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拉威尔《夜之幽灵》的音乐风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6009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夜之幽灵》具有的独特音乐风格,加上绚烂的技巧,使其在创作之初就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也经常被演奏家们当做独奏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奏。本文通过分析拉威尔《夜之幽灵》的音乐风格 ,使演奏者以及音乐爱好者对拉威尔钢琴创作的总体风格和具体手法,做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拉威尔 《夜之幽灵》 色彩性 古典型 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 拉威尔的钢琴创作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生于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拉威尔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了标新立异的创作构思,擅长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敏锐。艾立克·萨蒂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夏布里埃的色彩性和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配器、爪哇甘美兰乐队的演奏,都深深吸引着拉威尔,他开始探索一些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
  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还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和爱伦·坡的作品。1902年德彪西的歌剧《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在巴黎上演,拉威尔深受感染。这在其后一段时间的创作中有所体现,表现为作品在气质上与德彪西的音乐有很多近似之处,以至于评论界将他称为德彪西的跟随者、模仿者。更有甚者将他的钢琴作品《水之嬉戏》与德彪西的《雨中花园》相提并论,拉威尔对此非常反感。事实上,《水之嬉戏》创作于1901年,拉威尔使用了一些印象主义意境的手法,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设计,而德彪西最优秀的钢琴音乐却是在他发现拉威尔的《水之嬉戏》之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家科托曾描写这两位作曲家之间的基本区别:“德彪西着眼于描写看到某一物件后的感受,而拉威尔描写物件本身”。
  如果说拉威尔早期的作品偏印象主义的话,在他成熟时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抛弃了印象主义的理想,创作更加朴素严谨。受萨蒂、夏多布里昂的影响,拉威尔对法国古钢琴音乐更加热衷。同时,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在配器方面也更加完善了色彩性,还从李斯特绚烂的技巧中吸收了充足的养分。加上他有西班牙巴斯克人的血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因素,并加上独创性的音乐语言、形象织体,大大丰富了当时的法国音乐,从而开创了有拉威尔特征的音乐风格。
  拉威尔对于音乐创作,要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虽然钢琴作品数量上不多,但是每部作品都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钢琴作品根据他早期和成熟时期的创作特点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钢琴作品是1900-1911年间创作的,包括:《古风小步舞曲》(1895年)、《悼念公主的帕凡舞》(1899年)、《水的嬉戏》(1901年)、《小奏鸣曲》(1903-1905年)、钢琴组曲《镜子》(1905年)、《夜之幽灵》(1908年)、组曲《鹅妈妈》(1908-1910年)。后期钢琴作品是在1911-1931年创作的,包括:《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1911年)、《库普兰之墓》(1911年)、《G大调钢琴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1930-1931年)。
  二 《夜之幽灵》的创作背景
  《夜之幽灵》是拉威尔前期创作的作品,大体上具有印象派音乐风格气质。印象派音乐是在印象派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象主义绘画的特色,在于以光和色彩的变幻来表现瞬间捕捉到印象,而象征主义诗人们喜欢用暗示、比喻的手法,表达模糊、朦胧的意境。印象派音乐也受此影响,喜欢用绘画和诗歌作为创作来源,运用突出的音响与音色,表现自然界中光线的明暗变化。
