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扭送”制度的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i1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通缉在案的;(三)越狱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这是我国法律对扭送的有关规定。然而,在我国对于扭送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扭送”的理解
  从其词义上看,扭送有扭打和送往之意。扭打具有强制性,行为人只有首先控制扭送对象才谈得上送往司法机关处理,否则只能报案。很明显这个过程带有强制性,当然强制程度有轻重之分。而送往的内涵便是送走而不是留住,重点在于“送”。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人还要防止被扭送对象自杀或者控制不当而造成的其他伤害,更不能有人格侮辱和虐待行为。因此,扭送兼具有强制和保护双重功能。
  在我国理论界,对于扭送的法律性质存在较大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扭送不是强制措施;第二种观点认为扭送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而是一种特殊的辅助性强制措施;第三种观点认为为独立的强制措施。
  上面三种观点综合起来分为两派。一是否定扭送为强制措施,二是肯定扭送为强制措施。对于第二种观点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强制措施。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分歧都只看到扭送双重性的一个方面所致,第一种观点强调了扭送非司法性,而事实上扭送必然带来一定的强制,所以之中主张越来越受到批判。第二种观点似乎看到了扭送的不同特点,但最终未能突破。事实上扭送是司法机关控制下的一种法定职权,通过司法机关以外的人来实施本应由司法机关完成的一个过程或阶段。扭送不是强制措施是明显的,司法机关以外的人不具有司法权,因而扭送不具有司法性质,由此便不能是强制措施。根据对扭送的探讨,已经触及了扭送的性质。
  笔者认为扭送既具有强制性,又具有保护性,因而它与强制措施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又不同于强制措施。可以说,它是一种中介桥梁,把社会力量与司法机关连在一起,是一种独立辅助性措施。扭送内涵的理解还关涉到扭送目的分析,扭送的目的是为动员广大群众同犯罪作斗争,协助公安司法机关缉拿犯罪分子。但仔细分析,扭送作为公安司法机关缉拿犯罪的协助手段,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对立统一必然在扭送中体现出来。对于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的人实行扭送,是为了查获犯罪分子,及时制止犯罪和防止进一步危害社会。然而,对未犯罪或者被错误追究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来说,这种制止与防范又是以牺牲其人身自由和其他权益为代价的,而只有当这种牺牲必要时,扭送才是合理和公正的。
  
  二、我国“扭送”规定的缺陷
  从人权保障角度看,扭送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宣言书。然而,在实践中,扭送往往偏向了扭送主体,这种价值结构事实证明又妨碍了扭送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我国立法规定考察,恰恰在于扭送制度架构的缺陷始然。其立法缺陷反映在如下方面:
  1、扭送主体范围的缺陷
  刑事诉讼法第62 条规定“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从法律规定分析,扭送主体是任何公民,其本意是指被扭送对象外的一切人,但任何公民是否包括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呢?我们知道,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而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便不能成为扭送主体。当他们正被人侵害时,这样便不能亲自扭送人犯,这实际上与立法原意相矛盾。依笔者认为,不能以公民来限定扭送主体,虽然实际上不会造成多大歧义,但与外国交往中往往成为他国攻击的把柄,笔者主张以一切人代替公民。
  2、扭送客体的缺陷
  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了四种情形的人可以被扭送。(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通缉在案的,(三)越狱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笔者认为这四种情形,其中(二)、(三)、(四)种情形明确,不需要行为人判断。因为通缉在案,越狱逃跑,正在被追捕的都已经受到公安机关采取了强制措施或法院审判,无需行为人判断是否为犯罪分子。而第一种情形就令人困惑,对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及时被发觉的。疑惑有:是否为“犯罪”由谁判断?是以当时情景判断还是事后进行判断?在犯罪后是犯罪事实被发觉,还是犯罪人被或者犯罪结果被发觉?这一项有如此多的不确定,在实践中侵犯人权的现象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因为:(1)是否是“犯罪”本应由检察院审查或经法院评判认定,现在规定由行为人判断不免有随意化和滥用化的嫌疑。(2)对于正在实行的“犯罪”是当时行为人以周围情景作出判断呢?还是扭送之后,在判断认定是“犯罪”才作为正在实行及时扭住犯人但不免仓促,依后一种标准往往使行为人错失良机。而两者结合,一是可以促使行为人及时制止住犯罪行为;二是可以及时纠正错误。扭住“犯人”后经判断不是“犯罪”也即不必扭送至司法机关处理。(3)对于犯罪发觉的是犯罪结果被发觉,还是犯罪事实被发觉或者犯罪人被发觉?笔者认为,首先犯罪本人被发觉,否则扭送无的放失。因而犯罪事实也应该被发觉,而犯罪结果并不要求。这里同样是个犯罪事实与犯罪人判断问题。但是,把判断犯罪这么严肃的问题赋予个人,笔者认为,人权保障在受着威胁。
  
