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现代传播的启示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ywi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没有频繁的传播行为,但《老子》中蕴含着传播的哲学,对传播主体与对象,传播的中介如传播原则、传播技巧、传播谋略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对现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自幼勤奋好学,其毕生追求穷天下之理,成《老子》五千言。不过,究其一生,老子传播自己思想的活动并不频繁,他只在家乡河南鹿邑的明道宫内和西去秦地时的函谷关进行过讲学。
  一、关于老子思想的传播
  (一)老子关于传播的认识
  据记载,老子曾因遭到当时周景王之子姬朝的“相争论”质疑而感到困惑,丧失了再传播的信心,但真正原因在于老子不愿传播自身思想。从前期的泛传播阶段至中后期的反传播阶段,具有过程性和伴随性,是《老子》思想中关于传播的思想从无到有再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妻儿的悲惨境遇是老子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也是其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当诸子百家纷纷从事泛传播活动时,《老子》在对泛传播之弊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选择反传播以顺“大道”。
  “道”贯穿《老子》的始终,根据“道”的要求,传播应“有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充分认识到泛传播之弊病,若具体的“恶”被广泛传播,那么“恶”会被无限放大,随着传播进入受众,并在受众中间进行再次传播,其害不可估计。若具体的思想主张被广泛传播,即使这个思想是真理,也极有可能异化,且异化之由无法确定,此即反传播思想。
  (二)老子思想的传播方式
  老子在河南鹿邑的明道宫内通过讲学的方式对其思想有过口头传播,路过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百般要求下著书,五千言的《老子》问世。老子也存在行为传播,比如平日的言行举止和老子的西行。
  由于受众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故而《老子》的传播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向名人传播自己的思想时采用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向平民传播时则采用行为传播。行为传播较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而言,其与平民受众更具接近性。
  (三)《老子》思想的传播对象
  受众的不确定性催生了《老子》思想中反传播主张的形成。第一,由于老子所处的时代里受众因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那些知识水平非常有限的受众,连有效的辨识尚且很难做到,更不用说传播思想。换句话讲,老子认为,对不能理解自己思想的人进行传播达不到真正的传播效果。这样的传播毫无意义。第二,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受众极有可能在传播老子思想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意见领袖,形成权威,这种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赋予他们在传播过程中解释老子思想的特权,如果这种特权运用失当,就会造成曲解,反而不利于原本的思想传播。
  二、《老子》思想中蕴含的传播哲学
  (一)《老子》思想的传播原则
  《老子》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欲达心静,须远离世俗繁华,寻得一片宁静之处,尽可能减少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身居于宁静之所,内心将置宁静之处。心静以养身,以身使心宁。圣人内心宁静之法,与传播技巧的原则存在一定联系。明尽天下之理,熟知一切法则者,智慧与心机二者,决于其圣俗。圣人知之,以其充道,与此同时,圣人之智增益。庸人知之,以长心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面对新闻信息,必须公正客观,冷静理性,首先达到内心宁静,其次不自作聪明将其异化,易其本性,最终用大智慧推动传播发展。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先行者,切忌以主宰者身份传递信息,而失去客观性。
  (二)《老子》思想中的传播技巧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不仅强调了大道玄妙的特征和作用,也可进一步推出天道衍生万物的规律。虽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持续进行的传播活动,滋补法是必然,可为传播媒介自身攒足后劲。若信息源已无新的信息可以传播,那么传播谋略中的滋补法可为传播者和传播媒介对原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发现新的可供传播的信息,使传播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与滋补法相反的是沉默法。《老子》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是为众生而谋,反倒也可为自己谋,其初心并非是为自己谋,但在为人谋之时,亦对自己有所裨益。遇事时长存之法与制胜之道是自身置之度外,避其锋芒,以不争胜相争。不是所有的传播活动都要多说多写,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沉默法亦有可取性。在沉默中既满足对方传播的愿望,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的传播活动打开新局面。
  (三)《老子》思想中的传播谋略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恪守中庸之道,也是儒家的主张。守中,首先要做到虚无,事物双方才有达到平衡的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后,才有可能渐渐进入到和谐这种最高状态。对经常开展传播活动的新旧媒体而言,其自身定位要非常明确。如果这个传播介质是中间性定位,那么《老子》所言平衡必然与其显得分外紧密。只有做到平衡信息源(始端)和受众(终端)之间的各方面诉求,这种中间性定位的传播谋略才有发挥价值的余地。
  一件事快要成功时,要适时收敛自己的锋芒,“功成身退,天之道”。人只有把握好度,适时而为,适可而止,遵循天地运行的道、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圣人在成功的时候能控制自我无节制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面对传播主体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以退为进的间接传播谋略。这是保护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的维护公信力的最好方式,表象上没有进行传播,的确丧失了信息时效性的优先权,实质上把握住了信息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时效性不足的缺陷。
  三、《老子》对传播的启示
  (一)学会辨识,对受众负责
  传播者必须掌握辨识这一传播技巧,它要求传播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传播信息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应用传播谋略的能力。在新闻面前,传播者必须擦亮眼睛,辨识真伪,据实报道,让受众了解真相;对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突发性新闻,仍然要坚持对受众负责。因此,辨识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种传播技巧,又是一个传播技巧运用过程中的重要的、具体的原则,更是一种高超的传播艺术。传播者要想继续在迅速产生和传播新闻的当下拥有立足之地,必须学会辨识,只有提高对新闻真伪和受众对新闻的影响性质的辨识能力,才能持续增强对受众和舆论的引导力,使传播者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会辩证,做正确决断