  20世纪初,巴黎的艺术生活非常活跃,拉威尔与一群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结为朋友,组成“捣乱分子协会”,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艺术、音乐、文学和政治问题。1908年,为了挑战当时人人都说难的巴拉基列夫的乐曲,拉威尔选择了法国诗人阿·贝特朗的诗集《夜之幽灵》中的三首做为创作题材,决定创作“最难演奏的钢琴曲”,当然也源于他对19世纪初的象征主义散文情有独钟。钢琴音诗《夜之幽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夜之幽灵》全曲分三部分:《水妖》、《绞刑架》和《斯卡波》。拉威尔将整个作品和《夜之幽灵》的诗歌紧紧相扣,以音符堆砌出一个浪漫、诡异、奇幻、华丽、充满神话色彩的夜晚世界。
  第一首《水妖》讲述了一个艳丽而悲情的神话:婀娜多姿的水妖在湖边遇上一位世间男子,并爱上了他。于是摆出各种姿态,想尽办法请他到她的宫中做众神之王,但男子却爱上一位世间女子而拒绝了她。于是,水妖沉默而孤独的流下眼泪。然后爆发出一阵狂笑,渐渐消失在宁静的湖面……。瑰丽的色彩性和声与变幻的伴奏织体展现了水妖变幻莫测的姿态,清晰而悠长的旋律线条仿佛是水妖如歌的诉说。第二首《绞刑架》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阴森、恐怖的紧张画面。“钟声从地平线远处的城墙传来,夕阳映红了绞死架上的尸体。”持续的降B音从头到尾贯穿全曲,仿佛远处回荡的钟声,又仿佛罪人临死前的哀叹。全曲的精华就是降B音型特有的节奏加上多层次的织体、高叠置和弦、平行和弦连续进行,营造出一个压抑、恐怖、令人窒息的气氛。第三首《斯卡波》是结构非常复杂的乐曲。斯卡波是活跃在午夜中的侏儒,一会儿鬼鬼祟祟,一会儿消失不见,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幻影把人们带入紧张而又阴森的气氛。乐曲采用了自由的奏鸣曲式,宽广的音域、短小的节奏动机,加上变化的主题材料,充分表现了斯卡波变化莫测的形象。
  三 《夜之幽灵》音乐风格分析
  这首《夜之幽灵》是根据贝特朗同名诗歌改编而成,原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拉威尔将自己所热衷的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做为创作的灵感,运用印象派的音乐语言,将诗中的音乐形象表达得惟妙惟肖。
  在《夜之幽灵》中,也可以清晰感受到古典主义对他的影响。作为配器大师的拉威尔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
  此外,拉威尔的血液里还流淌着西班牙斯巴达民族的内在精神,《夜之幽灵》中西班牙舞曲风格因素体现得一览无余。《夜之幽灵》中的“色彩性”、“古典性”“民族性”,是拉威尔钢琴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宝贵艺术价值。
  1 《夜之幽灵》拥有丰富的管弦乐“色彩性”
  拉威尔之所以被称为“管弦乐之父”,不仅仅因为他的管弦乐作品具有丰富的音响色彩,他的钢琴作品同样具有管弦乐的色彩性。拉威尔几乎全部的钢琴作品都有管弦乐队改编曲性质的作曲家,只有《夜之幽灵》并未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但同样具有丰富的管弦乐色彩,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把它当成管弦乐作品改编为钢琴曲来构思的”。《水妖》中第72、73小节的华彩段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竖琴滑奏出来的音浪。而《绞刑架》第一主题出来时,就好像低音号的音响效果。第28小节第二主题在悠扬的高声部出现,可以联想到竖笛的音色,古朴而又凄凉。正如拉威尔对法国钢琴家佩勒穆泰所说:“演奏我的钢琴作品,脑子里首先要有乐队音响的想象。”
  “色彩性”又是通过丰满的和声、丰富的织体、悠长的旋律、调性的转移、节奏的多变等表现出来的。《水妖》一开始,出现附加六度音和弦加上独特的旋律线条,极富诗意的表现出水波荡漾和湖面上月光忽隐忽现的情景。《绞刑架》的高叠置和弦和丰富的多声部层次结构,进一步丰富了和声色彩。《斯卡波》快速的同音反复与三拍子的舞曲节奏相得益彰,多变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斯卡波”变化多端的幻影形象,增添了乐曲的形象色彩。
  2 《夜之幽灵》中“古典性”的体现
  《夜之幽灵》中的“古典性”主要体现在曲式结构中。《水妖》和《绞刑架》都运用了传统的三部曲式,不一样的是,前者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后者是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句式也没有传统曲式那么规整。最复杂的曲式结构是《斯卡波》特殊的奏鸣曲式结构。
  在拉威尔的奏鸣曲式中,传统的反复、变奏、模进等发展手法比比皆是。可见他对传统古典曲式的喜爱和推崇。《斯卡波》是充分运用这种发展手法的典型例子。
  “古典性”还体现在拉威尔保持了巴洛克、古典时期的作品风格,节拍方面很少运用“弹性节拍”。“弹性节拍”(Rubato)是指演奏时某个音乐片段要求整体上保持乐谱上所指示的基本速度,其中有些音符时值略有伸长,另一些相应的缩短,后者的一部分时值被前者用来补偿其伸长所占的时值。实际上,“弹性节拍”在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就已经存在,但使用范围有限,如只有在慢乐章、音色变化处、乐句高点等处使用。而浪漫主义作品由于音乐感觉的需要,大量的使用“弹性节拍”。无论是《水妖》缓慢的节拍,还是《斯卡波》中快速的三拍子,作曲家都要求演奏者严格的按照乐谱上标明的速度,不可随意渐快或减慢,这也是他之所以被李斯特称为“瑞士钟表匠”的原因所在。
  3 《夜之幽灵》中“民族性”的体现
