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民族自决权的内涵分析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622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民族自决权,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理论重点。笔者对列宁有关民族自决权论述的粗略统计,发现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民族自决权的论述的有40余篇,而十月革命后只有十余篇。并且十月革命前有约七篇文章对民族自决权问题进行专题论述,16篇部分论述,涉及了民族自决权问题的文章大约有20余篇。但是十月革命后没有一篇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只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三四年,在其文章中部分论述了这与问题,1921年之后几乎见不到列宁谈论民族自决权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苏维埃建立初期,总有人打着列宁民族自决权的旗号,歪曲这一思想;甚至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有一些人以列宁民族自决权为旗号,行分裂苏联之实。这不仅有害于苏联的民族建设,而且对苏联的解体也起着重要作用。
  还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很少论述这一思想,再者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专题论述,是不是说列宁的这一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舍弃这一思想,是不是说列宁对这一思想的论述完全是为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斗争服务的。经过笔者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以后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研究发现民族自决权一直是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处理民族问题的关键,直致后来某些苏联领导人曲解这一思想,并错误实践,最终各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一锤定音苏联解体。
  虽说学界对于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研究的成果较多,也很深入,但是大多是对列宁民族自决权内涵的理解,但是真正探讨民族自决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用的文章较少,检索只发现梁守德的《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原则》和梁建东《试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两篇文章对其论述。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列宁民族自决权研究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列宁民族自决权这一思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苏联民族国家建设,把握民族自决权的应用,反对民族分裂分子打着列宁民族自决权的旗号对民族国家进行分裂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月革命前的民族自决权
  1.列宁民族自决权的理论来源。民族自决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政治运动,作为一种理论它来源于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有关“天赋人权”和“民族国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它是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了建立独立、统一和民主的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反对封建皇权专制的产物。因此,民主自决权也成为各国资产阶级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即便如此,无论是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未对民族自决进行系统阐述,直到1902年,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初次对民族自决权进行论述。
  2.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定义阐述。1913年4月,列宁第一次给民族自决权这一思想下了定义:“俄国社会民主党完全承认每个民族有要求‘自决’的权利,以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可以从俄国分离出去。”
  1913年6月,列宁又在《民族问题提纲》中给民族自决权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民族自决,也就是从政治自决,即分离和成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权利。
  而后,列宁又多次对民族自决权的内涵进行展述:“对于民族自决权,它就是民族享有分离和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权利”;“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指的政治自决,即分离权,成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权利”;“民族自决,正是民族脱离异族集合体,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等等。但从这些字面含义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此时列宁民族自决权的中心意思是民族分离权。但是我们却忽略列宁提出民族自决权的历史与现实条件,此时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即帝国主义即将瓦解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民族自决权理论是基于“全世界民族运动的经验”,是从“历史的和经济的观点来看的”。“帝国主义殖民地”与“民族”问题是当时主要矛盾之一。再者俄国国内特殊的民族形势,俄国有着典型的大俄罗斯主义情节,沙俄被称为“民族的监狱”基于上述特殊历史与现实条件我们可以得出当时的民族自决权的提出是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服务的。它是被压迫民族反抗压迫民族的一种策略考量。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
  1.内涵嬗变背景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民族压迫已经消灭,民族平等在法律上已经实现。民族自决权已不再是革命与战争年代的强调分离,而是服务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这是的民族自决权更加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由此,我们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自决思想经历一种善变过程。