  《老子》第二章通过列举美与恶、善与不善等例子,阐述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这其中的关系,前人早有结论:自然中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都是互为依存的。在传播领域里,这种辩证法印迹(竞争与对抗)时刻存在于传播活动和传播谋略的运用之中,且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主要体现在传播活动进行时对新闻信息的优先争夺和传播活动共同形成的热效应对进一步传播的促进。在传播过程中,要以辩证法思维做出正确決断。
  (三)学会“无为”,持弹性谋略
  无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传播活动提供了启示,诸如保持传播谋略的弹性。只有保持这种弹性,传播活动才会更好地进展下去。
  (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简介:李琨(1999—),男,陕西汉中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其他文献
山水之美,古来共赏。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杜甫望岳,王维清泉。山之巍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水之柔美,随物赋形,澄清若空。一则雄伟,一则秀美;一静一动,徜徉其间。古往今来,咏坛中不乏以游名川胜景,观水光山色为志趣的文人雅士。而贺银燕自小便种有山水情,他登山临水,独抒性灵,行吟而作成山水诗集《燕飞集(山水辑)》。  一  山之灵、水之美,动于心而生情,情生而形于诗。“千古奇人”徐霞客半生游历奇观异景、
期刊
电影《妖猫传》是陈凯歌执导,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的是盛唐时期一只会说人语的妖猫接连杀人,诗人白居易与日本僧人空海共同侦查案件的故事。《妖猫传》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了“最佳美术奖”和“最佳摄影奖”,可见该影片在画面和布景上的成功。本文将分析该影片中的盛唐建筑在意境、叙事、空间中的作用与体现。  一、雅舍、柱础于意境  (一)雅舍  据《中国建筑美学史》:时值唐
期刊
作为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地位的作品,《神雕侠侣》无疑是很受欢迎的。这部作品让人津津乐道的不仅在于其妙趣横生的情节、奇诡玄妙的武功、“侠之大者”的民本主义意识,还在于其不循常规、超越礼教的表达情爱的主体思想。《神雕侠侣》中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和小龙女历经重重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让人感慨不已。书中,两人从懵懂到顿悟,从起初的只懂己到懂了江湖,懂了人生,最后悟到爱情真谛,无惧无悔。在这里,
期刊
《我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是施秀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我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泥泞的道路通向坟地/两个朋友把我推进墓坑/她们把我杀死/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武器——诽谤/三月的南方/绵绵细雨中一切都那么不真实/我想起了古罗马的恺撒//  倒在美丽的月光下/被我的最亲密的朋友杀害/她们戴着正义神的面具/拎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颅/不知她们为何行凶/只听见她们杀我的时候咬牙切齿/诅咒我衣裙太多/件件美丽/必
期刊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从古至今,无数的古圣先贤都对它做过阐释。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直至今日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说到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人们就会提及儒、道、佛三家,而事实上今日国人的思维早已是三家合一的产物,很难区分说某一观念只遵从某一家的思想。但又因历史的原因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人的骨子里实则更多是受儒家思想的支配,佛道两家作为完善人格的调和和补充。在“六经注我,我注六
期刊
崔杼弑君和骊姬之乱是《左传》文本中卜筮模式贯穿时间段较长且具有卜筮解说典型性的两个事件。本文从《左传》叙事片段“崔杼弑君”和“骊姬之乱”出发,从卜筮当事人、被卜筮之事、卜筮者等诸多角度分别剖析两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并且比较卜筮因素在两个事件叙事模式上的相似性,以此呈现卜筮这一形式化工具在《左传》历史叙事中的性质和作用,审视中国早期史学秩序井然的叙事传统。  《左传》中存在大量的卜筮环节,是早期史学叙
期刊
《冈仁波齐》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无配乐,无第三人称描述,以写实的手法拍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论述电影中环境、事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分析影片中的群像性描写和人物主线选择。  电影《冈仁波齐》表现了朝圣者的灵魂洗礼之旅。无数朝圣者一步一拜地走向拉萨,走向冈仁波齐,其中有无数的人、无数的事。电影中,十一人患难与共,心中只有朝圣、念经、跪拜,也带着观众一起走过春夏秋冬,趟过河水,爬过泥泞,走向心灵的
期刊
魏晋士人的形色之美是以内在精神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精神气度成为了魏晋人物评价的最高标准和原则。本文主要从精神方面来分析魏晋士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李泽厚《美的历程》讲魏晋风度时提到:“人在这里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  一、精神之美的审美表现  魏晋时期士人多谈论老庄之学,清谈成为当时的时尚活动,他们谈玄讲道,参悟生命。正是基于这
期刊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上海市歌舞团演出,在周莉亚、韩真两位80后导演编排打磨下,深受好评,最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其用舞剧的形式讲述谍战故事,选题长达2年,经20余次的研讨论证,100个日夜的精雕细琢,反复排练,向观众讲述了上海的红色革命事迹。这部舞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两位新锐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视线关系”这一技术让舞剧的叙事性与逻辑性更强。本文就舞剧中双人舞(夫妻回忆)、群舞
期刊
近年来,青春怀旧片曾一度掀起观影狂潮,成为市场宠儿,但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沦于平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青春怀旧片从创造银幕神话到资本纵欲下的僵化发展,这一巨大转变值得深思。本文研究发现,青春怀旧片采用多重视听策略重圆观众的青春梦,以“80后”“90后”为主的观影群体在现实的沉重打压下,将自我精神疗伤寄托于青春怀旧片,然而囿于叙事方式、空间话语、自身局限性等问题,同质化严重的青春怀旧片泛滥成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