝埔民族文化中心负责人,他是完颜宗翰的第34世孙。粘忠斌说,他们的祖先就是女真族人,即金朝开国大将军完颜宗翰,而完颜宗翰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侄子;作为金国贵族,完颜宗翰及其之后的七世孙,在《金
期刊
4岁大的小男孩Tufts还是个学龄前儿童,但已经两次被选为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旅游小镇Dorset的小镇长了。去年Tufts当选镇长时仅3岁,他今年10月份就要5岁了。他的妈妈Emma Tufts听说他连任的消息时噎坏了——当地镇长人选是抓阄抓出来的,而Tufts蒙上了两次。
期刊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用这两个词来形容福州夏天的炎热真是再贴切不过。随着高楼全方位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崛起。绿地少了,水泥路和楼房多了,所形成的热岛效应,加上气候异常,今年自入夏以来,福州气温就开始节节上升。近日,福州更是连发高温橙色预警。  持续的高温天气,一出门就汗流浃背,毒辣的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疼。走在路面上不亚于“蒸桑拿”,街上明显冷清了许多,一些沿街商铺拉下了帘子防晒。不得不出门的市民则全
期刊
近日阅读几部明清小说,发现其中有一些词语颇为费解,以致影响到对文义的理解,甚至有些今人在点校古籍时,因为不了解词义而割裂词语,误断句子。这些词语,检索各类近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均未见收录。“下老实”即是其中之一。笔者不揣浅陋,欲发其一孔之见。不敢自以为是,希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下老实”一词,明清小说中常见。其意义,综合起来有两种。一为情态副词,义为“努力地;拼命地;狠狠地”。一为程度
期刊
西门 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双抛桥 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茶亭 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  洋头口 原来的台江有浦东、
期刊
历经岁月的洗礼,樟脚村的石墙已是一片斑驳。墙上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呈现出来的红褐、灰白、赭黄、藏青的各种色泽,在散射光下,是那样的多姿、绚丽、缤纷。这些丰富的色彩加上造型别致、错落有形的石屋犬牙交错,层层重叠,俨然一幅古朴、沧桑的油彩画。  樟脚墙石美,  村小风景好。  女娲有遗石,  “赤壁”何须烧?  樟脚村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距今已有200
期刊
在福建省漳浦县偏僻的山区里,隐匿着一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城堡。那是赵宋皇族后裔流落闽南后建造的“微缩版”都城——赵家堡。令人更为惊喜的是,赵家堡里至今还保留着皇家内府当年不为人知的风俗习惯……  发现赵家堡  700年前流落异乡的皇族  1982年,当时福建省漳州市正着手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专家组在巡查漳浦县湖西畲族乡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被当地人称为“赵家堡”的古城。那里不仅保存有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