  拉威尔作品风格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原因之一在于拉威尔的母亲是西班牙人,西班牙民族的音乐元素像与生俱来的血肉一般溶入他的音乐创作。他的作品《包莱罗舞曲》、《舍赫拉查达》、《吉普赛》等充分运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元素。《斯卡波》中运用了西班牙民族舞曲——霍塔舞曲的节奏形式,加上快速的同音反复,使作品充满了明媚、旖丽的西班牙风情。
  但是,拉威尔的西班牙风格作品也带有浓浓的法国味,实际在本质上,拉威尔的西班牙风格更多的是以法国人的心情来诠释或表现西班牙。如果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林卡的西班牙音乐是最俄国化的,那么说拉威尔的西班牙音乐应该是最法国化的,如此解读也在情理之中。
  拉威尔自幼在法国学习音乐,接受的是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熏陶,他吸取了老师福列和夏布里埃的优雅温柔、自然的激情与出色的歌唱性旋律(从《水妖》中可以看到),崇尚法国18世纪上半叶 “洛可可风格”的音乐代表人物拉莫、库泊兰的法国式纤巧,法国音乐固有的崇尚柔和雅致,排斥一切粗线条的表现,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依据。因此《斯卡波》中用音符营造的阴森、恐怖的气氛,也就带有浓浓的法国味。
  除了继承法国的雅致与柔和、幽默与纤巧的艺术特征外,一半瑞士血统的拉威尔,同样还继承了瑞士人的精神风格,那就是他艺术创造上的一丝不苟,尽善尽美。纵观《夜之幽灵》中三首作品的创作特征,每一首甚至每一个音符都是拉威尔精湛技艺的缩影。
  四 结语
  拉威尔的音乐作品具有“色彩性”、“古典性”、“民族性”三个重要的艺术特点。“色彩性”主要体现在他做为“管弦乐大师”作品充满了管弦乐色彩,其极富乐队化的钢琴作品如《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古典性”体现在他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曲式、和声技法、乐思的发展形式;“民族性”则主要体现在拉威尔融合了法国、西班牙、瑞士三种地域的不同艺术特征,作品中包含法国艺术的雅致与柔和、幽默与纤巧,西班牙民族的热情洋溢、豪情奔放,瑞士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对拉威尔作品的演奏和研究还不很普遍,尤其是在演奏时容易将他与德彪西作品的演奏方法混为一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演奏者以及音乐爱好者对拉威尔钢琴创作的总体风格和具体手法及其相应的演奏方法做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全面和深入地学习、演奏他的作品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中:《拉威尔和声语言中的小二度现象》,《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2] 沈旋:《杰出的管弦乐色彩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 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现代乐派的大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郭金玲:《金色音乐厅》,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6] 邬析零、廖叔同等编:《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
   赵静,女,1982—,北京延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
   苏建华,女,1977—,河北宣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苏轼的“空”作为美学范畴,涉及审美意象、审美境界和审美功能。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通过静—空—象、象—空—境、境—空—味的三组辩证关系,论述了“空”的美学含义。这三个层面涵盖了构思、文本与鉴赏的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在逻辑关系上,由主体到客体,再将主体与客体合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 诗歌 空 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人与僧人有无矛盾?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
期刊
摘要韩礼德和哈桑《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掀起了国内外对衔接研究的狂潮,使语言分析超越了句子层次而进入到语篇层次。许多语言学家更是将衔接理论引入到翻译实践中。研究发现,替代这一重要衔接手段,在翻译中主要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转换:保留原有替代形式、转换成重复衔接及通过省略、照应等补偿手段。  关键词:替代 衔接手段 翻译 转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语篇
期刊
