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视线关系的运用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ayuq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上海市歌舞团演出,在周莉亚、韩真两位80后导演编排打磨下,深受好评,最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其用舞剧的形式讲述谍战故事,选题长达2年,经20余次的研讨论证,100个日夜的精雕细琢,反复排练,向观众讲述了上海的红色革命事迹。这部舞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两位新锐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视线关系”这一技术让舞剧的叙事性与逻辑性更强。本文就舞剧中双人舞(夫妻回忆)、群舞(李侠寻找线索)谈论舞剧中的视线关系,希望借此引起舞蹈编导对视线关系运用的重视。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侠,该舞剧讲述李侠与兰芬夫妇在上海的潜伏生涯,他们每天行走在生死边缘,秘密用电波向中国共产党传递情报,从未动摇的信念、从未暗淡的理想之光,引领观众回望历史,编导用舞蹈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向世人再一次吶喊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爱国主义心声。叙事性及人物性是周莉亚、韩真两位青年编导的特色,而视线关系的运用更是让这部舞剧的人物性和叙事性更加流畅、自然,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人物之间视线关系的运用。
  一、视线关系的含义
  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的《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一书中提到了“视线关系”这一概念。笔者对视线关系的理解是:舞蹈中两个以上人物通过眼睛看向的方向与目标,从而产生眼睛与对象之间的视线关系。比如在平时生活中,人们用眼睛看一把椅子、一个杯子、一个窗户、一座山等,眼睛与看到的物体之间有一段距离,而眼睛与物体之间所产生的直线距离,就是视线。而在舞蹈中,视线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物通过“看”这个行为而引发的视线关系。
  二、视线关系的分类
  人物的视线关系表现着人物看与见的行为关系,其有三种:互看与互见的及物之看;各看各的且互看不见的不及物之看;一方看见一方,而另一方没看这一方的参半之看。
  由于舞台是一个被人为加工过的艺术空间,当两个人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上也会具有一定的寓意,对于处于不同的时空所发生的视线关系一般会称之为“隔空”,在隔空概念中同样会产生隔空及物之看、隔空不及物之看和隔空参半之看。
  隔空及物之看的情况较为复杂,及物之看时,原本两个人物互看与互见,隔空及物时,两个人物以隔空的形式互看与互见;隔空不及物的情况反之。
  隔空参半就是以隔空之看的形式而表现的参半之看。参半之看行为原本有实有虚,及物之看一方为实,不及物之看一方为虚,如果以隔空参半表现,其中为实的一方也虚,因为隔空的形式为虚。
  三、舞剧中视线关系的运用
  视线关系的不同,表意人物不同的行为关系,也构筑不同的舞蹈空间。也就是说,不同的视线关系又构筑了不同的空间,如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
  (一)及物之看构筑现实空间
  及物之看,因为人物之间都看得见,所构筑的空间相对为实,表现了现实空间。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与兰芬的双人舞发电报”中,要表现两夫妻在一个屋檐下淡淡的、暖暖的一点一滴,要表现两个人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场景,于是编导设计的行为关系为两人都互相看得见对方,李侠看得见兰芬,兰芬看得见李侠。编导在这段运用了“对视”“追视”等视线。
  例如,从李侠整理兰芬的头发开始,兰芬的那一转头,编导设计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视”;妻子手拿衣服坐在李侠的腿上,同样采用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视”;妻子平躺在李侠腿上,“对视”同样被编导合理运用;兰芬离开李侠的怀抱,去整理床铺时,这时李侠的眼睛追随妻子,“追视”在这里显而易见。不管是“对视”,还是“追视”,编导都紧紧抓住人物关系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了及物之看这一视线关系,因为看本身就是一个行为动作,加之看又能看见结果,所以,看的动作和看的结果,就构成了现实空间。编导通过及物之看视线关系的运用,将李侠和兰芬之间的爱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
  (二)不及物之看构筑心理空间
  不及物之看,因为人物之间看不见,所构筑的空间相对为虚,表现了心理空间。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在裁缝店寻找线索”的群舞中,要表现李侠寻找线索,并通过李侠细微的推理与判断找到隐藏在尺子中的电码。两位编导并不是采用一般的创作手法,而是十分巧妙地透过李侠的视角(而不是以观众和国民党特务的视角去创作这部舞段),用李侠脑中的思维去创作,也就是将李侠的心之所想,心理的过程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该舞段全是李侠的内在心理表现,这一创作手法在舞蹈创作中十分具有创新性。而这一段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清晰,视线关系在这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参半之看构筑现实和心理交互的空间
  参半之看,假如有两个人物关系,“一人”看得见“另一个人”,并与对方构成一个现实空间;而“另一个人”看不见对方,那“另一个人”就自己构成心理空间。最终,两个人物的视线关系,构成现实与心理交互的空间。
  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与兰芬的双人舞回忆”中,要交代出李侠和兰芬是潜伏了很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点上,编导选择了“倒带”的形式,把几个不同的时间点两人相处的不同生活状态,但是又是同样的人物,在同一个空间里面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两个人物在一起一年、五年、八年、十年的生活点滴通过三个小场景在同一个空间里面呈现出来,可以说编导的创作手法相当新颖,把原本复杂的时间线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叙事性、人物性、逻辑性清晰,让观众一目了然,而这一切,还是有视线关系运用的功劳,这就验证了王玫说的那句话:“基础清晰,编创才优秀,基础质量,编创才成功。”而这里所说的基础之一,无疑就是视线关系的运用。
  四、结语
