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数学教学加以有机整合,具有多种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采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很多优点
1.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教具就是一些实物、挂图之类的东西,有的教具不便于准备、携带和保存,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脱节,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所以计算机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据有关专家对视听教育的调查,学生光听只能记住15%,光看可以增加到25%,如果视听结合起来,就可以多达65%。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课前可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把课题、知识背景、知识点、辅助练习、部分教学设计、家庭作业等做成一张张的幻灯片。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提取任意需要的幻灯片,十分方便。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还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为提高学生练习和实践活动的密度提供了时间保障。而且课堂活动显得丰富多彩、充实、高效,能取得师生双赢的效果。
3.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二、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可以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上人人都是探索者,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1.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数学家往往先通过一定的探索工作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归纳整理、猜想出命题的形式结论,最后通过证明达到数学知识的拓展。如果直接将结论告知学生,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只能无奈地接受。
优秀的数学软件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对一些函数图像的类型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得出规律。通过实验,学生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所实验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2.利用数学软件探索解题方法。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的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对一些动态图形中的某些不变量进行探索,发现动与静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找到可行性方法,等等。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过程教育,使学生明白结论如何得出的,那种“掐头去尾烧中间”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足称道,而我们在不少课件中发现,执教者为了充分运用或者向人们证实自己在使用计算机,将例题的解答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定理的证明过程在不足1秒钟的时间全部“灌”给学生,还津津乐道地称运用多媒体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孰不知,有不少学生被“淹”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我认为老师该板书的内容绝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有些课件为了将问题的难度降低,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利用电脑并不是让学生一直思考简单的问题,有些难题或者难点可能蕴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思维历程中淡化或者简化了这些步骤,这样学生就难以体会重要思想与方法的实质内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几何画板》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拖动A点,向学生“灌输”:“a>0时,开口向上,a越大,开口越小;a<0时,开口向下,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越小。”学生只“记忆”了这一结论。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教师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如果改变一下教学顺序:先让学生思考a>0时的开口大小与方向情况,然后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再通过拖动A点进行验证,效果会好得多。再举一例,有一教师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先出示函数y=2x,然后直接展示它的图像,紧接着研究它的性质,这时学生对该图像的产生会不能理解,研究其性质时就会比较被动。因此,作图的基本步骤:描点、连线不能缺少,否则学生就难以接受。
一、采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很多优点
1.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教具就是一些实物、挂图之类的东西,有的教具不便于准备、携带和保存,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脱节,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所以计算机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据有关专家对视听教育的调查,学生光听只能记住15%,光看可以增加到25%,如果视听结合起来,就可以多达65%。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课前可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把课题、知识背景、知识点、辅助练习、部分教学设计、家庭作业等做成一张张的幻灯片。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提取任意需要的幻灯片,十分方便。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还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为提高学生练习和实践活动的密度提供了时间保障。而且课堂活动显得丰富多彩、充实、高效,能取得师生双赢的效果。
3.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二、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可以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上人人都是探索者,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1.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数学家往往先通过一定的探索工作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归纳整理、猜想出命题的形式结论,最后通过证明达到数学知识的拓展。如果直接将结论告知学生,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只能无奈地接受。
优秀的数学软件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对一些函数图像的类型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得出规律。通过实验,学生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所实验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2.利用数学软件探索解题方法。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的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对一些动态图形中的某些不变量进行探索,发现动与静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找到可行性方法,等等。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即过程教育,使学生明白结论如何得出的,那种“掐头去尾烧中间”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足称道,而我们在不少课件中发现,执教者为了充分运用或者向人们证实自己在使用计算机,将例题的解答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定理的证明过程在不足1秒钟的时间全部“灌”给学生,还津津乐道地称运用多媒体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孰不知,有不少学生被“淹”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我认为老师该板书的内容绝不能偷工减料,否则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有些课件为了将问题的难度降低,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利用电脑并不是让学生一直思考简单的问题,有些难题或者难点可能蕴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思维历程中淡化或者简化了这些步骤,这样学生就难以体会重要思想与方法的实质内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几何画板》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拖动A点,向学生“灌输”:“a>0时,开口向上,a越大,开口越小;a<0时,开口向下,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越小。”学生只“记忆”了这一结论。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教师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如果改变一下教学顺序:先让学生思考a>0时的开口大小与方向情况,然后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再通过拖动A点进行验证,效果会好得多。再举一例,有一教师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先出示函数y=2x,然后直接展示它的图像,紧接着研究它的性质,这时学生对该图像的产生会不能理解,研究其性质时就会比较被动。因此,作图的基本步骤:描点、连线不能缺少,否则学生就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