摘要宫怨诗创作在唐代十分繁盛,后代研究亦多,但对其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则鲜有人提及。本文从历代唐诗选本这个角度分析唐代宫怨诗在不同时代的传播,统计出历代选家眼中的优秀宫怨诗人与宫怨诗作,并分析个中原因,以期对此类诗歌的研究有所推进。  关键词:唐诗选本 宫怨诗 传播 优秀诗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宫怨诗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至唐而大盛。《全唐诗》所存宫怨诗40
期刊
摘要电视剧《生死线》讲述了一群默默无闻却舍生取义的布衣之士,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演绎的一曲悲壮史诗。剧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却伟大的英雄形象。同是英雄,这些人物却各具特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本文以海明威硬汉形象及中国侠文化中的侠士形象为纲,对剧中英雄人物进行分析,指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 中国侠士 《生死线》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论  2
期刊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客观上给汉语古诗词翻译带来了许多问题。所以,作为古诗译者,必须要了解这种差异,在翻译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译文符合中英文语言表达的习惯。本文试从转换意象、补充信息、调整思维习惯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关键词:古诗词 思维方式 翻译 差异 调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的古诗词,或质朴刚健,或清新绮丽,风格各异,出神入化。
期刊
摘要范勃,一个孤独的画者。《花开花落》,范勃作品中较受争议的一组,通过对人物和红棉树的组合,虚无的空间在画布上构建,一个个充满现实感的人物依次进入,彷佛一出荒诞剧。范勃作品特点用一句话概括:抽象化背景加上缺乏逻辑关系的人物组合关系。大多数人无法将范勃的作品归类,写实也好观念也罢,范勃的情绪一直被一种疏离感所笼罩,而这种疏离感恰恰就是通过“冷漠化”和“去逻辑化”方式来表达。本文通过《花开花落》系列油
期刊
摘要诗歌、音乐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都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兴起发展而来的,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都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种种关系,同时更表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念和对生活的审美属性。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如果融合在一起将会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情感表现上则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诗歌
期刊
摘要在中国当代戏剧艺术的百花园中,“黑土戏剧”以昂扬的时代旋律、浓郁的黑土风情、深入的人性开掘、多元的艺术探索等审美特征,绽放着独特的风采。而现实主义创作意识的流变、地域文化意识的自觉、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戏剧创新意识的增强,则是其审美特征形成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黑土戏剧 审美特征 创作意识 内在动因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黑土戏剧”指称的是黑龙江省戏剧艺术家们创作、
期刊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领域,所研究的内容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英语祈使句常常用来实施三类言语行为:要求(命令)、建议(劝告)、愿望(希望),既违背礼貌原则,同时又遵守礼貌原则。  关键词:祈使句 言语行为 语用意义 语境 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祈使句是英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要准确理解并使用
期刊
摘要艺术性是音乐作品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而音乐的叙事性是在艺术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音乐情感体验与具体的故事情节产生同构的结果。以具有故事情节性的文学题材为依据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某些与文学作品相似的叙事性特征。女声独唱曲《蓝花花》,以叙事民歌为基础,充分体现了音乐叙事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艺术性 叙事性 《蓝花花》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作曲家把高低不同长短不等
期刊