  本文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视线关系的运用进行分析,说明了视线关系这一编创技术在舞蹈创作中可以起到使叙事更加清晰,以及清楚表现人物之间关系的作用,对舞蹈创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为舞蹈创作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此外,视线关系还有其他的种类值得人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笔者希望借此让视线关系引起舞蹈编导的重视,让舞蹈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视线关系。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廖莎(1989—),女,四川资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其他文献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现代诸多文人大多数来自民间,他们有着丰富的民间生活经验,并且对乡土风俗有着极为灵敏的嗅觉。我国现代文学,对于民间疾苦的关注度颇高,尤其是对于小人物的塑造更是花费了很多的笔墨来处理。我国现代文化内容多彩多样,各个流派的作家对于社会诉求的表达以及乡土风俗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些作品的价值趋向也是多样化的。由于这些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乡土风俗的,因此,对这些作品展开研究是有
期刊
明代中后期,诗学理论流派众多,流派间的争鸣非常激烈,大致可将其归为复古派和反古派两类。许学夷“历四十年,十二易变稿,始可与言诗矣”,倾毕生精力终于写成了集大成的《诗源辩体》。  《诗源辩体》指出:“后进言诗,上述齐梁,下称晚季,于道为不及;昌谷诸子,首推郊祀,次举饶歌,于道为过;近袁氏钟氏出,欲背古师心,诡诞相尚,于道为离。”许学夷针对历代诗论和选诗状况,集众家诗论观点与一体,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
期刊
山水之美,古来共赏。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杜甫望岳,王维清泉。山之巍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水之柔美,随物赋形,澄清若空。一则雄伟,一则秀美;一静一动,徜徉其间。古往今来,咏坛中不乏以游名川胜景,观水光山色为志趣的文人雅士。而贺银燕自小便种有山水情,他登山临水,独抒性灵,行吟而作成山水诗集《燕飞集(山水辑)》。  一  山之灵、水之美,动于心而生情,情生而形于诗。“千古奇人”徐霞客半生游历奇观异景、
期刊
电影《妖猫传》是陈凯歌执导,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的是盛唐时期一只会说人语的妖猫接连杀人,诗人白居易与日本僧人空海共同侦查案件的故事。《妖猫传》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得了“最佳美术奖”和“最佳摄影奖”,可见该影片在画面和布景上的成功。本文将分析该影片中的盛唐建筑在意境、叙事、空间中的作用与体现。  一、雅舍、柱础于意境  (一)雅舍  据《中国建筑美学史》:时值唐
期刊
作为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地位的作品,《神雕侠侣》无疑是很受欢迎的。这部作品让人津津乐道的不仅在于其妙趣横生的情节、奇诡玄妙的武功、“侠之大者”的民本主义意识,还在于其不循常规、超越礼教的表达情爱的主体思想。《神雕侠侣》中的男女主人公杨过和小龙女历经重重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让人感慨不已。书中,两人从懵懂到顿悟,从起初的只懂己到懂了江湖,懂了人生,最后悟到爱情真谛,无惧无悔。在这里,
期刊
《我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是施秀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我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泥泞的道路通向坟地/两个朋友把我推进墓坑/她们把我杀死/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武器——诽谤/三月的南方/绵绵细雨中一切都那么不真实/我想起了古罗马的恺撒//  倒在美丽的月光下/被我的最亲密的朋友杀害/她们戴着正义神的面具/拎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颅/不知她们为何行凶/只听见她们杀我的时候咬牙切齿/诅咒我衣裙太多/件件美丽/必
期刊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从古至今,无数的古圣先贤都对它做过阐释。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直至今日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说到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人们就会提及儒、道、佛三家,而事实上今日国人的思维早已是三家合一的产物,很难区分说某一观念只遵从某一家的思想。但又因历史的原因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人的骨子里实则更多是受儒家思想的支配,佛道两家作为完善人格的调和和补充。在“六经注我,我注六
期刊
崔杼弑君和骊姬之乱是《左传》文本中卜筮模式贯穿时间段较长且具有卜筮解说典型性的两个事件。本文从《左传》叙事片段“崔杼弑君”和“骊姬之乱”出发,从卜筮当事人、被卜筮之事、卜筮者等诸多角度分别剖析两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并且比较卜筮因素在两个事件叙事模式上的相似性,以此呈现卜筮这一形式化工具在《左传》历史叙事中的性质和作用,审视中国早期史学秩序井然的叙事传统。  《左传》中存在大量的卜筮环节,是早期史学叙
期刊
《冈仁波齐》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无配乐,无第三人称描述,以写实的手法拍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论述电影中环境、事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分析影片中的群像性描写和人物主线选择。  电影《冈仁波齐》表现了朝圣者的灵魂洗礼之旅。无数朝圣者一步一拜地走向拉萨,走向冈仁波齐,其中有无数的人、无数的事。电影中,十一人患难与共,心中只有朝圣、念经、跪拜,也带着观众一起走过春夏秋冬,趟过河水,爬过泥泞,走向心灵的
期刊
魏晋士人的形色之美是以内在精神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精神气度成为了魏晋人物评价的最高标准和原则。本文主要从精神方面来分析魏晋士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李泽厚《美的历程》讲魏晋风度时提到:“人在这里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  一、精神之美的审美表现  魏晋时期士人多谈论老庄之学,清谈成为当时的时尚活动,他们谈玄讲道,参悟生命。正是基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