  2.列宁民族自决权的逻辑分析。通过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梳理,我们认为列宁民族自决权这一思想的阐述逻辑在于:各民族无论大小、肤色、发展程度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存在压迫、奴役;我们要自由、要独立、建立民族国家,所以我们要求分离,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味只求分离,我们的分离是为联合:自由的联合、平等的联合。因为大国比小国的优势更为明显,更能发展我们的权益。因此在十月革命后,尤其社会主义苏联建立后,在历史、现实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列宁这一思想是有变化的,但并没舍弃,而是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祥云.兴衰之路:民族问题视域下的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李忠杰.列宁主义论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博,男,1991年6月,汉族,山东菏泽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图形与背景起源于20世纪格式塔心理学,后被运用于研究语言结构,属于认知诗学的一部分。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被用来进行文学文本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古诗《春江花月夜》中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从而验证图形背景理论对分析古诗词的可行性。  【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诗学  一、引言  对唐诗的解读国内已发展了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史学和美学等。然而,好诗不厌千回读,愈读味愈浓。唐诗《春江花月夜》
期刊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复制”概念进入中国艺术界和文化界的视线,本雅明成为先知先觉的化身。他将社会理论和艺术理论完美地勾连在一起,而艺术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边缘也因此被无限拓宽。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多次提到了“光韵”(Aura)这一词。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此书中“光韵”一词的解读,从而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演变与发展,保护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初只注重单一文物保护,到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再扩展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从只注重历史文化村镇的有形建筑环境的保护,到注重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再到将历史文化村镇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保护。本文选取赤壁羊楼洞古镇为研究地点,以街道、建筑为载体,挖掘羊楼洞古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价值,分析古镇空间形态、
期刊
【摘要】美国的三权分立并非按照权力的性质或权力作用的领域来进行划分,并非指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性质的权力之间实行分割,也并非指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个权力主体对国家权力进行分割。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下,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大小并非自始至终都维持不变,而是随时间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动。  【关键词】思想起源;理论超越;实践意义  一、“三权分立”的由来及演变  “三权分立”作为一种理论,其渊源可以追溯到
期刊
【摘要】先秦诸子百家及这一时期所出现的文化典籍,奠定了我国数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的基调,逐渐积淀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典籍,先秦时期重要的文化典籍遗存,内蕴诸多原始文化精神,本文试析“六经”中所包含的原始宗教天命观及其在统治阶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六经;自然崇拜;祭祀  《诗》、《书》、《礼
期刊
【摘要】科举制度源于隋唐,止于清末。它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人员流动。科举制度促进的社会流动不仅包括阶层间的垂直流动同时也包括代际间的水平流动。本文主要以明代南京为中心的应天府地区为例考察明朝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人口的垂直流动状况及这种流动对社会的影响,对代际间的水平流动不做分析。  【关键词】社会流动;垂直向上;垂直向下;影响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明代中后期科举制度与江南士人社会
期刊
【摘要】禅宗通过静悟与修禅的方式,达到的是一种解脱后的澄明和自在,超越世俗纷扰体认心灵的本真状态,从而顿悟佛果,禅宗美学在被称为一种静默美学,在现代设计中体现为一种智慧美和用最简洁质朴的表现方式,为生活营造一种空灵与美的意境。本文通过介绍禅宗及其美学观,希望禅宗美学能在设计中得到进一步推动,以借鉴本土设计,弘扬设计中的东方魅力。  【关键词】禅宗美学;现代设计;顿悟;静默;空灵  一、禅宗的审美理
期刊
《日本武士兴亡史》,娄贵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8世纪中后期,被新渡户稻造赞美为“不仅是国民之花,而且还是其根”的武士,因土地纷争武力化的需要而产生,与同时期的西欧封建骑士不同的是,西欧骑士是强化国家力量的产物,日本武士作为庄园主保卫和扩大土地的私人武装而产生,是作为中央权力的反叛者、作为非法者登上历史舞台。平安时代,对抗中央、制造祸端和平息祸端的欧式武士,正是在连绵不断的战
期刊
【摘要】“卡夫丁峡谷”问题虽然是马克思借用的一个比喻,但“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以及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刻理解“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
期刊
【摘要】武汉里分建筑,作为近代史的中国建筑不可或缺的历史建筑遗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列强的入侵而加速形成,以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汲取各国建筑经验,结合武汉当地的人文及气候特征,形成自己特有的式样:既不完全苟同纯西式的建筑式样,也不全部照搬上海石库门的格局,而拥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关键词】里分;中国元素  一、里分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开放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