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c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初中初中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想象充满活力的个体,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初中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又是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贯彻的指导思想。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创新能力可以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问题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数学学科内部有不少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很好途径。毕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源于情境,情境又能引入到实际生活中,此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是相关的。比如《无理数》的情境引入,可以让学生准备两个边长是1的正方形,经过剪剪拼拼,如何拼接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较大的正方形边长a是一个整数吗?是一个分数(分母是2、3…)吗?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认为这个数确实存在,但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是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而我们目前又无法解释的数字。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2、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当然数学的应用不仅是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等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展现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让学生掌握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现实的问题,从而建立数学关系式,并获得合理的解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对数学应用意识形成的作用。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是以知识继承为价值取向的,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主导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也是势在必行的。
  既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此重要和必要,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措施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创新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一些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要尊重他们的想法等。所以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要的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2、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探索,体验每一步求和过程,进一步激发思维创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时,教师可先让同学任画一个三角形,且分别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两个角,第三个角由教师猜。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教师每次都猜对了。此时他们的求知欲被唤起,都想知其中的奥秘,这时就是教师揭示新知识的最好时机,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并且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创新意识也由此被诱发开来。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并加以解决,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就这样在不断的提问和解答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更好地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做教学的有心人,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及几何画板和各种直观教具等),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质疑,敢于猜想,善于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其他文献
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在上课的时候,要边听边想,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对于一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得出答案的,应该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的分析题目,尽量自己去解决。确实不能自己的解决的,可以去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别人下次澳华。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会给自己一定的启发,把问题弄明白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虚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  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哪?我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下:  一、优化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形象,产生阅读激情。教师从教材本身出发,发掘教材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理解、探索,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理解中体会形象美;在阅读想象中丰富意境美;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 阅读;培养;体念;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工作者,是做一个技艺高超的教书匠,还是做一位
期刊
随着教育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辅助教学手段已成为了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将会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做任何事情,一旦失去兴趣将会导致效率
期刊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快快乐乐地获得知识,又能让学生自自在在地运用知识。良好的学习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就我在这方面的尝试总结如下:  一、注重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
期刊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在实践过程中,如何确定目标,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尺度,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
期刊
对于有求于佛的人,人们常会说:“心诚则灵”。其实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心诚”更重要,只不过这里的“心诚”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诚恳、谦和、热情、客气,站在家长的立场思考问题,“灵”则是得到家长的谅解、配合与支持。  有一天我带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文思琪小朋友自己不小心摔在地上,上嘴唇擦破了一小点皮,我知道是一个小问题,给家长说一声应该是没事的。可是下午天下起了大雨,文思琪的妈妈请邻居卢禹燊的家长一起接
期刊
小学德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作为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可以比较系统地进行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一、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获得多方面发展的丰富过程。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堂上老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多方面发展。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内容的重要载体。而
期刊
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改革试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而兴趣存在于思维和探索中,存在于收获和成功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为其创设探索的问题,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历史教学内容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识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