  三、对扭送立法的建议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扭送规定的简陋已不能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扭送的功能发挥也机会处于沉睡状态。其实扭送对这个社会具有相当大的调整功能。因为,扭送既关系到社会风尚文明的程度又牵涉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可见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同一般。然而,正如上面分析,我国扭送立法出现大量空白或者欠缺,规定得极为原则和笼统,其对社会生活调整非常乏力,致使社会上形不成一股敢与犯罪作斗争的良好风尚。这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的情景:容忍犯罪,惧怕犯罪人,甚至出现英雄流血流泪的畸形场面。另一方面,又是任意私设公堂,非法拘禁他人,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现象屡禁不止。
  为了发挥扭送制度对社会的调整功能,弥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欠缺。依笔者之见,立法上应对当事人的权利作较为详细的规定,从而达到保护当事人的积极性又防止发生侵犯人权的现象。
  首先,从扭送主体角度看,一方面要保护扭送主体的人身安全和积极性。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道德滑坡造成社会上形不成一股敢与犯罪作斗争的良好风尚,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景:容忍犯罪惧怕人犯,甚至出现英雄流血流泪的场面,因而对扭送主体可以规定享有一系列权利:(1)证扭送主体人身安全,当扭送主体遭到侵害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2)扭送主体享有要求政府给予见义勇为基金的权利;(3)司法机关需要扭送主体出庭作证辅助调查案情时,享有一定补偿和适当生活住宿安排;(4)保持秘密的权利;(5)扭送主体有权要求身边的其他公民提供帮助的权利。
  其次,从人犯监督看,为防止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民主权利,被扭送者也享有如下权利:(1)享有申辩的权利;(2)要求送往司法机关处理的权利;(3)享有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人格不受侮辱的权利;(4)被错误扭送要求道歉和国家赔偿的权利。
  再次,从司法机关看,主要应承担一系列义务:(1)应立即受理对被扭送者进行审查;(2)作好扭送的善后工作。最后,对扭送主体的范围、扭送的对象、扭送的条件、强度、方式、期间、处理扭送的机关、处理的程序作出明确的界定。
  
  参考文献:
  [1]郑禄,姜小川.刑事程序法学[M].群众出版社,2001.
  [2]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M].法律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在我国学界争议颇多。客观要件说认为它是受贿罪之行为要件,没有该行为不能成立受贿罪。许诺说认为只要受财方有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表示就可以成立受贿罪。主观要件说认为它是受贿罪之主观内心要件,是一种意图或者是双方的一种默契。取消说则主张将该要件删除。本文赞同取消说。  关键词:为他人谋取利益;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取消    引言    我国刑法第385条明确规定:“工作人员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金融领域的违法行为正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变化的发展态势。现今,在金融领域的银行业,信用卡业务已经日益蓬勃。信用卡业务的诞生关键在于“信用”成为一种可能,成为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理念和标准,信用卡业务的推广离不开全社会形成一种有效的“信用”观念。自从1985年中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我国的信用卡方兴未艾,在信用卡的软
期刊
摘 要:实践中,对于经初查后不立案线索的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当前不立案线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强不立案线索管理提出了对应措施。  关键词:不立案线索;管理;问题;建议    举报线索是人民群众运用法律武器控诉犯罪,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也是检察机关自侦部门查处职务犯罪的重要来源。初查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确定受理的举报线索在立案前进行排摸、分析、判断的必要审查和调
期刊
摘 要:诱惑侦查具有明显的双重效果,在给我们带来侦查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让我们陷入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两者只择其一的困境。如何选择这些价值之间的合理界限及搭配,关键需要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角度对诱惑侦查的性质及范围进行清晰厘定,并以诱惑侦查的目的为依据确立诱惑侦查的实施标准,同时对违法诱惑侦查的责任进行合法和合理的追究。本文正是从以上角度入手,力图克服以往理论研究视角的偏差,对这一理论研究提出有益
期刊
摘 要:地方高校法学本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符合市场需要。严峻的现实要求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以培养应用型的司法实务人才为目标,以应对司法考试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不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以提高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为最终目标。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高校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学分制,强化考试纪律,以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法学教育;本科
期刊
摘 要:诽谤罪关系到人类表达自由,表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同时,它又关系到个人的人格价值的基础。对诽谤罪构成要件中“名誉”、“诽谤”、“事实证明”的不同理解涉及到罪与非罪。文章从多角度论述名誉、诽谤和事实证明的涵义,对各种学说提出质疑并进一步提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名誉;诽谤;事实证明    一、诽谤罪的前提——名誉的涵义  名誉,与财产权上的财物及其他权利,诸如生命、身体、健康等迥然不同。
期刊
一、关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我市交通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表现出犯罪形式多样、犯罪数额较大、涉案人员职务高、窝案串案突出、作案手段隐蔽和以贪污贿赂为主等特点。而交通建设巨大的利润空间是引发犯罪的客观诱因,世界观改造松懈、思想变质是职务犯罪的思想动因;交通建设领域过于集中的权力、缺乏监督的体制为职务犯罪提供了便利;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监督不力为职务犯罪提供了空间。只有加强交通行业廉政警
期刊
检察信息工作是检察机关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具有即时性、专题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旨在反映检察工作实际,提供准确信息,为领导了解检察工作和进行决策服务。检察机关信息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反映了检察工作的优劣。提高检察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也是检察机关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基础和需要。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信息工作,本文就基层院检察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加强信息工作的具体建议。    一、检察机关
期刊
摘 要:减刑与执行财产刑挂钩,容易使同样积极改造的罪犯,由于经济能力不同,享受减刑奖励的待遇有差异,不仅加大了监狱的管教难度,也挫伤了没有支付能力却积极改造罪犯的积极性,既不符合法律规定,又违背监狱改造人的宗旨。本文作者在对监狱减刑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履行财产附加刑只能是减刑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关键词:监狱服刑罪犯;执行财产刑;减刑条件    减刑是激励罪犯服刑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